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杀胡惟庸为何忍了七年才动手 胡惟庸案的真相又是什么

朱元璋杀胡惟庸为何忍了七年才动手 胡惟庸案的真相又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714 更新时间:2024/1/19 11:46:13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胡惟庸之死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朱元璋忍了七年时间才动手杀胡惟庸,朱元璋身为皇帝为何还要等七年之久?胡惟庸是因为谋反被杀的吗?

朱元璋忍胡惟庸七年,是因为朱元璋的目标不是胡惟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胡惟庸案”就是一宗冤案,因为有很多罪名胡惟庸本人都不了解,全是朱元璋捏造出来的。

胡惟庸专权,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自从淮西功臣的大哥丞相李善长退隐江湖,丞相一职几乎一直被胡惟庸把持,汪广洋杨宪也曾就任过丞相一职,但是都是短时期,只有胡惟庸一人在丞相一职上坐了整整七年之久。

胡惟庸在任期间不断的打压反对他的大臣,升任服从他的大臣。很明显,胡惟庸的意图就是结党营私,这对于朱元璋而言已经是很严重的了,但是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结党营私也就算了,胡惟庸竟然敢架空朱元璋,让朱元璋当名头上的皇帝!凡是奏章经过中书省,胡惟庸都要看一看,只要是不利于他的,他都会藏起来,有的时候胡惟庸还会自己批,这样下去那还得了。

处决犯人是必须要经过皇帝同意的,然而胡惟庸竟然敢在没有经过朱元璋同意的情况下,利用他在朝中的势力,擅自做主处决犯人。

不了解胡惟庸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他能够自由地升降官员,能够自行批阅奏章,能够让朱元璋看到他想让朱元璋看到的东西,除此之外,他还能够私自处决犯人,乍一看还要朱元璋干嘛?

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我干嘛?

胡惟庸的所作所为迫使朱元璋明白一个问题,如果说后世的君王昏庸无能,那么朝政必然会被能干的丞相把持,而他朱元璋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就得拱手让人,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元璋隐忍胡惟庸的目标,是胡惟庸背后的丞相制度

元至正二十五年,这时的朱元璋仅仅是华夏大地上众多枭雄中的其中一位枭雄。朱元璋当时虽然并未是皇帝,但是却已经拥有皇帝的集权思想。

这一年的某一天,朱元璋坐在书房看《宋史》,旁边站着写起居注的詹同。当朱元璋看到赵普建议宋太祖赵匡胤收回诸将兵权时,对在旁的詹同说:“赵普真的是贤相啊,如果说那个时候宋太祖不将诸将的兵权收回,到时候宋代必将跟五代一样混乱!”

从这一段谈话可以看出朱元璋此时虽然不是皇帝,但已经对权力产生欲望,产生国家必须只有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思想。而这种思想随着朱元璋越走越高,也变得越来越坚定,特别是在胡惟庸出现以后。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达一条命令,那就是奏章不能分成两份来送,之前是送给皇帝一份,再送给丞相一份,从这一刻开始只能送一份,而这一份只能送给皇帝,不能送给丞相。

胡惟庸从洪武六年担任丞相,到洪武十一年已经当了五年的丞相。按道理来说,胡惟庸的官场之道应该已经悟的相当深了,了解朱元璋这是在警告他,但事实是胡惟庸依旧为所欲为,想干嘛就干嘛,还跟之前一模一样。

胡惟庸之所以不怕朱元璋,是因为他认为他没有必要怕朱元璋。当时满朝上下都是胡惟庸的党羽,而且胡惟庸还拉上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淮西功臣的老大)当后台,相当于开国功臣以及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朱元璋就是一个孤家寡人,想动他,也得掂量掂量。

虽然说朱元璋有生杀大权,但是总不能全部杀光吧!胡惟庸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后来事实证明胡惟庸太天真。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罪名是谋反,身为主角的胡惟庸被诛三族,案件时长高达十年,被处死者共有三万多人,其中有权有势的有:河南侯陆棸、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等等(其中大部分人是被冤枉的,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像胡惟庸案这种谋反案能够杀三万多人的也就只有朱元璋。之所以胡惟庸案能够杀三万多人,是因为朱元璋想借助胡惟庸案除掉一些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

胡惟庸仅死一个月(真够快),朱元璋当即下令废掉丞相制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一切事物直接上报皇帝。

朱元璋在废掉丞相制度的同时还下令,今后他的子孙也不准设立丞相,如果说有大臣建议他的子孙设立丞相的话,必定严惩!

