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贫苦出身的刘邦为何不贪图荣华富贵?

揭秘:贫苦出身的刘邦为何不贪图荣华富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581 更新时间:2024/2/1 13:07:32

刘邦是亭长,出身下层阶级,不免沾染了很多流氓习气。《史记》作者对此并不讳言,说他对轻视下人,好酒好色,没有钱,常向别人赊酒喝,酒喝多了,就高卧不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成就了一方霸业。

纵观历史,凡是成事之人,总是带有那么一些草莽野气和不同寻常的行为。比如宋代大将赵匡胤自以为是的黄袍加身;比如玄武门不顾伦理亲情、射杀亲兄弟的大唐李世民;还有满清入关,孤儿寡女,以一股关外的峥嵘野气,踏碎了。

刘邦是亭长出身,出身下层阶级,不免沾染了很多流氓习气。《史记》作者对此并不讳言,说他对轻视下人,好酒好色,没有钱,常向别人赊酒喝,酒喝多了,就高卧不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成就了一方霸业。

网络配图

纵观历史,凡是成事之人,总是带有那么一些草莽野气和不同寻常的行为。比如宋代大将赵匡胤自以为是的黄袍加身;比如玄武门不顾伦理亲情、射杀亲兄弟的大

唐李世民;还有满清入关,孤儿寡女,以一股关外的峥嵘野气,踏碎了大明江山。而正与此相反证,凡是败国之君,性格中总是多了那么几分文气、懦气、酸气和循规蹈矩。

比如唱着“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南唐后主,不仅亡国,而且以一杯鸩酒了终;比如,那个写一手瘦金体的徽宗赵佶,生性孱弱,终被虏掳北国,落了一个生不如死的下场;还有那个半生谨慎的思宗皇帝,最后吊死在北京的煤山上。

当然,我们承认成与败,自有其历史的强大逻辑在;但是性格的强与弱,与运命的盛与衰,仿佛总有一种宿命的印证。而刘邦之不爱钱,就是成功霸主型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有两件事可以证明刘邦不爱钱。一次是他当亭长的时候,为了参加一次上流社会的宴会,竟然空口许诺贺礼一万,为此他堂而皇之地坐到了贵宾席上。有趣的是,

举办这个酒席的,正是后来成为他妻子,那个在历史上留下盛名的吕后的父亲。正是这个历经世事,有眼光、经验老道的吕公,看出了刘邦的不寻常之处,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是他没钱的时候做出的事情。

网络配图

还有一次是他有钱的时候做的事情。当时楚汉两强争战正酣,为了分化敌手,刘邦拿出黄金四万斤,交给手下人去自由处置运作。四万斤黄金绝不是个小数目,但这笔钱刘邦敢拿,而且不查帐,不审计,不搞全程跟踪、全程监控,这的确看出了作为无赖之人所特有的气魄和过人之处。

前者是没有钱而许诺有钱,为只为一个尊贵的座席,说明刘邦对地位的渴望远远高于金钱;后者是有了钱而放手放胆去花,不加丝毫吝惜,说明了他最早知道权钱转换这间和资本运作的重要性。人们说,如何对待金钱,常常拷问和彰显一个人的性格。

石崇的轻财,是富家子弟夸饰做秀般的败家之举;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则挥洒着文人般的情义、豪气和洒脱;而刘邦的不爱钱,却在不经意的性格中,流露出一种政治博弈中的功利算计,流露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渴望。

明朝后期军晌亏空,是军队缺乏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但是等到明朝灭亡时候,却在国库中发现了大量的财政储备。一个用别人的钱赌天下,一个用自己的钱守天下,势不同,表现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也不同,除了为政者个人性格的原因,恐怕还有台下台下的区别吧!

网络配图

因此,回放一下刘邦平定天下后的一个场景,意味深长。当时,未央宫建成后,高祖刘邦大朝诸侯群臣。刘邦说,早先,大人常说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二哥刘仲殷勤用功。今天我成就的产业,和二哥刘仲比一比,究竟是谁的多呢?

