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为什么轻易就夺了后周江山?只怪柴荣太聪明

赵匡胤为什么轻易就夺了后周江山?只怪柴荣太聪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127 更新时间:2024/2/22 16:57:24

周世宗柴荣,可谓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一明君。可是,就是由于太过聪明,在弥留之际,自以为是的安排,导致柴家江山被手下心腹大将赵匡胤篡夺,令人唏嘘不已。

一.殿前司的崛起:禁军一分为二

五代始于后梁朱温,朱温本为唐末宣武节度使,称帝后,就以自己的宣武镇兵为禁军,禁军长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到了后唐,改为侍卫亲军司,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就在继位当年,北汉勾结契丹南范,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大胜北汉军队,是为“高平之役”。高平之战,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一战。经此一战,柴荣威望大增,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后周帝国。而之前默默无闻的赵匡胤一战成名,开始发迹,成为后周重要的将领。

柴荣有感于前代,侍卫亲军总领禁军实力过于强大,而高平之战前期,樊爱能、何徽等将领又不听号令不战自溃,于是开始着手整顿禁军。具体事宜交给了赵匡胤负责,选天下精壮补充殿前诸班,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卫亲军司之上。从此,后周禁军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长官分别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其中,前禁军长官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

周世宗柴荣像

二.“点检做天子”:宿将张永德出局

显德六年,刚做了不到六年天子的柴荣御驾亲征辽国,出兵仅四十二天,连下三关十七县,正准备攻打燕云首府幽州,结果突患重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在回京途中,发现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时任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

“天子,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宁有种耶?”语出五代后晋悍将安重荣

张永德的威望,让柴荣忌惮。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郭威的亲信,军中资历极深,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此前也是张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战后,就是张永德向柴荣建议整肃军纪,诛杀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的大小将领70余人。于是,张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点检职务,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虚衔,而都点检的职务,则落在了资历尚浅、并且为柴荣心腹的赵匡胤头上,加检校太傅头衔。

赵匡胤像

三.“巧妙”的权力拆分

除了对张永德和赵匡胤的安排以外,柴荣安排的权力网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人,李重进、韩通、符彦卿、范质、王溥、魏仁浦。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的亲外甥,高平之战后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禁军大帅之一。李重进是个狠角色,论血缘关系,比柴荣更有资格继承后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时让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示贵贱,防止李重进争位。当时,中央禁军以他和张永德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张永德已被废,柴荣自然不放心将李重进留在中央。于是,李重进虽仍是侍卫司统帅,但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防御江南的南唐政权。而侍卫亲军的实际指挥权在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

韩通,曾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信,同时也深受柴荣的重用。韩通征讨过后蜀、北汉和辽国,同时又主持开封城的扩建、修筑黄河河堤,是个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刚而寡谋,脾气暴躁,有个外号叫“韩瞠眼”,由于其不善于搞关系,和朝中大臣的关系都很一般,因此在柴荣病重之时被委以重任。在后来赵匡胤政变时,韩通是唯一一个想要率兵抵抗的,结果被杀害。

柴荣在病危期间,立魏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立七岁的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皇储。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为后唐名将符存审第四子,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晋、后周、北宋五朝。其在后汉刘知远时期,就是实力藩镇,封魏国公。后周郭威时期,进封淮阳王,后为天雄军节度使,再进封魏王。符彦卿,是柴荣为自己幼帝寻找的强大外援。

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以范质为首相。范质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时期就是已经是宰相,为一时名相。王溥之前为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多次参与周世宗柴荣的重大决议,并且有善于选将的美名,此次被柴荣指定提升为宰相。另,二人再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参与管理军政。擢升原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并且依旧为枢密使,主管军政。魏仁浦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心腹,郭威临终前指定的辅佐柴荣之人,并且特意叮嘱柴荣,不要让魏仁浦离开枢密院,一定让其统领军政。最后,柴荣又擢升原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为枢密使,行左骁卫上将军,辅助管理军政。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柴荣的权力安排了。最有实力的张永德、李重进,一个闲置,一个外放,解除禁军兵权。禁军交给“后起之秀”赵匡胤、“最信任”的韩通。赵匡胤资历浅,翻不起大浪。韩通耿直又不结党,可以监视所有人。同时,又以三个宰相分相权,而这三人又同时参与枢密,管理军政,在分军政权的同时又起到监视赵匡胤、韩通的作用。最后还不放心,又将多次担任东西京留守的吴延祚安插在枢密院,将军政权再次分割。地方上,安排符彦卿为外援,以防止中央生变。一系列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将行政权、军政权、领军权层层分割,

