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高祖刘邦为何要放弃在洛阳建都的念头?

汉高祖刘邦为何要放弃在洛阳建都的念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629 更新时间:2024/2/11 8:27:33

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曾经考虑在洛阳建都。为什么呢?原来,洛阳从西周初年就开始营建,在东周之后更是成为首都。并且,洛阳位于天子之中,四方通达,各地官员来中央也好,朝廷的政令传达也好,都十分便利,并且,洛阳水运发达,在依靠水路的古代,可以说确实有很大优势。并且,刘邦和他手下的许多将军,本来就是山东六国人,现在平定天下了,当然希望都城距离自己的家乡近一点。当年项羽执意要定都彭城,不就是想着富贵不还乡,不是衣锦夜行吗?现在刘邦当了天子了,当然也要显摆一下。于是,从公从私,朝中上下许多人都觉得定都洛阳是最合适的选择。可是,有一个人觉得定都洛阳不合适,应该选择在关中定都才是最稳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叫做娄敬。娄敬是谁呢?什么出身?什么官职?满朝文武都说定都洛阳好,为何娄敬竟然唱反调,说定都关中好?莫非娄敬有什么硬后台?不然怎么敢说这样荒唐忤逆的话?

网络配图

没有。娄敬没有什么高贵的出身,当时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小兵,被征召到甘肃一带驻守边疆。经过洛阳的时候,娄敬听到驿站的人提起皇帝将要定都洛阳的事情,觉得不行,就去拜见自己的同乡虞将军。希望虞将军做个中间人,介绍他去拜见皇帝刘邦。虞将军看到是同乡,当然也希望在老乡面前能够显摆一下,总不能让老乡认为自己连这点小事也安排不了。于是用尽全力打通关系,终于安排到了合适的日子。会面的时候到了,虞将军看娄敬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就想着自己再吃点亏,给娄敬一套体面的衣服。可没想到娄敬竟然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娄敬满不在乎,自己本来是穿丝绸,那就穿丝绸;可是自己本来就是穿破旧的羊皮外套,那就继续羊皮外套。保持择自己的本真,挺好!

娄敬见到了刘邦,刘邦这人也不大讲究,看到娄敬一身破旧的羊皮衣服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尊敬不礼貌的。见到了娄敬,问问娄敬吃饭了没有。娄敬也不客气,说没吃呢。于是刘邦先招待娄敬吃饭。吃完了,刘邦就问找自己有什么事情呢。娄敬擦擦嘴,就说开了。娄敬说,我听说陛下您想要定都洛阳是不是?刘邦说,是啊。有什么问题?娄敬笑了,说,莫非陛下您是想要和八百年的周朝比比谁更兴隆吗?刘邦也笑了,说,是啊,那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娄敬说,可是,陛下想过没有,您夺取天下的方式和周朝并不相同呢?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够同样在洛阳定都呢?刘邦就不明白了,夺取天下的方式和定都有什么关系呢?

网络配图

娄敬就说,周朝怎么取得天下的呢?周朝的祖先早在舜禹时代就建立功业,被封为诸侯。积德行善几百年,在商朝的时候迁都到了岐山。在岐山又经历了历代君主苦心经营,等到了周文王的时候,连远方的姜尚都不远千里来到文王的帐下。然后周武王讨伐无道的商纣王,天下八百诸侯没有约定,可是却共同在孟津会盟。于是,周朝才灭掉了商朝,夺取了天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有着贤相之名的周公开始营建洛阳。为什么修建洛阳呢?洛阳确实有很多好处。就像陛下的许多臣子说的,洛阳在天下之中,诸侯分布四方,纳贡也好,传达命令也好,路途都差不多,很是便于管理。可是洛阳也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洛阳四处都是平川,无险可守,并且道路畅通,如果各地叛乱,由水路也好,陆路也好,都可以很快进攻到洛阳。洛阳可是个难守易攻的地方呢。于是,娄敬提出,只有天下百姓感念朝廷的恩德的时候,才可以在洛阳定都;在乱世的时候,在洛阳定都,无异于自寻死路。

可是,当时的汉朝,是怎样一个情况呢?娄敬说,陛下你从沛县起兵,率领三千人就来争夺天下。和项羽大战打了七十多次,小战也有四十多次,可以说天下百姓因为几年的争霸战争死伤无数,放眼望去原野上到处都是没有人埋葬的尸体。现在天下刚刚平定,人心还没有安定。在这个时候想要在洛阳定都,实在是太危险了。刘邦一听,眉头紧锁。那在哪里建都合适呢?娄敬说,当然应该在关中定都。关中一代地产丰富,百姓富足,并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就算是天下发生变乱,也可以向秦国一样,驻守函谷关。并且,在关中地区随便就能够征召到一百万人。退可以保守当初秦国的领土,进也可以拥有天下。二者相比,哪一个有利,哪一个有弊,一清二楚啊。