按道理来说,丞相制度传承了两千多年,从秦始皇一统六国开始就已经存在,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度,多多少少也得头疼上那么一阵子,毕竟中书省有那么多的官员,这些官员该怎么样分配也是一个问题。

可是呢?事实是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度后,对于官员的分配形如流水,在丞相制度废掉的那一刻全部安排到位,还顺手把总管全国军权的大都督府的权力分成五份。原本国家只有一个大都督府,后来国家有: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

从胡惟庸仅死一个月,朱元璋就废掉丞相制度,废掉丞相制度后,又能够即刻分配官员,同时废掉大都督府,很明显是蓄谋已久。

胡惟庸事实上并没有谋反

关于胡惟庸谋反被告发的过程,《明史》与《明史纪事本末》各自有各自的说法,告发的人也各自不同。

《明史》记载,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国使者到南京进贡,胡惟庸私自将这件事情隐瞒下来,没有告知朱元璋,直到占城国使者到达南京,朱元璋才得知此事,怒不可赦,这已经是严重的外交事件,别人家的使者到你的国家,你竟然连个招待都没有准备。

朱元璋明白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胡惟庸在后面搞鬼,是不可能有人敢隐瞒的,所以朱元璋第一时间就将胡惟庸找了过来。胡惟庸对于此事表示不了解,将责任推给负责此事的礼部。

这时的胡惟庸,如果将这件事情认下来,表示是自己工作的疏忽,或许顶多也就是被大骂一顿,但是他却将责任推给礼部,彻底惹火朱元璋,你难道当我是白痴吗?没有你的允许,礼部敢吗?

朱元璋当即下令,将与这件外交事件有关的所有人员全部抓起来,严刑拷打。胡惟庸的死党御史中丞涂节看这朱元璋张牙舞爪,特别的恐惧,将胡惟庸谋反一事上报给朱元璋。

紧接着朱元璋就将胡惟庸杀掉,处死胡惟庸的三族,进而深入调查,开长达十年的胡惟庸案。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十三年五月二日,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准备去胡惟庸家。路途当中,有一个人走出来阻拦住朱元璋的去路,朱元璋以为这个人是要说什么,所以一直盯着他看,可是那个人一言不发,看着很紧张。

朱元璋决定看一看这个人到底要说什么,然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个人就是不开口。朱元璋怒不可赦,认为这个人是没事找事,命令手底下的人给这个人一顿教训。这个人很奇怪,被打的过程中一直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朱元璋心中瞬间涌起一丝丝的不安感,这个人为什么要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家呢?

朱元璋决定退回西华门,登上西华门城楼,看看胡惟庸的家到底有什么猫腻。朱元璋一登上西华门城楼就发现胡惟庸的家中埋伏着一大堆带甲的武士。朱元璋明白了,原来胡惟庸是想谋反。朱元璋当即调遣兵马围住胡惟庸的家,逮捕胡惟庸。拦住朱元璋去路的人叫做云奇,是西华门内史。

这两种记载虽然不同,但是都透露出一个信息,朱元璋抓捕胡惟庸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涂节告发胡惟庸谋反,仅仅是告发,并没有实质性证据。云奇告发胡惟庸谋反,也仅仅是告发,没有任何证据,因为朱元璋并没有抓到胡惟庸家中的那些武士。

这也是为什么《明史·胡惟庸传》记载:“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

胡惟庸的大罪状,都是在他死后才强加在他身上的,比如欲刺杀徐达、收养死士、通“南倭北虏”。

经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论证,胡惟庸不存在造反的事实,胡惟庸造反的事实都是朱元璋捏造出来的。胡惟庸生前没有与倭寇勾结,更没有与北元勾结。

