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西楚霸王项羽不杀刘邦只是“妇人之仁”?

解密西楚霸王项羽不杀刘邦只是“妇人之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37 更新时间:2024/1/26 0:34:19

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名篇,也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名篇。然而,因为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去看原文和相关的刘邦、张良、樊哙等人的纪传,所以大家望文生义,往往把项羽当做庸人,把刘邦当做奸人,把范增、张良当聪明人,把项伯当小人,把樊哙当莽撞人。

其实,如果细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以及后来学者的分辨,大家的上述印象恐怕就将动摇。下面,我就帮大家翻检一下。

首先,简述一下鸿门宴之前的大事件。

始皇帝死后,秦虐,民反,英雄逐鹿。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孙熊心为怀王,恢复楚地,沛公刘邦率众来投。此时,秦国主力军,一在南越拓土,一在长城守边。所以,六国诸侯军得以复兴而坐大。但,秦少府章邯率军分别平定,先破斩陈胜吴广、项梁,又邀击诸侯于赵国,战局迅速变得对秦有利。

网络配图

此时,怀王召集宋义、项羽、刘邦开会,议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消灭秦军主力,并慑服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关入关中;一路西进,经武关进入关中,取咸阳灭秦。怀王与宋义、刘邦约定,谁先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

其中,西路主将是刘邦,北路主将是宋义,项羽是宋义的副将,范增是宋义的军师。

花开两朵,先表一支。北路军走到半路,宋义勒兵不进,隐隐有坐观天下成败,拥大军以自立的意思。于是,项羽、范增合谋,干掉宋义抢占了军权,然后破釜沉舟,渡河与秦军在巨鹿一战而破之,秦军败降,诸侯畏服。

于是,项羽率众进军关中,在路上,发现秦军投降的士卒不服、生了贰心,遂坑杀秦军将士二十万,只留章邯等三降将以备后用。

但兵临函谷关时,联军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关中,并派兵守备了函谷关,于是破关而入。

项羽部众共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其中,项羽本部有十几万,剩下都是诸侯的部队——其中有些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还有的甚至处于被解除了武装的状态。刘邦的军队10万,驻扎在霸上——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刘邦没有据守咸阳,这是鸿门宴那晚项羽不能贸然杀他的最大原因。

刘邦出发之后,一路智取力夺,兴仁者之兵,行诡谋之用,才打进关中。而且他入咸阳之时,对父老约法三章,对故吏安置妥善,不抢秦宫的女人,不杀降顺的将士,不贪府库的财宝,把一切都安置停当,才老老实实地退军霸上,等诸侯军队的到来。所以,说他“劳苦功高”是一点也不为过。

他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是个愚蠢的小人,认为挑动项刘争战,自己能得到项羽的信任与赏赐,于是,到项羽那里告密,说刘邦图谋不轨。

于是,有鸿门宴的故事,事情经过课文已了,不再赘述。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吗?不是。

项羽此前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的支持;坑秦卒,有诸侯军队襄助。现在要杀刘邦,但是诸侯会帮助他吗?不会。因为那时候项、刘都是怀王手下的将军,都是楚军,而且矛盾没有公开化——受阻函谷关,曹无伤告密,令项羽感觉刘邦有敌意,再加上范增一顿故弄玄虚的教唆,才使他一怒要攻打刘邦。

网络配图

项羽当时的年龄很小,只有20多岁,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岁数,战场上很厉害,政治上却还很稚嫩。而当刘邦亲自到鸿门谢罪,并把功劳与称王的资格拱手相让时——其实很可笑,刘邦有什么罪好谢呢?刘大哥已经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切的战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时项羽再杀掉刘邦,势必失去众多诸侯的信任,势必影响自己的威望,也没法向怀王交代。

同时,刘邦的军队虽然不多,但若诸侯军队继续作壁上观,项刘火并窝里斗,双方都是十几万人,纵使项羽能胜,也将导致自己元气大伤;即使杀掉刘邦,其部队也不可能轻易就会被自己兼并(刘邦军中有不少秦人,而项羽刚刚因为难以协调自己部队与秦投降队伍之间的关系而坑杀了二十万秦人)。

当时,对于项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杀掉刘邦,而是赶紧利用自己的威势,抓稳时机,分封诸侯,剪除对手,获取众心,建立霸业。

所以,项伯回营对项羽做工作汇报的时候,真正打动项羽的并不是刘邦于秦宫室、宝库、美女无所取,而是那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所引发的他对大局的全盘考虑。项王许诺,其实,鸿门宴的前夜,项羽就基本放弃了第二天要修理刘邦的意图。

所以,项羽考虑再三,还是没有杀掉刘邦。

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是他入关后所做的惟一正确的选择。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构成了项羽得以马上着手分封诸侯的基础,才是他得以称“西楚霸王”的基础。

但是接下来,项羽却做了若干非常错误的抉择,其中一项,就是没有除掉刘邦。其错误如下——

烧杀秦地。秦楚世仇,楚亡后有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加上各国遗民都恨秦人,所以烧杀当然是为报仇雪耻。

此外,项羽立意不把关中作为根据地,所以要进行战略破坏。但是,虽然项不能像刘那样选择安抚的上策,而选择了战略破坏,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补救:将关东六国的乱民、滑民、罪人殖民到秦地,与秦人共处,使得民怨自相抵消,起码无法形成合力。独占秦宝。项羽夺取了秦宫历年的珍宝与美女,挟之东归彭城。

