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雉最初的想法是要除掉刘肥的,为什么后来又改变了主意?

吕雉最初的想法是要除掉刘肥的,为什么后来又改变了主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343 更新时间:2023/12/29 9:15:57

很多人都不了解吕雉,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因庶出不得立为太子而封于齐,食七十城,凡是能说齐国地方方言的老百姓,全部给了齐王刘肥,是天下第一诸侯。在所有的诸侯王之中,刘肥是实力最为强劲的,他一个人可以说占据了诸侯的半壁江山。对于齐王刘肥,吕后最初的想法是要将其除掉的,只不过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吕雉杀了刘邦多个儿子,为什么放过了最有实力的刘肥?

吕后大杀刘邦皇子的时候,刘肥也在吕后算计之内。只不过刘肥选择了忍辱偷生,他赢得了吕后的信任,才免造吕后屠杀的。这其中的原委,且听小编娓娓道来。一、示弱求生,消财免灾。刘邦死后,到了过年的时候,地方诸侯王都要来都城拜见皇帝。齐王刘肥,早早的就带着自己的使团,从齐国开始向长安进发了。皇帝刘盈和刘肥的关系,比较不错。刘盈知道哥哥什么时候到,还特意的去迎接刘肥了。到了晚上,?刘盈要给刘肥洗尘,便办了一场家宴,命人设宴饮酒。而且刘盈认为刘肥是兄长,就安排他在上坐,依从家人的礼节。

兄弟两个吃吃喝喝,放松得很,也就没有顾忌到君臣之礼。在这个家宴上,刘盈让刘肥座了主人的位置。就在他们嗨的高兴的时候,吕后闯了进来,当吕后看到刘肥做到了皇帝才应该做的主人的位置上,她就开始发火了。本来吕后就对刘邦让刘肥当齐王不满,毕竟当时齐国是全国最为富庶的地方,有七十座城池。吕后就是担心刘肥的势力过大,会对自己的儿子刘盈造成威胁。此刻,正好吕后看到刘肥对刘盈不尊重,一股无名之火,顿时升了上来。所以,她就开始对刘肥痛下杀手了。吕后命让宫女去厨房端了两杯酒来,摆在前面,命刘肥起来敬酒祝寿。

刘肥起来敬酒,正打算喝呢,可是孝惠帝也站了起来,端起了一杯宫女拿来的酒,他想和刘肥一起敬吕后。吕后看到刘盈端的酒杯,脸都变绿了,她看到刘盈就要把酒给递到自己的嘴唇时,连忙自己起身并且顺势就把刘盈的酒杯给打翻了。刘肥看到这个情况,感觉非常奇怪,但是也意识到了酒里可能有问题,因而没敢喝,佯装酒醉离去,回到了自己的齐王官邸。事后,刘肥打听缘故,才知道了原来吕后给自己喝的是毒酒。而且这个时候吕后已经下了命令,要把刘肥囚禁在长安,不让他回齐地了。刘肥非常担心,以为自己很难就此脱身脱身,整日焦虑。

刘肥找到自己的使团商议,该如何应对?齐国内史士劝他说:“太后之所以忌惮你,是因为你的地盘太大了。太后只有孝惠帝和鲁元公主,现今你拥有七十多座城邑,而公主才有几座城邑作为食邑,您如果能将一个郡献给太后,作为公主的汤沐之地,太后必然高兴,你也一定没什么忧患了。”齐地总共有七个郡,所以,刘肥就把城阳郡献给了鲁元公主,并且推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也就是说认了鲁元公主为小妈。刘肥竟然为了活命甘愿认自己的妹妹当小妈,真的惊掉人的下巴,令人很难费解。当吕后知道刘肥这么听话,献出来一个郡之后,就开心了。随后,就在齐王官邸设置酒宴,对饮,结束后她就把刘肥给放了回去。

二、隐忍不发,积蓄实力。刘肥面对吕后的咄咄逼人,深知若公然对抗,必然死无葬身地之地。刘肥很窝囊呀,本来七个郡,就这样被别人弄走了一个。不久后吕后又在刘肥这里划走了一个郡,刘肥还是什么都不敢说。他只能偷偷的生闷气,并且暗地里积蓄实力将齐国一步步的做大,也使其子刘襄刘章刘兴居,拥有了平定诸吕的实力和勇气。不过由于政治经验的匮乏,还有就是他自己的草率决定,他们终被功臣集团所利用,成为了牺牲品。汉文帝刘恒登基后,以刘襄去世为由,对齐国采取了“一分为四”的政策,可以说是汉武帝时主父偃所策划的“推恩令”的最初原型。

三、屏卫汉室,震慑群臣。小编认为从吕雉的角度讲,诛杀刘肥是因为其对孝惠帝刘盈构成了威胁,同样不杀刘肥也是为了巩固孝惠帝或者说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来考虑的。高祖刘邦封刘肥为齐王,并给其七十城的封地,是有其独特的政治考虑的。齐王的存在就是为了震慑朝中的功臣集团,同时给潜在的反刘势力留下一种威慑。一旦京城发生内乱,齐王刘肥就是最好的外援。事实证明,在吕后去世之后,守举义兵讨伐诸吕之乱的就是齐王刘襄,而在内手刃吕产的则是朱虚侯刘章,同样也是刘肥之子。

