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蒯通为何总是劝说大将军韩信及早背叛刘邦?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大将军韩信及早背叛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229 更新时间:2023/12/18 11:11:13

韩信虽然聪明一世,但何方敢说他没有犯过错误呢。身外大将军的韩信,手下肯定会有很多谋士团,替他出谋划策。在《史记》中,就提到了蒯通,这个人虽然只出场了两次,但是两次对韩信的一生都很重要。

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候,蒯通出场了。他的出场不是为了解救齐国,而是加剧齐国的灭亡。原本刘邦命令攻打的同时,还派遣使臣郦食其去劝降,本来已经成功了。但是经过蒯通的满嘴说服之下,使韩信动了齐国的念头,为了增加自己的功劳。就因为如此,加深了刘邦对他的猜忌。

第二次出场,就是改变韩信一生的事件了,甚至把韩信的一生成败连在一起。齐国在韩信的攻打之下,没多久就收复了,韩信逼迫汉王封自己为齐王。正在他兴奋的同时,蒯通在旁煽风点火。我们也不能怪罪蒯通,他只不过是想要借韩信之手,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已,可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劝韩信自立为王,跟项羽和刘邦三分天下,甚至日后称霸天下。也许韩信已经听进去了,但他说:“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我怎么可以背叛他呢。”韩信不忍心背板汉,但又觉得自己功劳甚高,于是谢蒯通之言。之后,韩信被骗入未央宫,在死之前,曾悔恨,当初没有听信蒯通之言,觉得自己的死不是你们的错,而是老天在作怪。

蒯通的这两次出场,也许改变了韩信的一生,韩信本身的性格就是如此,要怪就怪他没有抓住机会,不然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早几百年出现了。

蒯通对韩信有什么计策

蒯通作为一个谋士,他曾给自己的主子韩信出过很多计策,但是他最为出名的,那就是两个,第一是乱齐之策,第二是三分天下。而韩信只采用了前面一个计策,另外一个他拒绝了,可以说就是因为韩信的拒绝,历史的天平秤就偏向于汉,足见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的影响力很大,足以改变整个局面。

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韩信在攻破齐国之后,连续占领了72个城池,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了当时“楚汉争霸”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对于韩信来说,这时候背叛,可以说是绝佳的机会,当时争斗中的双方都不敢得罪韩信。那些谋士,就动了歪脑筋,就想鼓动韩信选择自己那方。第一个去劝说的人是武涉,他想要叫韩信中立,让他互不相帮,但毕竟他是楚军的人,其说服力毕竟有限。

第二个去说的,那就是蒯通。本来蒯通就是他身边的一个谋士,韩信攻取齐国,这个计策就是蒯通提出来的,蒯通的说服力还是有的,说话分量较高。他跟韩信说:“我这个人会看相,看你的面和脸,觉得你都不过是一个侯爵而已,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而看你的背,贵不可言。”

蒯通的这通话,存有深意,很明显的就是说,如今天下,双方实力对峙。而第三方的势力就是你韩信,你在这次战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你假如哪一方,那另一方必败。因此,你韩信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站对队伍。一心忠于汉王的韩信,想都不想,就站在了汉军那一方,这也就为楚军败于垓下埋下了伏笔。

蒯通八字立对汉高祖

蒯通的多次出场,很多时候都是劝说韩信,想要让他背叛汉王,让其拥兵自立,做到三分天下的局面,可是韩信都是拒绝。可以说,蒯通已经尽到了自己谋士的职责所在。直到后来,韩信被杀害之后,说自己后悔没有听信蒯通的计谋。

刘邦听了之后,就说:“你说的那人就是齐国的蒯通?”于是,就派人把蒯通从齐国押解过来。见到他之后,刘邦就说:“你为什么要怂恿淮阴侯造反呢?”蒯通回答道:“的确是我所教,可惜竖子不听从我的计谋,才会遭到杀害;假如他采取了我的计谋,那么死的人肯定就是你了。”刘邦听了之后,大怒,大声喊道:“将其烹饪。”蒯通说:“哎,我冤枉啊!”刘邦不解,就问:“你怂恿了韩信谋反,还有何冤枉的呢?”