后来,这成为很多诸侯跟随刘邦偷袭彭城的一个诱因:刘邦答应他们,破城之后,公分其宝。

乱封诸侯。项羽主持分封,如同儿戏,各国旧王族被挤走,甚至没有了领地,而分封在最好地方的,则是项羽的战友和亲信。这成为其后几年大起战端的直接原因。

网络配图

放走刘邦。项羽称霸以后,能与他争天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田荣。刘邦的危险性自不待言。称霸之后,项羽为刀俎,刘邦为鱼肉,除掉他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项羽先夺其兵权,并留刘邦于身边,挟其东归,然后或翻出旧案,或秘密处决,都易如反掌——就像刘邦后来杀韩信、彭越那样。

而改封刘邦在汉中,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则难测,这是对项最不利的选择,等于驱虎入山。同时,齐国在六国中与秦关系最好,灭国最晚,而且不战而降,破坏最轻。田荣、田横兄弟又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占据齐国旧地,自然是项羽劲敌。

后来,刘邦从关中杀进中原,正是在项羽同田氏激战于齐地时,趁虚而入的。

项羽枉称霸主,起码在杀人这一项上,比刘邦差远了。刘项逐鹿,刘邦杀的英雄比项羽多得多,但他取了天下;天下也不以他为暴君。

杀人容易,关键是什么时机杀,在哪里杀,让谁去杀,怎么杀,杀完以后跟大家如何解释。历史上,那些成为“明君”的强人或者流氓,都是善于掌握杀人火候的大师。

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

标签: 项羽

更多文章

  • 大将风度:萧何为何要帮比自己职位低的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萧何

    萧何是个刀笔吏,也是沛县令手下最得意的能人。秦朝大乱,沛县县令首鼠两端,不知道如何是好,此时刘邦等人在芒砀山业已占山为王,当然是押送骊山徒隶中途逃跑几个不得已而为之。沛县县令想要保全自己,又想自己做领袖,于是就动员萧何劝刘邦回来,可是刘邦带人一回来,县令就反悔了。他怕刘邦势力太大,夺了自己的权利。于

  • 揭秘:贫苦出身的刘邦为何不贪图荣华富贵?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刘邦是亭长,出身下层阶级,不免沾染了很多流氓习气。《史记》作者对此并不讳言,说他对轻视下人,好酒好色,没有钱,常向别人赊酒喝,酒喝多了,就高卧不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成就了一方霸业。纵观历史,凡是成事之人,总是带有那么一些草莽野气和不同寻常的行为。比如宋代大将赵匡胤自以为是的黄袍加身;比如玄武

  • 挫折教育:傲娇的项羽与愈挫愈勇的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项羽

    在理想状态下,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甚至是一路高歌猛进、心想事成。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生却往往如日月潮汐,有阴晴圆缺,时起时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都是一路高歌猛进的。人生,难免有挫折。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学会如何面对挫折,显得尤为重要。公元前202年,刘邦

  • 揭秘:刘邦因何事要杀自己的铁哥们儿樊哙?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樊哙

    刘邦的一生有两个铁哥们儿,一个是卢绾,一个是樊哙。卢家与刘家是世交,卢绾与刘邦两人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关系很铁。刘邦起事前,曾因事被官府追拿而四处躲藏,卢绾总是随同左右,寸步不离;沛县起兵时,卢绾是刘邦最早、最忠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楚汉相争时,刘邦任命卢绾为太尉,可以在刘邦的卧室内自由进出,赏赐丰厚

  • 天予不取:项羽浪费多少KO刘邦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项羽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相争,前后只进行了四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四年时间里,项羽凭借其“力能扛鼎”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把刘邦打得大败。可悲可叹的是,项羽曾握有三次直接KO刘邦的机会,却一再错失,最终反被刘邦一次KO了。第一次:鸿门宴上鸿门宴上,为了让项羽赶紧下决心杀刘邦,项羽的第一谋士、亚父范增

  • 刘邦把所有异姓王全都被剪除 为何他安然无恙?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打天下和坐江山,是两码事。创业的时候,为君者需要部下卖命,故有求必应,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还说得过去;守业的时候,为君者把天下看成了自家的,外人成了潜存的隐患,能杀就杀,能除就除。刘邦就是个例子。称帝前,刘邦陆续分封了几个异姓王;称帝后,刘邦重新敲定和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齐王韩信、韩王韩

  • 刘邦留下的这两条誓言,巩固了汉室江山四百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宝剑,拓万里江山,靠着小吏式的狡猾和知人善用,开创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基业,然而再牛逼的皇帝也难逃一死。历朝历代政权交替,都是最敏感的事情。老皇帝们在继承人问题上仔细斟酌、反复考虑,可事态的发展,往往和他们所料背道而驰。刘邦的伟大之处,就是准确地预测了死后的所有事情,而且选择了合适的人,

  • 痞子刘邦为什么能够完胜霸王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初汉名臣张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几乎是一条铁律。汉朝的开国功臣也都被这一潜规则给“潜”过,“悲剧”程度和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结局越惨。张良却是一个例外:自始至终,他深得刘邦的充分信任,在后刘邦时代,张良依然赢得了吕后的足够尊敬。张良究竟有何过人才干,能让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张良

  • 李自成为什么没能像朱元璋和刘邦一样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那么李自成最终失败的

  • 开国功臣萧何是如何消除刘邦的疑心得以善终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开国功臣萧何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为西汉这一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尽心辅佐了汉高祖刘邦与汉惠帝刘盈,是名副其实的两朝元老。而关于“萧何助汉”这一典故,是出自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写的《汉书》一书中。萧何,是沛丰人。他擅长写文书,在年少时便成为了沛县的主吏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萧何结识了时任秦泗水亭长的刘邦。萧何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