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良真的是个聪明人吗?为什么说他害了自己的儿子

张良真的是个聪明人吗?为什么说他害了自己的儿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26 更新时间:2024/1/6 18:42:05

张良真的是懂得进退的聪明人吗?其实他的一做法害了他的儿子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张良是西汉初年的功臣中获得后世赞誉最多的人。由于他不居功自傲,又懂得进退,及时辞官归隐。他这种做法,后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认为后世张家能成为中国2000年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都是因为张良留下了好的家风的缘故。

不过,今天我想说的是,张良当时的做法,真的是对的吗?会不会反而是张良的做法,害了他的子孙呢?

我们来看两条记载。一条是《史记》上的:“留侯不疑,坐与门大夫谋杀故楚内史,当死,赎为城旦,国除。”还有一条是《汉书》上的:“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坐不敬,国除。”

“留侯不疑”是谁?他是张良的儿子张不疑,承袭了张良的爵位,所以也是“留侯”。《史书》上的意思是说,张不疑参与谋杀了“故楚国”(也就是战国时期的那个楚国)的内史(内史是一种官名,差不多也就是旧贵族吧),本来该死,最后花钱买了条命回来,不过“国除”,“留侯”因此不存在了,张不疑成为一个守城门的更夫。

《汉书》上的意思则是说他犯了“不敬”之罪,所以“留侯”给取消了。

这两段记载,都有些语焉不详,没说一个明白。先说《史记》的记载。张不疑是堂堂的“汉初三杰”张良的儿子,他杀个原楚国的旧贵族,就算判死罪,为什么就“国除”呢?汉文帝不可以把这个“留侯”转让给张不疑的弟弟张辟强吗?为什么要如此绝情,取消“留侯”这个爵位呢?

《汉书》上则根本就没说张不疑杀人的事,而是说他“不敬”。我们知道,在古代,只有得罪皇帝才叫做“不敬”。这个解释显然更有说服力一点。既然是得罪了皇帝,“国除”,也是理所应当的。不过,《汉书》也像在和后人打哑谜,张不疑究竟犯了什么“不敬”,并没有说。

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张良的身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张良在刘邦建国以后,极力辞官归隐。他虽然获得了刘邦尊重,但是刘邦其实是并不高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刘邦看来,张良这样做,至少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刘邦认为张良对他有意见。这个意见主要是因为刘邦杀功臣,张良心里表示不满,所以退隐避祸。但是张良这种退隐避祸,却已经把他的态度表现出来了。

二是刘邦认为张良不想归附他。张良是原先韩国的旧贵族,一心想要依附的是韩王。后来因为韩王实在扶不起来,所以才归顺了刘邦。但是张良一直对韩王念念不忘,所以采用了不和刘邦合作的方式。

三是张良帮吕雉。刘邦在晚年的时候,是狠下一条心,要改换太子,把皇位传给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的。张良却在这时候帮吕后出主意,让她请出“商山四皓”,为刘盈助威。这样一来,刘邦才暂时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完全放弃这个想法,从他死前试图杀樊哙就可以看出,刘邦是正在一步步剪除吕后势力的。

我认为张良做得最差的一点,就是他出面帮吕后。张良帮完吕后,刘邦去世,刘盈继位后,本来他应该继续辞官归隐的,但是吕后的风格和刘邦可不一样,她坚决不允许张良归隐,坚决不允许张良不合作。《史记》上记载:“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後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也就是说,由于吕后强迫他留下来,他也没办法,最后只得留下来,直到去世。

张良没有接受刘邦的封赏,却留在吕后身边。恰恰是留在吕后身边的这段历史,为儿子们埋下祸根。当时张良的两个儿子张不疑在封国,张辟强担任侍中。而且张辟强还劝陈平别和吕后对抗。也就是说,张良让他自己和儿子们与吕后靠得太近了。而恰恰是因为靠得这么近,吕后去世,诸侯王和大臣们诛杀诸吕后,张良两个儿子的处境非常尴尬。虽然最终我们也不知道张不疑犯了什么罪,但肯定是这段历史,为后来汉文帝毫不客气地把张家的爵位给“国除”,留下祸根。

