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良是什么样的人?为何后世要称颂张良?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为何后世要称颂张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26 更新时间:2023/12/8 12:36:06

很多人谋略比张良高,官做得比张良大,为何后世却反而称颂张良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

张良,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的,身为“汉初三杰”之一,高祖刘邦对其更是称赞有加,被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韩国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辈在韩国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祖父连任三朝宰相,父亲也是连任两朝宰相。独独到张良这一辈时,韩国国力衰弱,最终,在秦国的征讨下灭亡了。国破家亡后,张良后游走于各地,但他却并未被现实打倒,反而成长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一次机遇之中,张良得遇“圯上老人”、也就是隐居的黄石公,凭借良好的心性与态度,张良得黄石公看重、授书(著名的《太公兵法》)。得到这本兵书的张良如获至宝,日夜研习下,将书中大道化为己有,后期的张良可谓是文武兼备了。

都说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胸有丘壑的张良,自然得寻个有前途的“主儿”,而这个人选谁?大家都知道的,他就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在跟随刘邦打江山的旅程中,张良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刘邦、项羽关中王之争相信都不陌生吧!楚怀王下令谁能先一步进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占据颍川后,与张良顺利会师,其后,兵不血刃的拿下宛城、过峣关,顺利进入咸阳。如果说,刘邦此人最大的优点是知人善用,那么他的缺点就当属好色贪财。

作为一代君王的宫殿,秦宫内的奢华是可想而知的,财宝美女数以千计。初入秦宫的刘邦也是被眼前的奢华晃花了眼、勾的走不动了道,就想着在此长住,连樊哙上前劝说都没用。紧要时刻,张良出马进行劝说:

秦为无道,所以,沛公您此时才会出现在这里。如今,您刚入秦宫,就想安于享受,这跟“助纣为虐”有什么两样!千万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蒙蔽。一番劝说下,刘邦终是醒悟过来,同时,在张良的建议之下,下令安抚秦朝百姓、全军忌骄奢,取得民心。

刘邦这边是举军欢庆,项羽此时却是火冒三丈。原因便是:项羽率军抵达函谷关时遭到了阻挡,而函谷关城门紧闭正是刘邦下的命令,为的就是拖住项羽入关的步伐。大军迟迟不能入关,又有来报称刘邦已经攻占秦宫,项羽怎能不气,于是决定与其决一死战。

在这关中之争中,刘邦虽是占了先机,可是,那也是用了巧计,要真的硬对上项羽,可以说是毫无胜算。但是,因其与项伯的私交,张良提前得知消息,且没有听从项伯建议独自逃走,而是与刘邦一同面对。在刘邦与张良的一番周旋下,项伯最终同意为其向项羽周旋求情。

结果,大战虽没有在这个时候爆发,却有了历史中著名的“鸿门宴”!

在这场夺命宴会中,张良将其大智大勇发挥的淋漓尽致。项伯走后连夜为刘邦分析项羽此人性情,决定宴会之时如何解释应付。宴会中,面对不利情形,知道樊哙这种“性情中人”更能取信于项羽,当机立断将其召入,以打断项羽谋士范增杀刘邦的计划。

见项羽犹豫不定之时,立即让樊哙护送刘邦“尿遁”,自己则留下“善后”。这一连串的决定,成功助刘邦逃过一劫,同时,还离间了项羽的核心成员、埋下君臣相隙的祸根。既然刘邦示弱,项羽也就没有必要遵守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时,“计功割地”,将刘邦分封到巴、蜀之地,为汉中王。

巴蜀向来荒凉偏僻,刘邦自然心有不满想着反攻,最终,被张良等谋士劝阻,但是,要能争取更多的利益自然是好的。于是,张良再一次贿赂拉拢项伯,让其成功劝说服项羽、为刘邦加封汉中地区,至此,刘邦占据巴、蜀、汉中三郡。

