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墉是哪里人?与刘邦同族同乡是真的吗?

刘墉是哪里人?与刘邦同族同乡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26 更新时间:2023/12/4 20:18:25

刘墉家族之谜:刘墉到底是哪里人?凭借电视传媒的巨大威力,刘墉这一历史人物早已是妇孺皆知。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戏说,使人们对刘墉及其家族产生许多误解,很多人认为刘墉只不过是一个来自于山东农村的穷小子。难道刘墉真是出身于一个无依无靠、毫无背景的平头百姓家吗?除了电视剧造成的误解,一些人还在争论刘墉的家乡是在山东还是在江苏,那么,刘墉到底是哪里人呢?小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从刘墉家的渊源谈起,这有助于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历史的真相。

根据相关史料的考证,刘墉的先祖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同族同乡。刘墉的先祖世代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这样说来,刘墉一家子岂不成了江苏人了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可以说,刘墉就是地道的山东人,原因在于刘墉的祖先早已搬了家,而且前前后后共搬了三次。谈到搬家,就要从明初的大规模移民谈起。

明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和自然原因:宋金、宋元和金元之间的战争,一方面方面造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另一方面造成人口大量死亡,使北方地区荒芜人烟;元末明初之际,战争不断,先是明军与元军的殊死搏斗,后是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这些战造成大量人民滇沛流离、生活困顿;除了兵乱之外,水、旱、蝗灾及瘟疫接连不断,黄淮两大河又多次决口,尤其是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安徽北部等中原地区,情况更加糟糕。这一切导致了中原地区“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禾不入地、人相食”。然而,与中原相反的是,山西及南方地区由于兵乱较少,风调雨顺,反而经济繁荣、人丁兴旺。面对这形势,明太祖朱元璋决定采取移民和军民屯田的政策,以加强北部边防,开垦荒地,保障军民用粮,恢复农业生产。按照政府的移民规定,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的一支,在刘墉先祖的率领下,从大刘村里搬了出来。刘氏众族人一行循道迤逦北去,来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即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像一只传说中的凤凰,真切一片风水宝地,刘氏族人便在那儿定居下来,后人为那里取名“喜鹊窝”。

从此,刘家就在日照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注: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记载了这一历史情况,记下了这一刘氏家族的大事: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我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这便是刘墉家族的第一次搬家。到了明天顺年间(1457~1465年),刘家人丁日盛。但是,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烧掉了家里面的一切。那时刘氏先祖已故,留下刘氏兄弟五人:刘承源、刘思源、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成化(1465~1488年)年间,刘氏兄弟五人面对兴旺的家族和日渐变得狭小的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由此开始了刘家的第二次搬家。这里把刘思源这一支单挑出来讲一下,因为刘墉就是他的后代。刘氏兄弟做出分家的决定后,老二刘思源率族人迁移到从喜鹊窝向北约一公里处的大槐树北侧,盖草棚定居下来。后来,刘思源娶了本村张氏为妻,生下了“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个儿子,刘思源这一支又兴旺起来。不得已,刘思源再一次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让他的八个儿子分开居住,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禧与他留守故里。这就是刘家的第二次搬家。刘福、刘禄本是同迁到三庄刘家沟,后来刘福因避匪率三子刘恒迁居诸城逢哥庄,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付于刘禄。刘福这一支被称为诸城东武刘氏,而刘福就是刘墉的直系祖先,到这里,刘墉家族的三次搬家也宣告结束了。迁到诸城的刘福只剩下刘恒一个个儿子,刘恒有三子:玳、瑁、瑚;刘玳有一子,名刘思智;刘思智有两子,长子刘通、次子刘远。刘墉即是刘通之后。以上就是刘家的传奇搬家史,从中可以看出,刘墉应当是山东人而非江苏人。而就在这有齐鲁风韵的孔孟之乡,刘墉家族也演绎了一出传奇发达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沫重彩的一笔。