指认胡惟庸与北元勾结的人叫作封绩,这个封绩其实是江苏人,朱元璋强行将他改为河南人,改为元代的旧臣。指认胡惟庸与倭寇勾结的人叫做林贤,与封绩一样,都是朱元璋随便从监狱中找出来的人。

胡惟庸的死亡,小部分原因是僭越,大部分原因是他背后的丞相制度。

结语

胡惟庸就是一个盲目自大、彻头彻尾的小人,如果说他能够有刘伯温、李善长的一半头脑,也不会成为朱元璋集权的祭品了。李善长都不敢让朱元璋没事干,而他胡惟庸竟然敢让朱元璋没事干,当个挂名的皇帝,明显是找死。

朱元璋集权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来说是有利的,帝王权力的加强能够更加有利于国家一统,更加有利于国家抵御外敌,更加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标签: 朱元璋胡惟庸

更多文章

  • 正史中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真实的赵云有演义中的那么厉害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云,蜀汉

    对赵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子龙无比勇猛都是在演义和电视剧中体现出来的,那么正史中的赵云又是什么样的?正史和演义差距有多大?要说历史,就免不了要说三国,而提起了三国,蜀汉那五位名震古今的“五虎上将”自然也免不得要说上一番。但是今天要说的,不是过五关斩六将的

  • 在华容道时,诸葛亮真的时故意放走曹操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三国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军南下荆州。当年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即位后即不战而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毕竟此时西凉最大的诸侯马腾已经率领族人入主邺城以作为人质,西北方向暂时没有后顾之忧,而益州刘璋羸弱,曾多次派人向曹操示好,此时荆州尽入曹操之

  • 李自成被明朝打败都能再次崛起 清朝一败后李自成为什么再也站不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李自成

    对李自成和清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自成当初多次失败都重新站起来,李自成被清代打败后,为何再也不能站起来?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主要是面对的对手不一样,结果自然不同。李自成面对明军,虽然屡屡受挫,但均能屡屡重起,原因虽不能一概而论,但除偶然因素与运气使然外,

  • 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扮演者什么角色?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史思明,唐朝

    公元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历时近8年,唐朝虽取得最终胜利,但也因此元气大伤,强悍的大唐帝国走向没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于唐高祖李渊,有一个很隐讳的事情,后世很少提及。根据《尚书故实》记载:“高祖太武皇帝,本名与文皇帝同上一字,

  • 阴安侯丘嫂有何过人之处能被拜相封侯?她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丘嫂,汉朝

    众所周知,由于受到“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古代女性的地位普遍低下,被封侯拜相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册封过三位女列侯:阴安侯丘嫂、临光侯吕媭、鸣雌侯许负。这三位女列侯中,吕媭沾了吕雉的光所以平步青云,而许负则因为精通

  • 杨广当初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 杨广真的是因为享受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广,大运河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杨广修运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杨修当初为什么要修运河?杨广此举真的是因为享受吗?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引言:说起隋炀帝,大家都会觉得隋炀帝就是一个有名的昏君,而且隋炀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也做的不光彩,他气死了自己的父亲杨坚,而且之前的太子并不是杨广,但是杨广这个人心

  • 朱厚熜是如何为父亲升祔太庙的?其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厚熜,明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朱厚熜即位之后不久,便开始了为父亲正名之路,为此他与大臣们相互博弈长达二十四年,最终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

  • 黄帝的帝号之前为何用“黄”字?背后有何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黄帝,上古

    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大约公元前2700余年时黄帝出世,以其惊人的智慧与胆略,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历史,开启了中国的五帝时代,被后世誉为“人文初

  • 慈禧太后去世三年后清朝就灭亡了,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慈禧太后,清朝

    中国历史上,能够在政坛上掌权的女子不多,慈禧应该算是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个。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庚子国难之后的朝局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整个大清还是以慈禧太后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一段历史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无外乎保皇派、顽固派、清流派、北洋派、立宪派之间的

  • 李弘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为何会被父亲追封为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弘,唐朝

    自古以来被追封为皇帝的人有很多,但是被父亲追封为帝的却只有李弘一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皇帝,叫做追封皇帝。所谓追封皇帝,就是指生前没有当过皇帝,但是死后被他人尊为皇帝的人。比如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曹操,就属于此类。曹操生前一直没有称帝,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