殿上的大臣们听了,高呼万岁,大笑欢乐!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挫折教育:傲娇的项羽与愈挫愈勇的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项羽

    在理想状态下,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甚至是一路高歌猛进、心想事成。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生却往往如日月潮汐,有阴晴圆缺,时起时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都是一路高歌猛进的。人生,难免有挫折。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学会如何面对挫折,显得尤为重要。公元前202年,刘邦

  • 揭秘:刘邦因何事要杀自己的铁哥们儿樊哙?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樊哙

    刘邦的一生有两个铁哥们儿,一个是卢绾,一个是樊哙。卢家与刘家是世交,卢绾与刘邦两人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关系很铁。刘邦起事前,曾因事被官府追拿而四处躲藏,卢绾总是随同左右,寸步不离;沛县起兵时,卢绾是刘邦最早、最忠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楚汉相争时,刘邦任命卢绾为太尉,可以在刘邦的卧室内自由进出,赏赐丰厚

  • 天予不取:项羽浪费多少KO刘邦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项羽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相争,前后只进行了四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四年时间里,项羽凭借其“力能扛鼎”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把刘邦打得大败。可悲可叹的是,项羽曾握有三次直接KO刘邦的机会,却一再错失,最终反被刘邦一次KO了。第一次:鸿门宴上鸿门宴上,为了让项羽赶紧下决心杀刘邦,项羽的第一谋士、亚父范增

  • 刘邦把所有异姓王全都被剪除 为何他安然无恙?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打天下和坐江山,是两码事。创业的时候,为君者需要部下卖命,故有求必应,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还说得过去;守业的时候,为君者把天下看成了自家的,外人成了潜存的隐患,能杀就杀,能除就除。刘邦就是个例子。称帝前,刘邦陆续分封了几个异姓王;称帝后,刘邦重新敲定和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齐王韩信、韩王韩

  • 刘邦留下的这两条誓言,巩固了汉室江山四百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宝剑,拓万里江山,靠着小吏式的狡猾和知人善用,开创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基业,然而再牛逼的皇帝也难逃一死。历朝历代政权交替,都是最敏感的事情。老皇帝们在继承人问题上仔细斟酌、反复考虑,可事态的发展,往往和他们所料背道而驰。刘邦的伟大之处,就是准确地预测了死后的所有事情,而且选择了合适的人,

  • 痞子刘邦为什么能够完胜霸王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初汉名臣张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几乎是一条铁律。汉朝的开国功臣也都被这一潜规则给“潜”过,“悲剧”程度和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结局越惨。张良却是一个例外:自始至终,他深得刘邦的充分信任,在后刘邦时代,张良依然赢得了吕后的足够尊敬。张良究竟有何过人才干,能让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张良

  • 李自成为什么没能像朱元璋和刘邦一样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那么李自成最终失败的

  • 开国功臣萧何是如何消除刘邦的疑心得以善终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开国功臣萧何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为西汉这一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尽心辅佐了汉高祖刘邦与汉惠帝刘盈,是名副其实的两朝元老。而关于“萧何助汉”这一典故,是出自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写的《汉书》一书中。萧何,是沛丰人。他擅长写文书,在年少时便成为了沛县的主吏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萧何结识了时任秦泗水亭长的刘邦。萧何初见

  • 萧何死心塌地跟着刘邦究竟看中他什么才能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萧何

    从始至终,萧何都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沛县起兵的不只刘邦一个人,随后的反秦势力中,各地英杰也不少,但萧何独携家带口追随刘邦,为什么呢?刘邦的魅力就不说了,当然,很多史书讲刘邦不怎么务正业,但其实仔细看刘邦年轻的经历,却非一般人,更非人们惯常理解的“流氓”。萧何甘心追随刘邦,并非像卢绾那样是发小或能力不济

  • 被称为兵仙的韩信为什么会被刘邦拿捏住?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信,刘邦

    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已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即汉、楚和韩信。但韩信本人尚未形成鼎足而立的政治诉求,有远见的政治家们都看到了韩信一方潜藏的战略价值,一场秘密战迅速围绕韩信打响。毫无疑问,作为韩信的宗主,汉国具有很大的政治优势,但汉王刘邦并不能做到高枕无忧。早在韩信刚刚平定齐地时,他要求暂时代理齐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