初到诸城逄哥庄的刘福,无依无靠,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家境从贫穷渐至小康。传到第五代,即刘墉的高祖父刘通,已考中了秀才。第六代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已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到刘墉的祖父刘棨,已官至四川布政。刘墉父亲刘统勋,官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四库全书总裁。刘墉父辈中、同辈、子孙辈为官者就更多了。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刘家重修家谱时统计:从刘福五世孙刘通科举考得秀才算起,全家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进士11位,举人35。在官位上,自清顺治初年六世孙刘必显步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止的六朝中,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出了73位。出任的官职,从知县、知府、道台、学政、布政使、巡抚、总督、御史、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个级别的重要官职都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第八代上,竟一门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镮之,祖孙三公二宰相,轰动当朝上下。成为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乾隆帝也嘉许刘家是“海岱高门第”,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刘福后人的“海岱高门第”?小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刘墉的先辈早在清军入关后不久就投降清朝剃发易服做大清的良民去了。说到这,刘墉的先辈还真有点汉奸的味道,那么轻易就出卖了自己的祖宗,真是替他们汗颜。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也不能对刘家人过从苛求,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满清取代明朝是历史上的必然。因为当时的明王朝早已腐朽不堪,而满清则是蒸蒸日上,一片生机,况且满清皇帝入主中原后,大多能励精图治,并开创了帝国的最后辉煌——“康乾盛世”。所以,从天下苍生的角度来看,满清取代明朝也算是历史的进步。由于刘墉先辈的识时务,早早投靠清朝,这就为其发迹赢得了先机,毕竟对像他们这样的“顺民”,大清朝会优先考虑的吗。但是,光凭这一点,刘家能发达吗?还不能,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外因,关键还要看刘家自己的修为。

第二点,刘家后人恪守祖训并且有良好的家教,这要归功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刘必显为刘家第一个进士。在他晚年,对后人立下家训:“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这为后世晚辈的成才建立了规范,这也刘家做官都很清廉的重要原因。他十分推崇教育,认为:“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

良好的家教,使刘氏子孙树立了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一个个成为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刘必显的这些治家之道无疑为后人的仕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点:刘墉一家子也很懂得为官之道,当然这不说他们拍马溜须、贪污受贿,而是说他们能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到让上下都满意。刘家几代为官,他们深知官场险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来大祸;他们也清楚自己做为汉族官员事俸的是满洲皇帝,虽然大清标榜“满汉一家”,但从骨子里,朝庭还是更信任满人。所以刘家人也明白要想在仕途走得更远更稳,除了个人才华之外,还要会做官,才能做好官。有一件事情对刘墉的刺激很大:1754年,朝廷命刘统勋巡视今天新疆的巴里坤、哈密两个地方的驻兵。当时,恰逢回部的阿睦尔撒纳叛乱,当时驻守新疆的清军退到巴里坤。刘统勋据此上奏,请放弃巴里坤,退守哈密。不料,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震怒,将刘统勋即行革职,押解回京。此时,刚刚中进士三年、好不容易才从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升任翰林院侍讲的刘墉随同全家所有男女老幼均被缉拿归案,交刑部严加看管,然后等待秋后问斩,他家所有家产全都充公。不久以后,乾隆皇帝又觉得这么判决似乎不太合适,便释放了刘墉全家人,刘统勋和刘墉父子二人也恢复了名誉,并且重新当了官。几年以后,乾隆皇帝又重新发还了刘统勋全家被抄没的家产。但是,这次意外伤害还是给刚刚从政不久的刘墉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并且严重影响了他此后一生的为官之路。刘墉从这件事情中总结出了为官处世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基本原则是讨好皇帝,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二条基本原则是做好本职工作,该果敢时就果敢。这两条原则可以说是刘家几代为官经验与教训的结晶,也是刘墉一家在仕途上保障。

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述,前面的疑惑可以得到解答:刘墉是山东人,但绝不是一个穷小子出身,而是出身望族,名门之后。悠久的家族历史及刘家人自己的努力奋斗造就刘家的“海岱高门第”。其实,像刘墉家这样发达起来的家族也不在少数,对于这些家族的发展史以及某些出色的家族成员,应当采取历史的观点客观的去看待,去思考。不能受传说、戏说等因素的影响,这对于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小编研究刘墉家族发展史的一个准则。

标签: 刘墉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刘肥究竟是不是是刘邦的长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肥