刘邦率军去往封地的途中经过裹中,此地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能靠凌空的栈道度人。张良见此便献计,让刘邦一行人过后就将栈道烧毁,以示汉军再无东顾之意,打消项羽的猜忌,还能防备敌人袭击,以休养生息。

入汉中后,刘邦励精图治,休整军队,而后暗度陈仓定三秦,占据汉中。

到公元前205年,刘邦的势力发展到足以支撑他与项羽一战。张良也因项羽杀了韩王成、自己相韩无望而逃出彭城,彻底归顺刘邦。这一年,项羽率军攻打田荣,忽略了后方阵营,刘邦则趁机攻占楚都彭城,可惜被胜利冲昏头的刘邦,未能及时进行部署,彭城又被项羽抢回去了,汉军被迫逃至下邑。

面对这样的局势,刘邦深感无计可施,于是,问计张良:若以关东为“彩头”,谁能成为自己的联盟、共同反楚?张良此时提出三人:

一为九江王黥布,他虽为楚国猛将,却与项羽有嫌隙,在彭城之战中项羽让其相助,他却选择隔岸观火;

二为彭越,他早就因未受到分封而对项羽不满,田荣反楚就曾联络过他;

而汉军之中,唯有韩信尚可独当一面。

以关东为利,这三人组成内外联盟,拿下楚国就不成问题了。虽反楚之战中有些意外,比如,韩信夺齐地自立为王,刘邦还不得不在张良的劝说下,派人前去授予齐王印;再比如,离胜利只差“临门一脚”时,韩信、彭越却因刘邦没有明确赐予他们封地而不派兵,逼得刘邦战前就得先赐予其封地。但是,总的来说,刘邦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项羽于垓下自刎。

公元前202年,汉朝始建,刘邦称帝,而后,张良在权衡利弊后劝说刘邦定都关中。至此,我们看到的都是张良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其实,张良最终能够功成身退、名留青史,还离不开他的进退有度。

刘邦宠爱戚夫人是众所周知的,后来,甚至产生废太子,重立戚夫人之子赵王为东宫的想法。重立太子对朝堂来说是何等大事,这个想法一提出,大臣自然是诸多争议,迟迟未定。眼看太子之位危矣,吕后想起留候张良,于是,派遣吕泽前去问计。

面对这个问题,张良最初的回答却是模棱两可的,总之一句话,如今天下大定,高祖若是铁了心按自己的喜好来定太子,就算群臣上谏也是没用的。听了这回答吕泽哪敢就这么回去啊,于是,再加追问,最终,张良道:此难以口舌争之(就是光劝说高帝是没用的,得直接行动)。

最终,张良给出一计:让太子去请高帝都敦聘不至的“商山四皓”出山。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后人则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高帝见太子有这四隐士相助,觉得太子羽翼已丰,自然就不会再提易太子一事,结果,果然如其所料。在这件事中、张良最初是摆出旁观者的态度,就算后来给出良计,自己也未曾参与其中,更别说是像从前一样劝说高帝了。

同当初推让齐地三万食邑一样,这就是张良另一个聪慧之处——看得清局势,不会枉自称大、当退则退。从“帝者师”到“帝者宾”,位极人臣、实现人生目标的张良,更像是看透了人生,从而推崇起“虚无主义”!

《留候世家》中记载道:

“家世相韩,及韩灭…

…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就如文章开篇写道,张良往上几代皆为韩国宰相,韩被灭,张良走上向秦复仇之路。而后,凭借才智在刘邦身边某得一席之地,成为帝师。被封万户食邑,位列诸侯,对变为平民布衣的张良来说已是莫大荣耀,余生目标完成,足矣。

最后,他决定放弃一切,辞封归隐,与赤松子一同专心修道,之后,更是学辟谷(也就是绝粒),以轻身成仙。再后来,刘邦去世,最终,由吕后掌控朝政大权。经过废太子一事,张良对吕后也算有恩,吕后听说张良辟谷一事后,就曾多次劝说他,让他“勿自苦”。一番思索下,张良也觉得人就匆匆一世,自己又何必苦行到此!于是,又恢复了正常进食。

