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采取了两种说法,并非一种。《秦始皇本纪》中说赢政是秦庄襄王之子。但在后面的《吕不韦传》中又说是吕不韦的儿子。二者看似矛盾其实是太史公采取两种说法都提出来,以供后代考证。
《资治通鉴》则采用了后一种说。
其实对于现在来说,任何一种说法都无关紧要,只不过是多了一种谈资或文学作品多了一个题材而已,对于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没有实质意义。
再说始皇本人,统一六国成大一统、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对后世的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才是我们要看重的,对于身世之谜于我们来说有何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作揖]
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了那些书?
秦朝“焚书坑儒”正值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到秦灭六国,实现统一之时。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加以维护。
“焚书”保留了秦之史书以及医药、占卜、种树、农学等书籍……
“坑儒”坑埋的是崇古非今的攻击郡县制、鼓吹分封制的儒生……
“焚书坑儒”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是思想文化专制,一定程度上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作用。
秦之焚书坑儒虽是文化专制但本质上是新旧势力之争,实属必然且正常,不过手段愚蠢……但凡大一统、盛世之时,皆难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可惜的是,秦以“法治”立国强国,却陷入“苛政”“严刑酷法”的统治。没能及时的调整统治思想和政策!
任何时期的统治思想和政策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才能富民强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