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代南剑三先生之一的罗从彦故里究竟在哪里?

宋代南剑三先生之一的罗从彦故里究竟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054 更新时间:2024/1/21 9:48:52

作为宋代理学中的重要一员,罗从彦(1072-1135)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清晰可辨,无可置疑,但是因素却使一个并不复杂的罗从彦地籍归属问题,慢慢发展成了让罗氏宗亲和罗从彦研究者都纠结不已的情感问题和学术问题,让人感到无语无奈。

历史上,围绕着罗从彦“地籍”和“脉系”的争执,开始于明代中后期,而致此事件持续发展、升温的重要时段,则出现在他和李侗一起被核准崇祀圣庙的万历四十二年六月(1614)之后。这一时期,同属于延平府辖境内、同样与罗从彦关系密切的剑浦(今延平区)和沙县两地,就已经因为争夺“罗从彦是哪里人、罗从彦的后裔到底在哪里”的重要问题,而导致康熙四十五年(1706)时,四份经由福建提学沈涵极力疏请而得到的、旌表“延平四贤”的康熙亲笔御书,只有罗从彦的那一份因为无法送达到真正的“罗从彦后裔”手中而不得不一直暂存在南平县道南祠代为保管。一百多年后,又一桩发生在嘉庆十八年(1813)的、因为罗从彦“地籍”和“脉系”纠纷而引发的祠堂田产抢夺大案,虽然一度将延续超过两百年(1614—1813)的罗从彦“地籍”和“脉系”之争推向白热化,但其案件审结的最终结果,却也为这场争论异常的罗从彦“地籍”和“脉系”争夺战,圈划上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休止符。

当时,一个自称罗从彦后裔的沙县人罗希濂,与南平县罗源里(今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妇人罗吴氏,拿着一本沙县版的《罗氏族谱》,声称看管罗从彦特祠的祠生罗季兴不是罗从彦后裔,要求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要把所有的田产都划归到其名下。罗源里的罗氏族人与罗季兴皆不服,于是控告至南平县县衙。县衙县令查探不清,误断罗从彦无嗣,这就越发发了罗源里的罗氏怒气。于是,这个涉及到罗从彦“地籍”归属问题,同时又涉及到祠产和科举贡生名额分配优惠等利益问题的“谱牒、田产”大案就被上报到了延平府府衙。府衙正堂查对了旧的府志、县志和南平罗源里《罗氏族谱》,又征询了与罗氏族人关系密切的杨时、李侗、朱熹三贤后裔,最终经过十二次审理,认定了这是一起由沙县罗希濂通过挖补、添注“仲素子敦叙……殁”等字样,篡改沙县族谱,妄图冒混延平罗从彦后裔侵占罗从彦祠堂田产的大案。于是下令将罗希濂押发经历司管押,并延请杨、李、朱三贤的裔孙代表李映奎、杨馀芳、朱肇垣到堂见证并监督执行判决结果,下令日后但凡再有混淆视听、篡改罗从彦“地籍”、“谱牒”,谋夺罗从彦祠产者,“均准罗氏子孙并杨、李、朱三贤子孙呈官究治”。同时,判决书还重新确定了罗从彦祠堂的祠生人选,允许将原来因为存有“地籍”争议而暂存在南平县道南祠的康熙御书“奥学清节”,交给新任祠生“敬谨收藏”。据说,这份御书直到文革前还在篁路村保存着,但现已遗失无获。

这件重大的谱系大案审结后,惊魂未定的延平罗氏特将此案判决书镌刻成《豫章罗先生田碑记》,矗立在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以供族人取之为凭并引以为戒。可以说,自此之后,这个有明以来一直有关罗从彦“地籍”和“脉系”问题的文化争夺战,不仅早就尘埃落定,而且证据充分、事实清楚,所有那些热爱罗从彦、研究罗从彦的文史工作者和各地罗氏后裔们,都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思考。但这其中,有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对于那份来自于品行高洁、有着“冰壶秋月”之称的罗从彦正传弟子李侗之手的、最能详细提供罗从彦生平信息的《豫章罗先生墓志铭》,却不知为何竟屡被枉说罗从彦是沙县人的一些专家学者视而不见。而两百年前(1813),历经了十二次审理过程并同样看到这篇墓志铭的延平府正堂,则对此文有过如此评价:“李延平所撰豫章先生墓志……其文内如‘吾存后吾,吾亡嗣子,今子先吾殁后吾明矣。乃立兄伯常之次子。’公卒,无何,而遗腹得男孙振宗。并‘先生之系,微而复续,人乎天耶’等语,古质幽峭,逼真周汉人句法,断非近人所能摹仿。”(《豫章罗先生田碑记》)而且,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料记载就是,宋徽宗政和6年(1116),24岁的李侗在正式拜师罗从彦时,曾向罗从彦投递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拜师求学帖,其帖中称呼罗从彦时,用到了一句敬语,叫“恭惟先生乡丈”。“乡丈”,是古人对同乡老年男子的敬称,李侗将其用在罗从彦身上,是乡里生活的一种习惯使然(李侗出生的剑浦县崇仁里与罗从彦所在的剑浦县罗源里相邻,二者距离不过一二十里),这也足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罗从彦作为延平人的客观事实。