    刘肥简介刘肥是汉代汉高祖的庶长子,沛郡丰邑人,是汉惠帝同父异母的兄长,因为刘肥的母亲曹氏是刘邦的情人,在刘邦称帝前,认识吕雉之前就和曹氏发生了关系并生下刘肥。刘邦称帝后,公元前201年,刘肥被封为齐王,定都临淄,是当时西汉最大的诸侯国,所以一度被吕雉视为威胁。刘肥作为刘邦的庶长子,而刘氏子嗣又很少

  • 此人被刘邦赐姓,还想出一计退匈奴,揭秘汉朝奇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娄敬

    抓住乱世的尾巴,奋力成为英雄娄敬“乱世出英雄”,这几乎是一个真理,因为乱世是一个缺乏秩序的时代,缺乏了秩序,就为各色人等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因此,每一次乱世都会造就大量英雄。秦末当然是乱世,许多英雄应运而生,不足为奇。到了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居然还有人能抓住乱世的尾巴,奋力成为英雄,

  • 揭秘,刘邦的后人居然跑到日本,要一刀捅死日本天皇?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徐福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两次大规模集体移民日本的事件,一次是在秦朝时期,一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朝时的这次,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那就是徐福以为秦始皇寻找仙药,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然后再也没回来。而魏晋南北朝这次,则和刘邦有关。据日本有关资料记载,刘邦的后人汉献帝被废黜之后,居住在山阳,到他玄孙阿

  • 刘邦这么叼,为何刘邦最铁的兄弟,到死也没明白怎么被人下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卢绾,汉朝,刘邦,司马迁

    卢绾,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不仅和刘邦是同一天生的,而且和刘邦是多年同班同学。刘邦起兵之后,就做了刘邦的参谋,参谋长是人家萧何。但要说起和刘邦的关系,连大汉第一功臣萧何都没法比,关系好到进刘邦房子都不带敲门的。卢绾刘邦称帝之后,开始着手清楚项羽留下来的残余势力,燕王臧荼怕被清算索性自己就反了,于是

  •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要反叛?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韩信,

    刘邦一个泼皮无赖,从一个泗水亭长,打败西楚霸王、一代战神项羽,做到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之所以有如此伟业,刘邦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用他的话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

  • 中国第一个女侯爷竟与刘邦有这种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

    刘邦参加革命前,他老爸叫刘湍,字执嘉,至于刘太公的称号,则是刘邦事业有成之后的事了。刘湍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顶多也就学前班至小学一年级的水平,如果要划成分的话,刘家则属于富裕中农。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下地干活,刘湍的业余

  • 为何古代战争投降时要举白旗?原来和秦始皇、刘邦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

    从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交战的一方投降,一定会举白旗。这就很奇怪了,为啥不举黄旗,蓝旗呢?其实,这种历史的沿袭和秦始皇、刘邦有关。现代人喜欢穿白色的衣服,但是古代人是不喜欢穿白色衣服的。其中原因,是因为古代的五方说中。五行学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根据甲骨文卜辞的记载,五方说把殷商所在的地域称

  • 燕王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如此之铁,为什么选择叛变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卢绾

    刘邦称帝之后,开始着手剪除异姓王,他们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危害到了刘汉江山,这也是汉朝唯一的八个异姓王(除东汉末年的曹操外)。八个异姓王中,有个人比较特殊,他是刘邦的发小,跟随身边南征北战,深受信任,此人就是燕王卢绾。与其他异姓王不同,卢绾与刘邦的私人关系非同一般,两人的父亲关系非常要好,而两人

  • 韩信死后,刘邦只有一个反应,已经足以证明韩信是冤枉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

    韩信,本是淮阴小儿,家里很穷,又什么都不会,只好四处打秋风,日子过得相当凄楚,项梁叔侄江东起义之后,韩信才看到施展人生才华的机会,于是投奔了项家军,孰料就因他长于谋略,短于武功,所以在项家军之内并不受重用,项梁死后,才在项羽帐下做了个执戟郎中,也不过是后世所谓的带刀护卫,表面风光,实际没一点用处。韩

  • 朱元璋和刘邦为何有这么多相似之处?竟是朱元璋模仿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的布衣皇帝还真是屈指可数,而其中最有作为的就首推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了。刘邦曾经做过泗水亭长这种下级官吏,但最终却开创了强大汉朝,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开始以老乡刘邦为楷模,希望能够“奄有中华地,重开大宋天”,于是他几乎是将刘邦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朱元璋起事之初,曾经向谋士李善长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