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后宫乱国:唐肃宗李亨皇后张良娣如何乱国?

后宫乱国:唐肃宗李亨皇后张良娣如何乱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221 更新时间:2023/12/11 23:22:07

太子妃张良娣是南阳西鄂人,后来举家迁到昭应。她出身高宦世家,祖母窦氏是唐玄宗的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则天执政时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则天所杀。玄宗李隆基幼年丧母之后孤苦可怜。武则天因为在她的孙子中比较喜欢李隆基,于是下诏让窦氏入宫抚养李隆基。李隆基即皇帝位以后,为报达窦氏养育之恩,封她为邓国夫人。张良娣是窦氏第四子张去逸的女儿,天宝年间选入李亨的太子宫册封为良娣。

张良娣体态丰硕,而且善于言谈,能够体会理解李亨的心理,在李亨最无助的时候给了他感情上的支持。李亨的生活一直颇为坎坷,他是杨良媛所生。当初当杨氏怀孕时正是太平公主擅权的时候,太平公主专门与玄宗(当时还不是皇帝)为仇,玄宗恐怕太平公主知道他的妻妾怀孕,又要以他内多嬖宠的借口去搬弄是非,便让东宫侍读张说找打胎药堕胎。张说找了二剂药,一是安胎药,另一是堕胎药,任由玄宗取用,听凭天意的决定。玄宗在深夜没有人时煎药给给杨氏服下去,谁知接连两天服的是安胎药。玄宗以为这个未出生的孩子有神灵的保佑就将孩子留了下来。待李亨生下来,恰巧太平公主因为谋逆罪被玄宗诛死,不久玄宗受禅当了皇帝,杨良媛也进位成了贵嫔。不过杨良媛并不受玄宗的宠幸,后宫受宠的是武惠妃。武惠妃享受到的礼秩几乎同皇后一样。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取得皇储的位置,武惠妃勾结权臣李林甫以谋反罪陷害死了太子李瑛。开元二十五年,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贬废为庶人,不久相继被杀。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冤枉,称为“三庶人”。不久武惠妃因为三庶人的事疑神疑鬼,精神失常导致病死。她的儿子寿王李瑁,不仅没有得封太子,而且寿王妃杨玉环还被玄宗夺去了。倒是忠王李亨无形中渔翁得利,按照无嫡立长的礼制被晋册为太子。

当初李亨为忠王时,娶兖州都督韦元的女儿为妻。后来当了太子便以韦氏为太子妃,不久张良娣也入选东宫,册封为良娣。韦坚当时任刑部尚书,他常与柳勣之等一些正直的朝臣指责李林甫的奸邪,为此得罪了李林甫。韦坚与李亨私交很好,因为李林甫陷害了前太子李瑛还时常诋毁李亨。所以李亨暗中支持韦坚、柳勣之弹劾李林甫。不料李林甫毕竟道高一筹,提前下手罗织了韦坚、柳勣之谋逆的罪名,将韦柳二人捕杀。李亨十分害怕,上表请求与韦妃绝婚,以求洗脱自己。玄宗同意了他与韦妃绝婚的请求,下旨废去韦妃的名号,让她削发为尼在禁中佛舍出家。安史之乱以后,韦氏陷在长安被乱兵杀死在佛舍里。韦妃没有了以后,张良娣得到李亨的专宠。她秀外慧中而且口才十分好。玄宗逃往西蜀的时候张良娣也随李亨在一起,当时吏民遮道乞求李亨留下来收复长安,李亨不听,多亏张良娣从旁劝谏,李亨才定计北去灵武,因为李亨曾在那里任朔方节度,经营了多年。