相传,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无论张良是真的一心向道,还是单纯的归隐避世,他的才智、谋略,他的生平事迹,都跟他的传奇故事一样,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

标签: 张良汉朝

更多文章

  • 张良真的是个聪明人吗?为什么说他害了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良,汉朝

    张良真的是懂得进退的聪明人吗?其实他的一做法害了他的儿子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张良是西汉初年的功臣中获得后世赞誉最多的人。由于他不居功自傲,又懂得进退,及时辞官归隐。他这种做法,后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认为后世张家能成为中国2000年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 张良晚年为什么要云游四海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汉朝

    还不知道:张良晚年为什么要云游四海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西汉王朝的诸多名臣之中,张良的出身是优于萧何与韩信的,因为他的祖父就曾经连续担任过三任韩国的丞相,而他的父亲也担任过韩国两任丞相,但是就在张良怀着雄心壮志想要建功立业之时,韩国就被秦国给灭亡了。这对

  • 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韩信,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被合称为汉初三杰,这是汉高祖刘邦说的,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刘邦对于这三个人

  • 汉朝建立功臣是怎么排名的?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排六十二?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萧何,张良

    汉朝建立功臣是怎么排名的?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排六十二?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汉朝建立之后,作为皇帝的汉高祖刘邦,自然是要对曾经跟随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臣子们进行论功行赏。他自己也说过,有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帮助他很多,这三人也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但是,萧何作为第一大功臣,排名功臣中的第一位,可为什

  • 刘邦和吕雉为什么会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良,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张良我们知道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的鼎定天下立下了无数大功,照理说这般显眼出众,智谋无双的大功臣,在平定天下之前是君主眼里的香饽饽,腹心一般的依仗,而一旦天下太平,他的作用失去或者说减弱,那反倒成了君王眼中之患,属于那种不

  • 该人决胜千里不输张良,行军打仗不输韩信,别人称之为“雹神”?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朝

    该人决胜千里不输张良,行军打仗不输韩信,别人称之为“雹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秦末天地群英并起,赵王赵歇在李左车的辅佐之中变成雄踞赵地的王者英雄,说到这儿,大伙儿必须很好奇心这一李左车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大的本领,难道说就连被称作“兵仙”的韩信也并不是他的

  • 《史记》中本纪和世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萧何与张良入世家韩信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汉初三杰

    《史记》中本纪和世家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的地位是无法企及的,由于文言文的障碍,导致很多人都没有读过史记。其实《史记》也就五十来万字,要是硬读真的没有啥!不是和大家吹,我一年平均就能码出二百万字,虽然以水文居多,但是活还

  • 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跑的时候为什么留下张良 刘邦是想让张良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鸿门宴,张良

    还不知道:张良留在鸿门宴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当年秦始皇出巡的时候,有两个人看见秦始皇的巡游车架的时候,分别感慨的说了一句话,一个人说“彼可取而代之。”另一个人说“大丈夫生当如此。”两句话,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而前一句正是西楚霸王项羽可言,而后者便是汉高祖刘

  • 张良和萧何的差别到底有多大 刘邦为什么不选择张良做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良,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良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汉初期,“汉初三杰”是非常有名的,不过其中关于张良和萧何两个人,很多人都有疑问。刘邦将萧何指定为丞相,张良深切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选择了远离朝局。但是在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明明是张良出谋划策要更多一些,为什么最终刘邦会

  • 张良只要一座小县城养老,这就是他的智慧所在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汉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张良,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张良出身名门,而且学得一身好本领。后来他就一路辅佐刘邦,最终帮助刘邦成就大业。然而不知为何,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张良很是出风头,然而在刘邦成就帝王霸业的时候,却似乎不见他的踪影。其实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有句话叫做狡兔尽走狗烹,张良深谙这个道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