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遍洗功臣 功劳最大的他为何有惊无险?

刘邦遍洗功臣 功劳最大的他为何有惊无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229 更新时间:2024/1/22 14:04:58

樊哙屠狗卖肉时,陈胜已揭竿而起,星星之火呈现出不可抑制的燎原之势,怀揣着各种梦想的人蠢蠢而动,都想在这个时候乘机趟一趟这个浑水。遗憾的是,到头来真正摸着鱼、捞着虾的没有几个。樊哙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他追随刘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当源于这种梦想的激励。不过,与很多好高骛远的人不同的是,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樊哙的步子迈的很聪明,也很扎实,由此而表现出的三种品质,奠定了他走向成功、实现梦想的基石。

网络配图

第一种品质:务实的精神。司马迁为樊哙立传,记述了樊哙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共有三十多次。这三十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司马迁在一一叙述后,又给樊哙算了一笔更精细的总账:斩敌一百七十六个首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亲自带兵打败过五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个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的将官十一人。

樊哙的功名大都是挥戈疆场,把脑袋别在裤腰上,靠打拼获得的,没有一点儿的投机取巧。

第二种品质:应变的能力。樊哙的战绩固然非同寻常,但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似乎还是他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唐朝诗人胡曾,在他的一首题为《鸿门》的咏史诗中写到:“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全唐诗》卷647)对项羽放走刘邦,表示惋惜、提出质疑。其实,项羽放走了刘邦,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讲也绝不仅仅因为项羽的“仁慈”。毫不夸张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没把谁放眼里,可见着樊哙就蔫巴了,为什么呢?原因无他:樊哙过人的胆气、机智的策略降伏了他。这两者完美的结合、灵活的运用,体现了樊哙卓越的应变能力。樊哙“撞入”鸿门宴会的营帐后,接连四个动作,“立”,“说”,“喝”,“吃”,一气呵成。

网络配图

都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强者的交锋,更是心理上的对抗。其中的玄机很类似于买卖人的交易。我们知道,买卖人兜售商品,通常惯用两种手法,一种是直奔主题,以山盟海誓般的夸口谄媚、忽悠,博取人的信任,但因为太露骨、太直白,往往弄巧成拙,反倒容易使人产生怀疑;另一种是欲擒故纵,以曲径通幽式的手段撩拨、煽动,刺激人的逆反心理,叫人不知不觉地钻进他的圈套。樊哙降伏项羽,就是这两种心理攻势的成功运用,樊哙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和性格魄力等等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叫人在赞叹中肃然起敬。

第三种品质:为人的性情。从秦二世元年刘邦起事,到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病逝,樊哙一直追随在刘邦的左右,是个资深的老班底;又与刘邦同是沛郡的老乡;还因为娶了刘邦的小姨子吕须为妻,和刘邦是理所当然的连襟。这些关系要搁在一般人身上,那还了得。但樊哙似乎很低调。淮阴侯韩信失去刘邦的信任后,被剥夺了兵权,平日里围着他鞍前马后的那些人,早已经像躲着瘟疫一样离开了他。但樊哙对韩信的尊敬却始终如一。一次,韩信去见樊哙,樊哙跪拜迎接、跪拜送别。因为韩信是王公,樊哙谦虚地称自己为臣,说道:“大王乃肯临臣!”(《史记·淮阴侯列传》)你看,真是恭恭敬敬。对一个失宠、“落佩”的人,能持这样的态度,抱这样的情怀,一般人做不到,但樊哙做到了,而且做的还相当诚恳。

网络配图

更叫人感叹的是,刘邦曾有一段时间一直称病不朝,命令守门的人不准任何大臣进来看望,但樊哙似乎不信这个邪,带头领着这些大臣“排闼直入”,一看,刘邦正枕着一个宦官的身子在那躺着呢,搞什么呢?不好说。当时的场面,我想一定很尴尬也很叫人感慨,以至于樊哙流着眼泪对刘邦说道:“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史记·樊哙列传》)你看,有赞美、有讽劝、有热望,说的委婉而实在,居然把刘邦说的乐呵呵地起来上朝了。

刘邦做了皇帝后,应该说,确实表现出从谏如流的一面,但也没少杀功臣,樊哙就差一点遭遇被杀的厄运。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病逝前不久,有人诬告樊哙,说刘邦死后,樊哙要诛灭刘邦的宠姬戚氏和她的儿子如意,刘邦一怒之下,命陈平前往军中把樊哙就地正法,以这样的理由杀人,典型暴露了刘邦这些封建帝王们的本性,可出人意料地陈平却把樊哙带回了长安。陈平这么做,固然是忌讳吕后,但不难想象,如果樊哙平时不得人心、没有人缘,陈平即使再投鼠忌器,借刘邦的刀趁机把樊哙杀掉,似乎谁也说不出啥来。可成平却没有那么做,单凭这一点,足以想见樊哙的为人。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大将军韩信及早背叛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蒯通为何总是劝说大将军韩信及早背叛刘邦

