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罗从彦

罗从彦--豫章先生

罗从彦

罗从彦的资料

本 名:罗从彦

别 称:豫章先生

字 号:罗仲素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主要作品:《中庸说》 《豫章文集》

主要成就:豫章学派创始人

籍 贯:福建沙县

罗从彦的介绍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宋南剑州剑浦罗源里(今福建南平东坑罗源村)人。自幼笃志好学,闻同郡杨时(世称龟山先生)得河南程氏之学,十分羡慕。在杨时升为萧山县令后,于1100年(宋元符三年)徒步去拜见杨时,得杨赏识。经杨时介绍,罗变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1112年(宋政和二年)于萧山师事杨时,“受学经年,尽裹其书以归”。1119~1131年(宋宣和元年至绍兴元年),先后写成《语孟解》、《书斋记》、《遵尧录》、《台衡录》、《中庸说》,另著有《〈春秋毛诗〉语解》、《春秋指归语》、《台衡录论议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等,后辑入《豫章文集》。

1130年(宋建炎四年)中特科,1132年(宋绍兴二年)授博罗县主簿,历时4年。在任期间,倡三代“王道”之治,主“寡欲”、“简易”之说,认为“简易之理,天理也。行其所事,笃恭而天下平”(见《宋元学案》卷39)。在仙福都一图创建钓鳌书院,置渡口、学田若干,以其收入资助生员费用。后入罗浮山,常在朱明洞南的钓鳌石澄心静坐,研习学问,“穷天地万物之理,究古今事变之归”。继承发展程颢、程颐“穷理”学说和杨时“致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殊”说,创立“静中观理”说,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认识论方面,提出“天地之先也,理”,“有理而后有物”,静中观理,尽心知性,思而有道,道为至高之性善,欲立言必先立德。在政治思想方面,注重“仁政”和法治的统一,认为“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还认为“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后世荒淫之君所为不善,故君不知民可畏,而知民可虐;民不知君可爱,而知君可怨,是君民为仇也,安得无颠覆之祸?”

罗从彦一生贫困,家徒四壁,但他认为富贵荣华莫若残书数卷。几十年如一日,“坚苦刻厉,笃志求道”,发愤著书。他在罗家书堂壁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吾家自祖宗流传以来,一贯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芨;田宇虽广,遗之数十年亦亡。孰若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

罗从彦认为人的学识、操行并非与生俱来,更非门第出身所决定。他说:“德泽不可恃”,“自古德泽最厚者如尧舜,向使德泽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认为“学者必有正道,不悦于小道而适正道焉,则尧舜人皆可为矣,何不及人之有”。

罗从彦提倡苦学,排除外界干扰,强调“心官”的作用。他认为默坐澄心,“不唯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如果“心官不肯思”,就会误入歧途,成为“死灰枯木”。

罗从彦对从政的看法亦有独到之处,认为“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流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认为,儒学一经董仲舒、公孙弘提倡后,钻研经训不是为了“明道”,而是为了进入仕途,反而把个人的生死、职位看得很重,忠义之心却不复存在了。

罗从彦说:“君子在朝则天下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长,故乱。”因此,“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浸,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在封建社会,此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135年(宋绍兴五年)罗从彦卒于任,终年64岁。因无资费,竟数年不得归葬。直至其族人罗友任惠州判官,始遣人持护以归。1247年(宋淳七年)赐谥文质,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诏赐罗从彦祀于孔庙。

有关“罗从彦”的历史故事

  • 罗从彦

    罗从彦,1072出生,卒于1135年,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出生在南沙剑州,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有著作《中庸说》、《豫章文集》。本名:罗从彦别名:豫章先生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延平出生日期:1072年逝世日期:1135年主要作品:《中庸说》《豫章文集》主要成就:豫章学派创始

  • 北宋哲学家杨时简介: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时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

  • 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闽学发展的奠基人

    南剑三先生 指宋朝人杨时、罗从彦、李侗。此三人皆是南剑(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一带)人,相师承,攻二程之学,故称。简介杨时、罗从彦、李侗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理学家。因三人都是闽之延平人,延平在宋朝称南剑州,辖剑浦(今南平)、将乐、尤溪、沙县和顺昌五县,故被称为"南剑三先生"。杨时——闽学鼻祖杨时(105

  • 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生平简介(南剑三先生)

    罗从彦,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北宋熙宁五年(1072)八月十三日生于南平罗源里(今南平市东坑乡罗源村)。宋元符三年(1100),罗从彦到将乐含云寺拜见杨时。经杨介绍,他出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政和元年(1111),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杨时门下学四书五经。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知县

  • 北宋哲学家杨时简介: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时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将乐人。北宋哲

  • 宋代南剑三先生之一的罗从彦故里究竟在哪里?

    作为宋代理学中的重要一员,罗从彦(1072-1135)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清晰可辨,无可置疑,但是因素却使一个并不复杂的罗从彦地籍归属问题,慢慢发展成了让罗氏宗亲和罗从彦研究者都纠结不已的情感问题和学术问题,让人感到无语无奈。历史上,围绕着罗从彦“地籍”和“脉系”的争执,开始于明代中后期,而致此事件

  • 解读罗从彦的历史地位,对“闽学”发展起到多少作用?

    宋明时期,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研究、倡导、宣传并发展二程(程颖、程颐)理学的学者,经过数代师、弟长期艰苦努力,终于在学术上形成了有别于濂、洛、关学的独立学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闽学”。在这一学派中,最著名的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即史称“闽学四贤”。四贤当中,先师杨时以程门立雪求道被传为千古佳

  • 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生平简介

    罗从彦,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北宋熙宁五年(1072)八月十三日生于南平罗源里(今南平市东坑乡罗源村)。宋元符三年(1100),罗从彦到将乐含云寺拜见杨时。经杨介绍,他出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政和元年(1111),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杨时门下学四书五经。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知县

  • 北宋哲学家杨时简介: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时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