四、为我所用,为我所控。在读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齐悼惠王世家》时,小编曾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召平。召平是齐国相国,他听说齐王刘襄想起兵,就派兵以保卫名义包围了王宫,后来中了魏勃的诡计才交出兵权而自杀身亡。如果小编没有记错的话,这个召平在《萧相国世家》里也曾出现过,当时就是他建议萧何自污保身的。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个齐国的相国实际上是刘邦或者说萧何安插在齐王身边的耳目,且其掌握着诸侯国的兵权。

所以小编认为,诸侯王尽管名为王爵,但是在实际上他们在很多方面都依然受到朝廷的管控和辖制,所以这也是吕后不杀刘肥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因为刘肥尽管肥,实力也很强,但是还在可控的范围,还没有到了失控的地步,所以也没有必要必须要杀了他。

标签: 西汉吕雉刘肥

更多文章

  • 刘邦为什么没有杀了韩信?吕雉为什么能杀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信,西汉

    韩信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韩信最擅长的不只是军事,他还擅长利用时局,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韩信投奔刘邦,利用刘邦不满于当汉王的心理,利用刘邦与项羽的矛盾,韩信知道刘邦缺什么,为自己谋求了大将军的职位。韩信夺下齐地后,利用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的时机,要挟刘邦封他为

  • 吕雉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后 戚夫人为何还能活那么久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戚夫人,吕雉

    很多人都不了解戚夫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提到历史上有名的毒后,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吕后,也就是刘邦的夫人吕雉,实际上,在政治方面来说,吕雉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史记称赞她“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大多数人们对于吕雉更加

  • 为什么张良会被称为谋圣?中国史上第一谋圣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良

    中国历史上足智多谋的人物,可谓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是能够称得上谋圣的人物,唯有张良。有人说姜子牙,江湖曰:未可。子牙相周,此时周朝已成气候。有人说鬼谷子,鬼谷子虽然智谋高深,但是仅以高足示人。有人说刘伯温,伯温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可惜不知隐退,以致屈死。历史上张良似乎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硬汉子,据

  • 汉高祖刘邦不喜欢读书人却为何唯独欣赏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刘邦,张良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骨子里看不起读书人。不是吗,当年郦食其来的时候,门人说是读书人,让刘邦非常恼火,最后自称是高阳酒徒,门人连忙请他进入,刘邦一看郦食其,立刻和他相见甚欢,可见刘邦对读书人很不客气。不过刘邦很欣赏张良,这是为何:其一,张良最初是以豪侠的名义出现。当年张良因为要替韩国复仇,所以曾经

  • 后宫乱国:唐肃宗李亨皇后张良娣如何乱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唐肃宗,张良娣,后宫

    太子妃张良娣是南阳西鄂人,后来举家迁到昭应。她出身高宦世家,祖母窦氏是唐玄宗的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则天执政时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则天所杀。玄宗李隆基幼年丧母之后孤苦可怜。武则天因为在她的孙子中比较喜欢李隆基,于是下诏让窦氏入宫抚养李隆基。李隆基即皇帝位以后,为报达窦氏养育之恩,封她为邓国夫人。张良

  • 揭秘:三国史上被曹操称为“吾之张良”的谋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曹操,荀彧

    公元191年,曹操为奋武将军在东郡,荀彧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离袁绍而去投曹操。曹操大悦曰:“吾之张良也。”用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曹操除了司马懿,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谋士,是曹操心目中的“张良”,那就是荀彧。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首席谋士,是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的一位大功臣!最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汉高祖碰到

  • 汉朝开国功臣张良为何能够功成身退?不求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汉朝

    古代的那些谋士,毕生的追求就是择明主而辅之,然后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姜子牙选择了周文王,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刘伯温选择了朱元璋。但位列“汉初三杰”的张良,却是谋士中的例外。与其他谋士不同的是,张良在功成名就后,居然不愿做官,而是急流勇退,离开刘邦,做起了隐士。要知道,这是很难的。大家艰苦

  •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韩信?刘邦为何要杀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刘邦,韩信

    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也是西汉三杰之首。他和萧何韩信为了刘邦打天下立下盖世功劳。天下平定之后,张良积极隐退,称病不出,跟着赤仙子学道,被封为留侯。他为何面对刘邦与吕后的屠刀,不去救韩信。其一,张良基本上属于刘邦一党,他对刘邦太崇拜了,而且跟随刘邦较早。韩信跟随刘邦较晚,事实上韩信和张良基本上没有交

  • 帝师张良怎样将无赖学生刘邦培养成开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良,刘邦

    刘邦是可造之材,身上具有天生的政治领袖范,豁达宽容大度,特别是会使用人才,虽然他也有一堆臭毛病,贪酒好色,打仗无能,才疏学浅,粗鲁傲慢,但是在老师张良的教育下,进步很快,时常转危为安,甚至转败为胜。一、张良和刘邦是怎么相识相交相知的呢?张良 的贵族身份绝不只是官二代,肯定是官几代了,他的祖上连续做韩

  •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功臣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张良

    网上有人问刘邦为什么杀张良,毕竟刘邦在登基后杀了不少有功之人。自古帝王,都有战国勾践那样兔死狗烹的行为,一旦国家巩固了,就会猜忌身边的功臣,想方设法除掉,以绝后患。其实历史上张良是善终的,与其说刘邦为什么杀张良不如说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来的贴切。张良是一代谋圣,以他的智谋怎么会看不出刘邦的心思。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