网络配图

刘邦有点相信了,可是又不甘心就此放弃。当初手下将军们怎么评价两个地方呢?确实,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是秦国拥有天下不过是二三十年就灭亡了,而在洛阳定都的周朝呢,却有几百年的历史。刘邦于是先让娄敬下去,自己亲自去拜访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张良也觉得在关中定都合适,可是之前许多将军都觉得在洛阳定都好,张良就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自己干嘛做那个扫兴的人呢?现在既然已经有人做了炮灰,并且刘邦亲自来问自己,张良也就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说了出来。张良也说,洛阳乃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可是关中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有钱有粮,易守难攻,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了。就算是诸侯有什么动乱,也可以顺流而下,用水路运输,很快就可以平定。刘邦看到张良都这么说,那当然是定都关中好了,于是让那些定都洛阳的人都闭嘴,正式定都关中。

标签: 汉高祖刘邦

更多文章

  • 揭秘萧何贪污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怒反悦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萧何

    谁都知道,萧何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功臣。而且多年忠心耿耿,尽心效力。但后来有一天,刘邦却把身为相国的萧何逮捕入狱。原因是萧何写了一个奏折,希望把上林苑中的荒地分给百姓耕种。有一位侍卫探问刘邦:“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怒气冲冲地说:“吾闻李斯为秦相时,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为民请吾苑,以自媚

  • 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地痞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项羽,刘邦

    鸿门宴时,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精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力量悬殊,而且项羽勇武过人,所向披靡,刘邦与项羽争霸完全没有优势。那么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占尽优势的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败给汉王刘邦呢?下面从七个方面为你揭开项羽失败的原因!1、误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误封和失封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刘邦为何能以布衣取天下?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自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短短七年,开拓西汉王朝,被赞为不世之功。但这样一个四十岁前都无所成就的无赖,却是个十足的帅才,堪称一流的政治家,且极善用人。在楚汉交战时,刘邦大败项羽,大部分靠的是他的政治手段,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吕后到底对刘邦子孙做了什么使刘邦子孙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

    《汉书》中,记录帝王的体例“纪”,那些在史书上失踪的皇帝只有十二卷,然而,皇帝却并非只有十二个,有一些被忽视的皇帝,不能不算。比如说,汉惠帝之后有汉少帝刘恭(史称前少帝)、恒山王刘弘(史称后少帝),都为帝,却未有章节;这段时间是吕后专政,专门给她搞了个“高后纪”,然吕后却从未称帝。宣帝之前曾有昌邑王

  • 刘邦遍洗功臣 功劳最大的他为何有惊无险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

    樊哙屠狗卖肉时,陈胜已揭竿而起,星星之火呈现出不可抑制的燎原之势,怀揣着各种梦想的人蠢蠢而动,都想在这个时候乘机趟一趟这个浑水。遗憾的是,到头来真正摸着鱼、捞着虾的没有几个。樊哙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他追随刘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当源于这种梦想的激励。不过,与很多好高骛远的人不同的是,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 当皇帝的滋味刘邦: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

    出身小混混的刘邦在老家也曾混到一个亭长的职务,相当于派出所所长吧。有一年出差公干到咸阳,见到了秦始皇的仪仗,刘邦羡慕万分,由衷地说道:“大丈夫当如是!”公元前202年,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刘邦志得意满,天下在握,已经不满足于汉王之位了。于是,以韩信为首诸侯,识趣地共同推戴刘邦为皇帝。刘邦象征性地谦虚了

  • 揭秘:项羽痛恨的人不是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项羽

    都说楚汉大战,刘邦项羽两人是水火不容。然而,在历史上,项羽最恨的却不是刘邦,而是间接害死自己叔叔的仇人:田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秦末复辟的山东六国,基本都是那些凶悍勇猛的武将所自立或拥立的。项羽分封天下时,自立为王的,仍旧分封为王,拥立他人的武将,未战死的也封了王,像张耳。项羽手下武将封王的就更多

  • 汉高祖刘邦的生母昭灵皇后是什么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昭灵皇后

    昭灵皇后(史称刘媪或王含始),汉太上皇刘太公妻,汉高祖刘邦的生母。生于周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庚午八月十五日未时,卒于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7年)乙丑五月十二日戌时,享年56岁。网络配图她事迹不详,只知她嫁与刘太公及生下刘伯、刘喜、刘交四子。高祖五年(前202年),迫尊先媪为昭灵夫人,后来

  • 相对弱小的刘邦为什么可以打败强大的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项羽

    众所周知,楚汉战争中,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得到了大一统的汉室江山。不过很多人对项羽惜败的事情都无法理解,因为从家世背景、军事实力、人格魅力来说,项羽都远胜于刘邦,前者是一个真汉子,后者都是一个流氓小人的形象。其实,我们深究一下,也不难发现当中的缘由。从在性格和能力方面来说,刘邦更具帝王素质。虽然刘邦

  • 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 堪称第一跳槽大神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韩信

    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形容,“择木而栖”的韩信堪称“楚汉第一跳槽大咖”。之所以称第一,是因为他的槽跳得最高、最险。这颇具革命性的一跳,不仅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还影响了历史进程。韩信是今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史书中,那位“饭信”的漂母透出一点信息:“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有人据此推断,韩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