当然,宋明以来所有有关“罗从彦是哪里人”的权威回答,最应该的还是来自罗从彦自己——在罗从彦耗尽毕生心力所撰写的学术专著中,有一本他在靖康元年(1126)十月开始撰写的《圣宋遵录》。翻看这8卷本的《圣宋遵尧录》,里面不仅记载了大宋开国至宣和末年(960—1125)“圣君贤臣”的主要活动,而且还参夹了许多借以阐明道义、或讽或议的各种“释言”,强调了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的观念主张,充分表现了罗从彦虽然身为一介书生,但却心忧家国的爱国情怀。1133年,当这本倾尽心力的著作在广东罗浮山完成最后修改后,时年62岁的罗从彦为了将其书送呈圣阅,还特别在自作序文中,做出了一个由他自我认定的籍地说明——延平。其文明确写道:“靖康丙午十月日延平臣罗从彦序”。

由此可见,罗从彦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平人,其来源有序、事实清楚、情况明了,无论是学术界或是罗氏后人,都不可再熟视无睹、既成事实地将罗从彦的地籍归属问题变成一笔莫名其妙的文化糊涂账,以讹传讹地故作“糊涂”下去。

更多文章

  • 解读罗从彦的历史地位,对“闽学”发展起到多少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罗从彦

    宋明时期,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研究、倡导、宣传并发展二程(程颖、程颐)理学的学者,经过数代师、弟长期艰苦努力,终于在学术上形成了有别于濂、洛、关学的独立学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闽学”。在这一学派中,最著名的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即史称“闽学四贤”。四贤当中,先师杨时以程门立雪求道被传为千古佳

  • 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罗从彦

    罗从彦,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北宋熙宁五年(1072)八月十三日生于南平罗源里(今南平市东坑乡罗源村)。宋元符三年(1100),罗从彦到将乐含云寺拜见杨时。经杨介绍,他出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政和元年(1111),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杨时门下学四书五经。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知县

  • 隋太祖杨忠年轻时曾打死的“揜于”是什么动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忠,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杨忠是隋文帝杨坚的老爸,隋炀帝杨广的爷爷。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称帝后,追尊死去的老爸杨忠为隋太祖。这好比司马炎称帝后,追尊爷爷司马懿为宣皇帝一样的道理。隋太祖杨忠(507~568),表字揜(yan)于,弘农华阴(今陕

  • 揭秘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被称为 “闽学鼻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时,北宋

    杨时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杨时,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理学家,他不仅是将程灏、程颐兄弟的理学思想带入福建的第一人,还是“道南系”的开创者,这在中国理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杨时的故事。杨时出生于公元1053年,

  • 揭秘杨文广与穆桂英究竟是夫妻还是母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穆桂英

    杨文广在北宋时期是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杨延昭的儿子,曾经被范仲淹提拔做官,担任过侍卫军龙卫以及防御使等职位,在宋神宗统治时期曾经和西夏军作战过,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后来还在争夺代州地区的时候进献过阵图和策略。在民间曾经流传过许多关于他的事迹,其中《杨文广征南》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那么《杨文广征南

  • 揭秘杨文广与穆桂英究竟是夫妻还是母子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

    杨文广在北宋时期是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杨延昭的儿子,曾经被范仲淹提拔做官,担任过侍卫军龙卫以及防御使等职位,在宋神宗统治时期曾经和西夏军作战过,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后来还在争夺代州地区的时候进献过阵图和策略。在民间曾经流传过许多关于他的事迹,其中《杨文广征南》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那么《杨文广

  • 杨文广与穆桂英是什么关系?揭秘穆桂英在历史中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穆桂英

    杨文广与穆桂英有何关系熟悉杨家将作品的人对杨文广与穆桂英这两个人物都十分熟悉,但关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流传着很多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母子,也有人说是夫妻,更有人说两者并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种说法呢?首先,关于杨文广与穆桂英母子关系的说法与文学和影视剧作品分不开。在这些作品中,认为穆桂英和

  • 历史上的杨令公有几个儿子, 杨文广又是谁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与三国、水浒一样,经过千年流传后已经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不过,由于戏曲、小说的巨大影响,人们所熟悉的杨家将与历史上的杨家将有着一定的区别,有的是历史的真实,有的则是文学艺术的虚构。本文要说的,恰好是两个典型的例子。说起杨家将,总不免了会提到杨业的儿子们。杨业有几个儿子呢?我们所熟悉的

  • 北宋末年为何杨家将都销声匿迹了?杨文广死后搬出了天波杨府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杨家将,杨文广

    七子去,六子归,杨老令公死在双狼山。杨家将威名传千古,潘仁美奸臣难翻身。事实上,按《宋史》记载,潘美、杨业等人与辽兵作战,辽国实力强壮,士气旺盛,杨业主张不可轻出,不如计取。监军王侁却认为他是怕了辽军,说不定有异心。潘美也持相似的观念。杨业没法,只好反击,动身前哭着对潘美讲,“此行必不利”,我是降将

  • 历史上的杨家将杨文广是什么样的人?杨文广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杨家将,杨文广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已久,无论是戏剧,还是评书,多以杨宗保为杨延昭子,杨文广为杨宗保子。但是,史书中却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明确记载杨文广为杨延昭的小儿子。那么,真实的杨文广又是怎么一个人呢?杨文广,字仲容,早年以将门子弟得以进入禁军服役。关于杨文广的出生时间现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出生于公元999年,有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