当时护卫的士兵很少,每天夜里睡觉前张良娣必定睡在李亨寝室的外面守夜。李亨劝她说:“暮夜很危险,况且捍贼不是妇人的事,你不要这么辛苦。”张良娣说:“现在正是多事之秋,假如事起仓猝,妾多少可以抵挡片刻,赢得一点时间,殿下不是得到了保全么?”李亨对此十分感激。在灵武的时候,张良娣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佋。子以母贵,李佋深得肃宗钟爱,立即封为兴王。生下孩子才三天,张良娣便起来为战士缝衣服,李亨说产忌劳作,不让她再缝,张良娣反问说:“现在难道是养身体的时候么?”等到李亨、张良娣一行到达了朔方灵武,以李光弼、郭子仪为首的各镇兵马也陆续到了。诸大臣都要求李亨即位来稳定军心。于是李亨在灵武城南楼即皇帝位,是为肃宗,改明年为至德元年,遥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

肃宗即位后,决定授建宁王李倓为元帅集天下兵马讨伐叛军。李泌入谏说广平王是兄,建宁王是弟,广平王还没有正位东宫,现在天下时局艰难,众心所属都在元帅,如果建宁王大功得成,广平王将无地自处。肃宗也恍然醒悟,李泌出来时建宁王李道谢说:“先生的话正合我心。”李泌摇首说:“李泌只知为国,不知植党,王不必疑泌,亦不必谢泌,但能始终孝友,便是国家的福了。”第二天肃宗下诏命广平王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统诸将东征。张良娣自从嫁给肃宗以后,二人一起历经了许多危难的处境,她往往很有主见,对性格懦弱的李亨来说需要的正是这一点。内政外事李亨也常听取张良娣的想法。张良娣恃宠生骄,想趁自己被肃宗宠爱的时候为幼子李佋谋得将来的储帝的位置,但前面还有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她便一心想置二王于死地。

府司马的李辅国原来是飞龙厩中的阉宦,因为性情狡猾,曲意奉承张良娣,张良娣便将李辅国引为帮手,图谋构陷李豫和李倓。建宁王李倓一向任侠不羁,对张良娣没有好感,曾私下对肃宗的朋友李泌说张良娣是肃宗旁边的一大害,应该除去。李泌拒绝说:“这不是人子所应当说的话,希望你还是忍耐的好。”李倓一向做事不计后果,他屡次亲自劝肃宗不要听信妇人的话,应尽早立太子。肃宗听得多了便私下问李泌现在立广平王为太子是否合适,李泌以还需要禀命上皇的理由让肃宗不要急于立太子。其实李泌也是为广平王李豫着想,因为前一个太子被杀,此时立李豫为太子无疑是将李豫推到了漩涡中。

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传到西蜀,玄宗便遣使传位给肃宗,并赐了张良娣一副七宝马鞍,马鞍上镶嵌了数不清的珍奇异宝。张良娣十分喜欢七宝马鞍,正好李泌入见肃宗,乘间进谏说:“现在四海分崩,应当以俭约做表率,请撤除鞍上的珠玉交付库吏收藏,将来留赏有功的将士。”肃宗正倚重李泌,李泌的话又句句切实,只好按照李泌的话去做。忽然听到廊下有哭泣的声音,只见建宁王李倓叩首说:“祸乱还没有结束,臣正引为深忧,现在陛下从谏如流,可见承平的日子不远了,想到陛下将来迎还上皇臣不禁喜极而悲!”肃宗不说话。你想玄宗回来了肃宗的皇帝岂不是做不成了,李倓虽然为肃宗着想,但话说得不免太直接。失去七宝马鞍,张良娣心里怏怏不乐,肃宗再三安慰,并与张良娣边赌博边饮酒为她解愁。此后饮酒赌博成了张良娣的习惯,声音传到外面。李泌入宫劝谏,肃宗答应禁绝这类事情。一次,李倓劝谏肃宗:“陛下若再听信妇寺的话,恐怕不仅两京无从收复,上皇也无从迎还了。”这句话肃宗受不住了,张良娣李辅国二人便一倡一和诋毁李倓,说他因为不能当天下兵马大元帅十分怨恨,并想谋害广平王李豫。肃宗正余怒未息,立即下手谕将李倓赐死。