至于张家在后世两千年中,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姓,那也是因为汉初的时候,张家人就比较多,并非所有的张家人都是张良后代的缘故。

标签: 张良汉朝

更多文章

  • 张良晚年为什么要云游四海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汉朝

    还不知道:张良晚年为什么要云游四海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西汉王朝的诸多名臣之中,张良的出身是优于萧何与韩信的,因为他的祖父就曾经连续担任过三任韩国的丞相,而他的父亲也担任过韩国两任丞相,但是就在张良怀着雄心壮志想要建功立业之时,韩国就被秦国给灭亡了。这对

  • 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韩信,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被合称为汉初三杰,这是汉高祖刘邦说的,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刘邦对于这三个人

  • 汉朝建立功臣是怎么排名的?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排六十二?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萧何,张良

    汉朝建立功臣是怎么排名的?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排六十二?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汉朝建立之后,作为皇帝的汉高祖刘邦,自然是要对曾经跟随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臣子们进行论功行赏。他自己也说过,有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帮助他很多,这三人也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但是,萧何作为第一大功臣,排名功臣中的第一位,可为什

  • 刘邦和吕雉为什么会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良,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张良我们知道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的鼎定天下立下了无数大功,照理说这般显眼出众,智谋无双的大功臣,在平定天下之前是君主眼里的香饽饽,腹心一般的依仗,而一旦天下太平,他的作用失去或者说减弱,那反倒成了君王眼中之患,属于那种不

  • 该人决胜千里不输张良,行军打仗不输韩信,别人称之为“雹神”?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朝

    该人决胜千里不输张良,行军打仗不输韩信,别人称之为“雹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秦末天地群英并起,赵王赵歇在李左车的辅佐之中变成雄踞赵地的王者英雄,说到这儿,大伙儿必须很好奇心这一李左车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大的本领,难道说就连被称作“兵仙”的韩信也并不是他的

  • 《史记》中本纪和世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萧何与张良入世家韩信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汉初三杰

    《史记》中本纪和世家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的地位是无法企及的,由于文言文的障碍,导致很多人都没有读过史记。其实《史记》也就五十来万字,要是硬读真的没有啥!不是和大家吹,我一年平均就能码出二百万字,虽然以水文居多,但是活还

  • 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跑的时候为什么留下张良 刘邦是想让张良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鸿门宴,张良

    还不知道:张良留在鸿门宴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当年秦始皇出巡的时候,有两个人看见秦始皇的巡游车架的时候,分别感慨的说了一句话,一个人说“彼可取而代之。”另一个人说“大丈夫生当如此。”两句话,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而前一句正是西楚霸王项羽可言,而后者便是汉高祖刘

  • 张良和萧何的差别到底有多大 刘邦为什么不选择张良做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良,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良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汉初期,“汉初三杰”是非常有名的,不过其中关于张良和萧何两个人,很多人都有疑问。刘邦将萧何指定为丞相,张良深切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选择了远离朝局。但是在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明明是张良出谋划策要更多一些,为什么最终刘邦会

  • 张良只要一座小县城养老,这就是他的智慧所在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汉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张良,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张良出身名门,而且学得一身好本领。后来他就一路辅佐刘邦,最终帮助刘邦成就大业。然而不知为何,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张良很是出风头,然而在刘邦成就帝王霸业的时候,却似乎不见他的踪影。其实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有句话叫做狡兔尽走狗烹,张良深谙这个道理。所

  • 四面楚歌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是韩信还出自张良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四面楚歌

    很多人都不了解计谋四面楚歌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羽算是历史上一个最出名的悲剧英雄,他拥有一身的霸气与豪气,最终却还是败给了平民出身的刘邦,他们之间的战争,最出名的莫过于最后一战,垓下之战,而在这场战斗中,也出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四面楚歌。这是一个让项羽军队心里崩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