互相制衡,权力安排看似极其平衡稳固。

四.机关算尽太聪明:平衡轻易被打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世宗柴荣精心设计的平衡,轻易就被打破了。

首先,宰执集团就有问题。周世宗弥留之际,觉得三人为宰相还是太少,于是召见赵匡胤(武臣之首)、范质(文臣之首),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五代至北宋初期,宰相多为皇帝的潜邸旧人。王著在世宗柴荣还不是皇储的时候就已经是其幕僚了。可是,柴荣当时已经快去世了,范质认为王著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不宜为宰相,结果就同赵匡胤商量了下,迟迟不发布任命,最后不了了之。范质确为名相,虽不结党,但是为人过于自负,这也导致了其日后仓促下令赵匡胤北征,结果赵匡胤军队在手,发动兵变。

其次就是次相王溥。王溥善于选将,自然也善于交将。宋代大文豪苏辙所著《龙川别志》里就记载,王溥曾经送给赵匡胤一座豪宅。次相结交武臣之首,本就是大忌。所以,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最后兵变,王溥就是内应。其实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但是王溥与赵匡胤交好,自然也不会过于防范他,客观上为赵匡胤兵变提供了便利。

最后,柴荣指定的两位禁军实际的统帅也有问题。韩通,不善交往,而赵匡胤,很善交往。前文已述,殿前司本就是由赵匡胤具体选拔组建,自然轻易结交了一批精英将领。威望最高的李重进远离中枢核心,韩通以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的地位,想压制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本就很难。此时,范质等宰执集团又犯了一个大错:将袁彦排挤出朝。赵匡胤善于交友,而袁彦是极少的几位和太祖关系不睦的将领,时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的第四把交椅,本是限制赵匡胤的一枚好棋,结果被外放任陕州节度使。袁彦被外放后,禁军中排名前几位的将领如下:

侍卫亲军司:(1)都指挥使李重进(挂名) (2)副都指挥使韩通(实权) (3)都虞候韩令坤 (4)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 (5)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殿前司:(1)都点检赵匡胤 (2)副都点检慕容延钊 (3)都指挥使石守信 (4)都虞候王审琦

这份名单中,殿前司的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侍卫亲军司的高怀德、张令铎是赵匡胤心腹,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中均是头等的拥立之功。而韩令坤、慕容延钊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是宋史记载,“素与太祖亲善”。也就是说,后周帝国禁军系统,职位最高的九人中,除了李重进、韩通外,其余都是亲赵匡胤派。本该互相牵制的禁军两大系统,都安插进了赵匡胤的亲信。禁军如此,不知精心设计权力分割的柴荣,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最后一点,就是外援符彦卿也出了问题。他的前两个女儿,虽然先后为世宗柴荣的皇后,但是很不巧的是,他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作为外藩,中央生变的情况下本就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再加上这层关系,只能说,天意难违。

如此权力格局,是柴荣生前没有想到的。虽然历史极力把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塑造成一种偶然、突发事件,但是细细品之,赵匡胤篡位在柴荣未死时便有预兆。而且,看出赵匡胤野心的人不止一个。右拾遗杨徽之就向柴荣建议过,“赵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世宗驾崩后,中侍御史郑起向宰相范质进言:“赵匡胤握禁兵,有人望。”韩微,韩通的儿子,也多次看出赵匡胤不是人臣,多次劝韩通除掉赵匡胤。最后,都没有实施。直到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创立北宋。时也,命也。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义社十兄弟”中最核心的成员是谁?他们都是赵匡胤的拜把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义社十兄弟,宋朝