太子李豫在回纥叶护的帮助下,经过辗转苦战收复了洛阳,肃宗十分高兴,将行军长史李泌召还凤翔。李泌以七岁神童入朝,与肃宗关系极为密切。肃宗灵武即位,他也赶去灵武出谋划策。这天肃宗留李泌宴饮,夜里同榻寝宿。李泌乘间请肃宗允许他退迹山林,做个自在的闲人。肃宗说:“朕与你同度忧患,也应与你同享快乐,现在国事刚刚好转,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走呢?”李泌自己有五不可留,肃宗又问什么是五不可留?李泌回答说:“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亦太奇,所以不可再留下来。”肃宗笑着说:“夜已经很深了,你先睡,待明天再说。”李泌摇头说:“陛下若不许臣退隐,那是要杀臣了。”肃宗惊问:“你怎么这样怀疑朕,朕又没疯怎么会无端妄杀你呢?”

李泌便辗转引出了建宁王李倓被杀的事。肃宗气愤地说:“建宁王受小人的蛊惑谋害他的兄长,想欲夺储位,朕才不得已将他赐死,你难道还没有听说么?”李泌说:“建宁王若真有此心,广平王一定会心怀怨恨,但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说起建宁都流泪,况且陛下曾想用建宁为天下兵马元帅,臣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若真想夺嫡,应为此恨臣恨到切齿,为什么反而更看重臣了呢?”肃宗听到这里也恍然大悟,禁不住流泪说:“你说得对,朕也知道错了,但事已经成这样,朕不想再提起。”李泌又说:“臣不是非要提起过去不放,只是希望陛下用以警戒将来。记得以前武则天错杀了太子李弘,次子李贤内怀忧惧作《黄台瓜》词‘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过一次了,千万不要再摘!”肃宗握住李泌的手说:“绝不会再有此事,先生的良言,朕当写下来。”李泌又说:“陛下能这样就好了,何必多存形迹?”李泌夜里的一席话无形中保全了太子李豫。

肃宗即皇帝位后,立即诏令各部唐军进剿叛军。李光弼、郭子仪率唐军及回纥兵很快就收复了长安。肃宗返回长安改年号为乾元。十二月他又派人到成都接回太上皇玄宗,安置在城南的兴庆宫居住。接着册封张良娣为淑妃,封李辅国为成国公。同时赠封张良娣的已经去世的父亲为尚书左仆射,母亲窦氏封义章县县主,姐姐封清河郡主。妹妹封郕国夫人,兄弟张清、张潜分别娶了大宁、延和二位郡主。乾元元年四月,肃宗诏告天下立张良娣为皇后。张良娣宠遇专房,与中官李辅国持权在禁中干预政事,有时做得过分了,不顾肃宗的感受,肃宗不高兴但又不忍心责备她。当初安禄山攻破长安后,乱兵在城中大肆烧杀抢劫,一座繁华的长安成了瓦砾堆。张良娣亲自率领宫女太监一起在禁中养蚕以救急国难。因为太子李豫的兄弟建宁王李倓被张良娣诬谮而死,从此李豫心怀忧惧,常恐怕张良娣构祸,于是专心讨好张良娣,这时张良娣的两个儿子中,兴王李佋早死,定王李侗还十分幼小。所以李豫暂时没有什么危险。

标签: 唐朝唐肃宗张良娣后宫

更多文章

  • 揭秘:三国史上被曹操称为“吾之张良”的谋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曹操,荀彧

    公元191年,曹操为奋武将军在东郡,荀彧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离袁绍而去投曹操。曹操大悦曰:“吾之张良也。”用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曹操除了司马懿,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谋士,是曹操心目中的“张良”,那就是荀彧。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首席谋士,是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的一位大功臣!最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汉高祖碰到

