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功臣张良?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功臣张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10 更新时间:2023/12/17 8:45:14

网上有人问刘邦为什么杀张良,毕竟刘邦在登基后杀了不少有功之人。自古帝王,都有战国勾践那样兔死狗烹的行为,一旦国家巩固了,就会猜忌身边的功臣,想方设法除掉,以绝后患。其实历史上张良是善终的,与其说刘邦为什么杀张良不如说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来的贴切。

张良是一代谋圣,以他的智谋怎么会看不出刘邦的心思。他知道刘邦坐在皇位上一直不安心,总觉得要铲除掉那些威胁汉室江山的人,所以认为应尽早离开,就像战国的范蠡一样。张良向来身子弱,经常生病,早在刘邦入关后,他就因为生病经常不出门,后来刘邦的江山趋于稳定了,他也就渐渐隐退了。除了参与刘邦想废立太子一事外,基本上远离政治核心,在刘邦铲除异性王时也几乎不参与。

刘邦封给张良的食邑是齐国的三万户,张良推辞了,只要了第一次见到刘邦的留地就离开了。他说:“秦灭了韩国后,自己就成为平民,现在作为一个平民能够受封为侯并得到万户的食邑,已经很知足了。现在国家日渐稳定,朝中事有人谋划,为韩国报仇和封侯的愿望也实现了,此生足矣。”据说张良到张师山附近的黄袍山过着隐居的生活,偶尔也会授课,也有说他去修道了。

刘邦没有杀张良,一方面是张良自身的因素,他看清形势,能够及时隐退,不贪恋权位,协助刘邦夺得江山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给韩国报仇和推翻暴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邦信任张良,数次得到张良的救助,况且张良没有异性王的兵权,在朝中也没有实际的权力。

汉高祖刘邦写的大风歌如何

《大风歌》是刘邦所写的诗歌。当年英布造反,势头正旺,刘邦御驾亲征,平定英布叛乱,回来的路上经过了沛县,与一起的好友、前后辈一起喝酒欢聚了十几天。有一天刘邦喝到兴头上,边击筑边唱起了即兴之作《大风歌》,并跳起舞来,忧伤感慨。

原文翻译:大风使劲的刮啊浮云在风的作用下飞扬翻腾,我的威望施加到四海之内啊,如今可以荣归故乡,怎么才可以得到勇猛的将士啊去守护国家的边防!这首诗歌只有三句,短小精简,每一句都各有情景和心境,表现了刘邦作为胜者的忧虑。

《大风歌》的首句堪称千古佳句,不是直白地讲述自己与部将在沙场上打击敌军的,而是通过“大风”、“云”这两个意象展现战争中激烈震撼的场面。这些场面指代的应该是秦朝末年各路群雄起兵反秦争夺天下造成的混乱局面。第二句的“威”字恰当的说明刘邦的威望在其他诸侯王之上,他们都要向汉称臣,也表现了刘邦的威风与豪气,称霸天下。在群雄战乱中成为天下之主,刘邦这时候回到沛县就是衣锦还乡,荣耀之至。通过前两句,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承认自己统一天下有运气的成分在,尽管他自己也有智慧,也很努力,但如果碰不上这样的时机,也没有称帝的可能,因为他没有办法左右着风起云涌的自然变化。

《大风歌》的第三句直接表达了刘邦当时的所思所想,不同于先前作为胜利者的骄傲与喜悦,反而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开始思考如何守住这份基业,在担心要从哪里招募优秀的猛士来守住国家。此句既是对国家未来的展望,表达壮志抱负,也是对如何守护好国家的焦虑。

标签: 刘邦张良

更多文章

  • 项羽为何不重视范增 历史上张良和范增那个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范增

    一次鸿门宴上的对弈,似乎都打成了平手,聪明人其实早已经看到了结局。当年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大烧大抢,不听范增等人的意见,在抢夺之后便想耀武扬威地回乡炫耀,而刘邦则早已经做好了要入主咸阳的准备,贪婪的项羽还嘲笑范增,没想到最后落得一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而刘邦则高唱着《大风歌》,胜利还乡。在说范增之前,我们

  • 比较汉朝谋士张良与陈平谁的本事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良,陈平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武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用兵如神的兵仙韩信,文有决胜千里的张良、智计百出的陈平等等,英雄豪杰数不胜数,都在那段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璀璨的一页,这里小编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安邦定国的陈平。汉初名臣陈平陈平是西汉有名的开国功臣,当时正值秦国无道、天下大乱的时候,随着各种农民起义军的爆发

  • 英雄神仙:名利双收明哲保身的奇士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英雄神仙

    在西汉开国的功臣中,张良是一个胸藏韬略、腹有奇谋、眼光高远、长于决断的人,正如刘邦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是中国历史上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和善于明哲保身的典型人物。 下邳拾履奇遇记 张良,字子房,出生于战国末期,是韩国贵族后裔。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国力较弱,一直在夹缝中生

  • 西汉名臣张良:唯一得到善终的“汉初三杰”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

    “圯上敬履”是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也是张良的天才创意,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良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等人。圯上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一块黄石作为物证,以此来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网络配图张良是刘

  • 揭秘刘邦不喜欢读书人 为何欣赏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骨子里看不起读书人。不是吗,当年郦食其来的时候,门人说是读书人,让刘邦非常恼火,最后自称是高阳酒徒,门人连忙请他进入,刘邦一看郦食其,立刻和他相见甚欢,可见刘邦对读书人很不客气。网络配图不过刘邦很欣赏张良,这是为何:其一,张良最初是以豪侠的名义出现。当年张良因为要替韩国复仇,

  •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杀谋圣张良?原因竟令人震惊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高祖,刘邦

    张良是一个大谋士,为刘邦立下盖世奇功,此人神机妙算,谋略过人,被称为西汉三杰之一。按理说功高震主,张良又不是刘邦的故人,为何刘邦对张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另外刘邦的老婆吕雉也很信任张良。那么刘邦夫妇为何不杀张良?其一,张良不恋权。张良这个人很有计谋,连刘邦都说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 历史揭秘:张良为何会刺杀秦始皇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当时由于张良的韩国被秦国所灭,所以刺杀秦始皇的念头一直在他心中。张良在学礼的时候,遇到了沧海,他们很谈得来,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刺杀秦始皇,于是他们便开始制定方案,希望能刺杀成功。在有了初步想

  • 历史揭秘:张良刺杀秦始皇为何最后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良

    张良位列初汉三杰之一,是立邦身边的李某称,也是大汉开国的肱骨元勋之臣。张良少时还曾刺杀过秦始皇,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张良刺秦是发生在秦始皇年间的一个事件。张良当时出生在韩国,祖辈都是韩国朝廷上的官员。然而韩国被秦始皇灭掉了。这个时候张良还只是一个少年,但他心中已经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因为自己的国家破

  • 汉初三杰为什么韩信惨死 萧何张良却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良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萧何、韩信、张良是

  • 历史上的良臣张良究竟是拜哪位高人为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良

    张良卖布其实是一个歇后语,完整的是张良卖布——大材小用。说的是张良在少年的时候不得志,曾经靠卖布为生,人们认为以张良的才智,只用来卖布却不是辅佐国家,因此是大材小用。但是张良卖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张良卖布》是秦腔中的一个选段。在秦腔中,《张良卖布》讲的是四姐娃和张连之间的故事。四姐娃和张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