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兵马俑有哪些故事

兵马俑有哪些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872 更新时间:2024/2/14 18:10:20

秦始皇生性多疑,在他生前的时候就非常害怕被刺杀。这一点在荆柯刺秦的事件上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他是个有神论者,相信有阴间,因为害怕在阴间被报复,所以大造兵马俑来保护自己。不但如此,秦始皇兵马俑内还设计了大量的机关。这些都是秦始皇在生前就造好了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都一心扑在给自己的陵寝的制造上。所以说,如果秦始皇早死十年的话,或许他会更加的受到后世人的爱戴而不是那么多的抱怨说他是个暴君了。另一个原因是用这些兵马俑来陪葬,更能显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要到阴间发动战争秦始皇陵位于临撞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附会之风过重,一时间还弄不清楚。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桶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陵建造史不难想像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于墓道之长也就可想而知,若说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难怪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洞室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骑山中心主峰望峰之下。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桶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喝石,南达会稽,在琅邪、芝朱一带留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否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是早期越为明显。是什么原因让秦人采取这东向的葬式呢?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东西悬隔,路途遥远,其间又强敌林立,“叶落归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坚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学者认为,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但如果头西足东的葬式表示秦人来自西方的话,那么华夏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说明他们来自北方呢?现代文化学与民俗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们曾流行过的“屈肢葬”一样,与甘肃地区的古代文化或某种原始宗教信仰有关。比如“白马藏人”对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释是,日落归西,人亦随太阳走。也许,秦人对他们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释。一切都不得而知。时常有人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泥人泥马来陪葬呢?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实质上是按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因为秦始皇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他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从而并吞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以军队的形式来陪葬似乎是一种必然。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桶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叉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秦桶坑出土的这支秦代军队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秦桶坑大批兵马桶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治下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一种观点认为,秦兵马桶坑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兵马桶军阵为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兵马桶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四号坑,即拟议中的中军;三号兵马桶坑是统帅右、左、中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兵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始皇希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反映。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四号坑的问题,秦俑军阵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从而否定了三军说。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陵兵马桶军阵乃一项未竟工程,全部建成应有50000兵马桶坑。这个庞大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实为秦代“乘之”所演习的八种阵法申最基本的阵法方阵。方阵阵法的特点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军兵精而少,接敌的外围四队兵力较多。秦俑军阵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阵法来配置兵力的。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三号坑绝非人们通常说的指挥部,它应该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一号坑是反映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反映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对于三号坑,有人认为是军伍社宗,是用来进行军祭的,是作为在军祭祖的对象的社主和迁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对于二号坑,有人提出是四兽阵,即弯兵阵为朱鸟阵,战车、步兵、骑兵混合阵为玄武阵,骑兵战车组成的阵为青龙阵,战车阵为白虎阵。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为《尉缓子》所云的“常阵”。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就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究竟建造兵马俑军阵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时还无法确证。一代伟人秦始皇,诸多谜底墓中藏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皇陵可以全部开发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全部发掘自然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先进的技术支撑,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是无法在发掘的同时保持皇陵的原貌的,不是指地形,而是支配早之类的东西,例如水银的河流之类的。对待历史,还是留一些好奇吧我们没什么骄傲地了最好的保护就是原封不动,这就是我们的大地,我们的祖国.

  • 秦为什么要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为什么要变法?秦国底子不弱,在春秋时就已经是大国了。秦穆公时,周天子赐给秦国礼器,号西伯,成了西方诸侯的盟主。可是,到战国时,由于秦国地处偏僻,民俗落后,接连数代的殉葬制度使得秦国的人才断层,渐渐落后山东六国。(秦孝公剧照)魏国一度将秦国压迫到洛水以西,秦国危如累卵,起倾国之兵50万人驱赶魏人,

  • 秦昭襄王嬴稷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什么样的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秦昭王在位前期,重用魏冉白起,多次对六国发动了进攻,蚕食了韩赵魏楚的大量土地,并参与了以燕昭王乐毅为首的五国伐齐,使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齐国遭到灭顶之灾,战国格局由两极变为一极。图片来源于网络长平之战,使三晋最强的赵国一蹶不振,解除了秦国最近最大的威胁,骗楚怀王入秦,并使楚怀王客死秦地,引起楚国政局动

  • 秦始皇为什么统一六国?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原因很多,谈一点自己的看法.1.秦国地理位置优越众所周知,秦国位于关中平原,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在古代是风调雨顺,沃野千里,而这里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所以这里在古代农业是很发达的,而发的农业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而人口则可以提供更多的兵源以及粮草。这在后来长平之战中秦赵对峙三

  • 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他又是如何统一中国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秦国自身的大争精神,又有其他六国的咎由自取:秦胜的原因1、地缘政治优势,不多线作战。由上图可知,秦国位于六国西部。东部和三晋(赵、魏、韩)接壤;东南和楚国搭界,秦国东边是潼关,函谷关,南面是高山,易守难攻,不容易陷入多线作战的旋涡。2、公元前316年秦国占领巴蜀,从

  • 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时候刘邦在干嘛,项羽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统一天下(前221年)时,项羽只有11岁,用现在的眼光看,小学还没毕业。《史记》记载项羽“初起时,年二十四。”那一年就是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两个月后,项羽才正式出道。这时离秦始皇去逝已经两年了。项羽24岁前。一是学习。虽学书、学剑都不成。学兵法,也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为什么二世而亡?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有人说,最近黑秦的文章很多,随着《大秦赋》的热播,议论秦朝的文章确实不少,但是具体说黑秦,我认为不妥。两千多年前的一场场征战厮杀和一次次权术决斗,和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谁也不会有心思去黑,这不过是读者与观众的兴致所致,也可以说秦一代的文明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我们评论始皇的功过是非,洞察秦朝的兴衰始

  •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有百万雄狮,为何会被刘邦和项羽攻破,被刘邦抢了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原创)秦始皇满腔热血,踌躇满志,率领秦人统一六国,圆了这近150年来六代秦王的心愿,在统一天下的伟大事业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没有懂得:武力可以征服六国,但要巩固江山则要赢得人心,这才是赢得天下之根本,这是秦始皇为用尽他毕生心血才建立起来的泱泱秦国,竟然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归于灭亡而埋下

  • 秦始皇如何用9年时间扫平六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机遇总是情睐有条件有准备的人的。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之所以能在短短九年时间统一六国,开疆拓土建立大秦帝国,并实行有效的统治,得益于秦国各方面的完善成熟。一是秦始皇继承了雄厚的秦国基业。秦起襄公开基到穆公的吞并西戎小国,再到秦孝公利用商鞅变法,国富民强,到孝惠文王吞巴蜀,取西河,秦

  • 秦始皇统一六国,他的军队为什么北伐南征?这对后世有什么好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一是为了开疆拓土,满足帝王的虚荣心。二是因为,战争机器一旦开启,不是那么好停下来的,如果没有新的战机,军队有可能出现乱子。秦始皇所作所为,对后世影响甚远,后世纷纷效仿,统一完内乱,都是调转枪口,开疆拓土。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开国君主都是该朝代开疆拓土的先行者。战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北方各国最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