  • 汉朝开国功臣张良为何能够功成身退?不求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汉朝

    古代的那些谋士,毕生的追求就是择明主而辅之,然后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姜子牙选择了周文王,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刘伯温选择了朱元璋。但位列“汉初三杰”的张良,却是谋士中的例外。与其他谋士不同的是,张良在功成名就后,居然不愿做官,而是急流勇退,离开刘邦,做起了隐士。要知道,这是很难的。大家艰苦

  •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韩信?刘邦为何要杀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刘邦,韩信

    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也是西汉三杰之首。他和萧何韩信为了刘邦打天下立下盖世功劳。天下平定之后,张良积极隐退,称病不出,跟着赤仙子学道,被封为留侯。他为何面对刘邦与吕后的屠刀,不去救韩信。其一,张良基本上属于刘邦一党,他对刘邦太崇拜了,而且跟随刘邦较早。韩信跟随刘邦较晚,事实上韩信和张良基本上没有交

  • 帝师张良怎样将无赖学生刘邦培养成开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良,刘邦

    刘邦是可造之材,身上具有天生的政治领袖范,豁达宽容大度,特别是会使用人才,虽然他也有一堆臭毛病,贪酒好色,打仗无能,才疏学浅,粗鲁傲慢,但是在老师张良的教育下,进步很快,时常转危为安,甚至转败为胜。一、张良和刘邦是怎么相识相交相知的呢?张良 的贵族身份绝不只是官二代,肯定是官几代了,他的祖上连续做韩

  •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功臣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张良

    网上有人问刘邦为什么杀张良,毕竟刘邦在登基后杀了不少有功之人。自古帝王,都有战国勾践那样兔死狗烹的行为,一旦国家巩固了,就会猜忌身边的功臣,想方设法除掉,以绝后患。其实历史上张良是善终的,与其说刘邦为什么杀张良不如说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来的贴切。张良是一代谋圣,以他的智谋怎么会看不出刘邦的心思。他知道

  • 项羽为何不重视范增 历史上张良和范增那个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范增

    一次鸿门宴上的对弈,似乎都打成了平手,聪明人其实早已经看到了结局。当年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大烧大抢,不听范增等人的意见,在抢夺之后便想耀武扬威地回乡炫耀,而刘邦则早已经做好了要入主咸阳的准备,贪婪的项羽还嘲笑范增,没想到最后落得一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而刘邦则高唱着《大风歌》,胜利还乡。在说范增之前,我们

  • 比较汉朝谋士张良与陈平谁的本事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良,陈平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武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用兵如神的兵仙韩信,文有决胜千里的张良、智计百出的陈平等等,英雄豪杰数不胜数,都在那段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璀璨的一页,这里小编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安邦定国的陈平。汉初名臣陈平陈平是西汉有名的开国功臣,当时正值秦国无道、天下大乱的时候,随着各种农民起义军的爆发

  • 英雄神仙:名利双收明哲保身的奇士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英雄神仙

    在西汉开国的功臣中,张良是一个胸藏韬略、腹有奇谋、眼光高远、长于决断的人,正如刘邦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是中国历史上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和善于明哲保身的典型人物。 下邳拾履奇遇记 张良,字子房,出生于战国末期,是韩国贵族后裔。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国力较弱,一直在夹缝中生

  • 西汉名臣张良:唯一得到善终的“汉初三杰”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

    “圯上敬履”是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也是张良的天才创意,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良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等人。圯上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一块黄石作为物证,以此来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网络配图张良是刘

  • 揭秘刘邦不喜欢读书人 为何欣赏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骨子里看不起读书人。不是吗,当年郦食其来的时候,门人说是读书人,让刘邦非常恼火,最后自称是高阳酒徒,门人连忙请他进入,刘邦一看郦食其,立刻和他相见甚欢,可见刘邦对读书人很不客气。网络配图不过刘邦很欣赏张良,这是为何:其一,张良最初是以豪侠的名义出现。当年张良因为要替韩国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