    韩信虽然聪明一世,但何方敢说他没有犯过错误呢。身外大将军的韩信,手下肯定会有很多谋士团,替他出谋划策。在《史记》中,就提到了蒯通,这个人虽然只出场了两次,但是两次对韩信的一生都很重要。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候,蒯通出场了。他的出场不是为了解救齐国,而是加剧齐国的灭亡

  • 秦始皇和刘邦 一个江山得而复失一个传承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始皇

    对于秦汉这段历史,有一个很值得让人去琢磨的现象。秦始皇好不容易打下天下,统一了中国,却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就把江山给丢了。而另外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刘邦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天下,虽然由于其出身草根等原因,历史上对其总是有一些不友好的意见,但是他的子孙却把这个刘邦创造的朝代传承了4百余年。这些难道只

  • 历史上刘邦并非市井无赖:而是个有准备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

    司马迁的《史记》中,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狎侮”人,且“好酒及色”,做了亭长,还常常装神弄鬼赊欠酒钱;大臣高起、王陵直言“陛下慢而侮人”。看上去,刘邦不仅是个傲慢无礼的家伙,还是个游手好闲的混混。司马迁是个受刑罚的中书令,涉及到当朝高祖皇帝,当然不敢乱写。网络配图刘邦的形象就此定格,后来的

  • 刘邦打仗屡战屡败最后却能够击败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

    哪怕项羽存在以上致命弱点,还是将刘邦打得到处乱窜。直到最后一战垓下之战前,基本上都是刘邦在逃跑。从战术而言,项羽是个技术派,见谁灭谁。然而,十有九胜的项羽为什么最后失败,屡战屡败的刘邦为什么笑到最后呢?楚汉的竞争,以西楚的失败而告终,这教训已经总结两千年了,结论一大堆。例如,刘邦认为项羽败于不会用人

  • 汉高祖刘邦出众的后代中刘备是其中之一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高祖刘邦

    秦朝覆灭后,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得胜,次年登基称帝,建立汉朝,便以此开启了汉王朝历史四百多年的统治。汉朝又分为西汉与东汉,维持了两百多年的西汉统治被王莽谋反所灭,其创立的新朝维持了15年后被推翻,后由刘邦的九代世孙刘秀夺取政权建立东汉,国号沿用汉。刘氏宗族统治的大汉王朝,在这几百年时间里,迎来了历史上首

  • 刘邦和项羽的区别体现在哪:是性格还是外表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和项羽的区别

    秦朝末年,社会动荡,此时民间反秦势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两支队伍,即刘邦立汉王继承项梁带领的农民起义军,以及项羽继项梁之后领头的楚兵,分别于河汉河北推翻秦朝统治,于是二者相争,即称之为楚汉战争。起初刘邦的势力大不如楚,无论是抗秦或是楚汉相争,项羽几乎百战百胜,而刘邦丝毫不懂得如何带兵打仗,唯有一点,助其

  • 刘邦赢在哪里?与项羽最大不同竟然是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

    项羽与刘邦,一个是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个是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最终刘邦却打败了项羽。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从性格来说:项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过常宝列举了《史记》中的大段描述,认为项羽是一个没有明确目标、随心所欲,又不失天真、有着强烈的自由意志的人物。网络配图“自由的意志、

  • 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为何要让亲爹给自己磕头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刘老爹独享此项殊荣。虽如此,但这个太上皇的据说还是刘老爹给儿子磕头称臣后才换来的,刘邦当了皇帝后对自己的亲爹并不友好,甚至还为到底该谁给谁磕头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刘邦在他父亲眼里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刘小三,直到他斩蛇起义,刘老爹才拿剃须刀刮了刮眼睛,开始正眼瞧着儿子的革

  • 项羽败给刘邦致死都没明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项羽

    红潮导语:正是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超群,成就了刘邦的“无能”。说刘邦 “无能”,倒不如说刘邦聪明,他的聪明之处正在于面对优秀的人才,以“无能为能”的君臣之道。楚汉相争,强大的项羽最后之所以败给刘邦,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这样总结:刘邦太“无能”,项羽太“能干”!其实,刘邦并不是生来就“无能”,他的无能是

  • 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宠爱的妃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后宫之中有多少妃子,现在已无从考究,但是被后世之人所熟知的有戚夫人和薄姬,她们一个是因为刘邦的宠爱而出名,一个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而出名。戚夫人,是刘邦被封汉王的时候,在定陶征战的时候得到的,楚汉时期著名的歌舞名家。刘邦在得到戚夫人之后,对他异常的宠爱,出去打仗的时候,都会将她带在身边,而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