蒯通说:“谁都知道狗这种生物,只会对除主人之外的陌生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韩信,却不知道大王您啊。而且秦国都已经灭亡了,天下所有人都去争夺这个天下,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这么做。天下乱了,每个人都去这么做,而您也这么做,难道你就会把其他的人都给杀尽吗?”听了这些话之后,刘邦就放掉了蒯通。

这就是蒯通对刘邦说的话,其实蒯通心里很清楚,刘帮杀的是那些对自己不忠的人,而自己忠心对待韩信,才会怂恿他造反,因此自己是一个忠臣。而此时的刘邦最不能做的事情,那就是谋杀忠臣,就是由于这点,蒯通才会自恃谋略过人,对刘邦的心性有所了解,才能够逃此一劫。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和刘邦 一个江山得而复失一个传承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始皇

    对于秦汉这段历史,有一个很值得让人去琢磨的现象。秦始皇好不容易打下天下,统一了中国,却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就把江山给丢了。而另外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刘邦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天下,虽然由于其出身草根等原因,历史上对其总是有一些不友好的意见,但是他的子孙却把这个刘邦创造的朝代传承了4百余年。这些难道只

  • 历史上刘邦并非市井无赖:而是个有准备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

    司马迁的《史记》中,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狎侮”人,且“好酒及色”,做了亭长,还常常装神弄鬼赊欠酒钱;大臣高起、王陵直言“陛下慢而侮人”。看上去,刘邦不仅是个傲慢无礼的家伙,还是个游手好闲的混混。司马迁是个受刑罚的中书令,涉及到当朝高祖皇帝,当然不敢乱写。网络配图刘邦的形象就此定格,后来的

  • 刘邦打仗屡战屡败最后却能够击败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

    哪怕项羽存在以上致命弱点,还是将刘邦打得到处乱窜。直到最后一战垓下之战前,基本上都是刘邦在逃跑。从战术而言,项羽是个技术派,见谁灭谁。然而,十有九胜的项羽为什么最后失败,屡战屡败的刘邦为什么笑到最后呢?楚汉的竞争,以西楚的失败而告终,这教训已经总结两千年了,结论一大堆。例如,刘邦认为项羽败于不会用人

  • 汉高祖刘邦出众的后代中刘备是其中之一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高祖刘邦

    秦朝覆灭后,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得胜,次年登基称帝,建立汉朝,便以此开启了汉王朝历史四百多年的统治。汉朝又分为西汉与东汉,维持了两百多年的西汉统治被王莽谋反所灭,其创立的新朝维持了15年后被推翻,后由刘邦的九代世孙刘秀夺取政权建立东汉,国号沿用汉。刘氏宗族统治的大汉王朝,在这几百年时间里,迎来了历史上首

  • 刘邦和项羽的区别体现在哪:是性格还是外表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和项羽的区别

    秦朝末年,社会动荡,此时民间反秦势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两支队伍,即刘邦立汉王继承项梁带领的农民起义军,以及项羽继项梁之后领头的楚兵,分别于河汉河北推翻秦朝统治,于是二者相争,即称之为楚汉战争。起初刘邦的势力大不如楚,无论是抗秦或是楚汉相争,项羽几乎百战百胜,而刘邦丝毫不懂得如何带兵打仗,唯有一点,助其

  • 刘邦赢在哪里?与项羽最大不同竟然是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

    项羽与刘邦,一个是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个是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最终刘邦却打败了项羽。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从性格来说:项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过常宝列举了《史记》中的大段描述,认为项羽是一个没有明确目标、随心所欲,又不失天真、有着强烈的自由意志的人物。网络配图“自由的意志、

  • 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为何要让亲爹给自己磕头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刘老爹独享此项殊荣。虽如此,但这个太上皇的据说还是刘老爹给儿子磕头称臣后才换来的,刘邦当了皇帝后对自己的亲爹并不友好,甚至还为到底该谁给谁磕头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刘邦在他父亲眼里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刘小三,直到他斩蛇起义,刘老爹才拿剃须刀刮了刮眼睛,开始正眼瞧着儿子的革

  • 项羽败给刘邦致死都没明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项羽

    红潮导语:正是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超群,成就了刘邦的“无能”。说刘邦 “无能”,倒不如说刘邦聪明,他的聪明之处正在于面对优秀的人才,以“无能为能”的君臣之道。楚汉相争,强大的项羽最后之所以败给刘邦,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这样总结:刘邦太“无能”,项羽太“能干”!其实,刘邦并不是生来就“无能”,他的无能是

  • 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宠爱的妃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后宫之中有多少妃子,现在已无从考究,但是被后世之人所熟知的有戚夫人和薄姬,她们一个是因为刘邦的宠爱而出名,一个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而出名。戚夫人,是刘邦被封汉王的时候,在定陶征战的时候得到的,楚汉时期著名的歌舞名家。刘邦在得到戚夫人之后,对他异常的宠爱,出去打仗的时候,都会将她带在身边,而将自

  • 汉高祖刘邦在彭城之战中为什么遭遇惨败?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高祖刘邦

    楚汉争霸这段时期,著名的战役很多,比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背水一战和垓下之战。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乌江自刎。巨鹿之战和背水一战,二者都是以少胜多,都是一战成名,巨鹿之战项羽成名,背水一战韩信成名。其实,彭城之战也是以少胜多,并且对战双方悬殊比巨鹿之战更大,项羽与秦军的巨鹿之战是项羽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