    “义社十兄弟”中最核心的成员,都是赵匡胤的拜把兄弟,韩通虽然有“在京巡检”的头衔,但他们绝对不会听从韩通的指挥,韩通事实上就是孤家寡人一个。最重要的是,殿前都点检公署就在皇宫大内的左掖门边上,赵匡胤把石、王两员心腹大将和殿前军的精锐放在这里,既可以保护殿前军的大本营,保护殿前军将士家属们的安全,又可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与“义社十兄弟”的真实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义社十兄弟,宋朝

    在历史现实中,赵匡胤之所以能由一个普通将领最终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主要在于他完全掌握了后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禁军,这一点我在《兵变也得讲学问-陈桥兵变的台前幕后》中已有详细叙述。其实在赵匡胤早年从军时,有一群与他有着相似的背景的“热血青年”先后参军,赵匡胤与他们结为兄弟,荣辱与共,而他们这群人先后成

  • 揭秘:赵匡胤为什么要督建引水工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宋朝

    开宝九年(976年)的十月,赵匡胤暴毙。此前的数月,赵匡胤依然忙于处理各项政务,根本没有患病的迹象那这短短几个月间,朝堂内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致使大变发生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金陵城虽然拿下,李煜虽然投降,可是南唐的许多州郡依然有一些死忠分子在坚持抵抗。宋军一部在先锋官曹翰的带领下奉命攻取江州城。

  • 赵匡胤的法定继承人是谁?为什么会传位于自己的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宋朝

    “立嫡立长”,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位传承的一个不二法则。但规矩总是拿来破坏的,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就没有立自己的嫡长子为继承人,而是立了庶子、弟弟、或者叔叔之类的。结果也没见得是一边倒的呈危亡之兆,有的似乎还更加兴盛。比如——宋太宗赵光义。但赵光义有个问题,就是他并不是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钦定的继承人

  • 从几件小事看赵匡胤为何能成就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嗜酒,没有当皇帝以前,他是后周世宗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想喝酒,周世宗的一位亲吏曹彬掌管御酒,曹彬跟赵匡胤关系也不错,但是,说什么也不给赵匡胤酒喝。赵匡胤有点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那么矫情?咱俩这关系,你给我点好酒应该不是问题吧?曹彬说:这是官酒,我不能随便送人。赵匡胤说:你怎么这么死心眼儿?官家的

  •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 他是怎么对待柴荣的妻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朝,柴荣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君王柴荣的臣子,而且是当时权力非常大的一位将军。后来柴荣过世,只是留下了一个才7岁的小太子,还有一个新娶进门的皇后,小符氏。之后这位小太子成为了君王,小符氏也成为了符太后。幼主上位,周围的各个国家都是虎视眈眈,契丹和北汉联合起来出兵攻打后周,于是年轻的符太后就把所有的兵力调动权交给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疏忽了一人,15年后此人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宋朝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功臣们都会受到皇帝的忌惮,特别是通过掌握兵权来夺取政权的皇帝,对武将们的信任几乎为零,他们生怕自武将会效法自己,夺了他的天下。因此等政局稳定后,皇帝都会逐渐从武将那里收回兵权。西汉刘邦和明朝朱元璋,都是通过“诛杀功臣”的方式,保全了自己的江山,这种方法看似极端残忍

  •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真是给弟弟弄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

    赵匡胤一生留给世人诸多谜案,黄袍加身和斧声烛影更是扑朔迷离。黄袍加身是赵匡胤辉煌人生的开始,斧声烛影是赵匡胤璀璨人生的谢幕。黄袍加身可基本断定是他的杰作,而他谢幕的斧声烛影则至今无人参透。他在杯酒释兵权的宴会上说,自己无法安然入眠,因此,所有的威胁都退居二线。而在斧声烛影的落幕中,他酒酣而眠安心的睡

  • 赵匡胤登基后,为什么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后周,五代十国

    唐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唐朝灭亡之后,唐朝的影响力就逐渐变弱。我们现在常说唐朝之后就是宋朝,其实不然,唐朝被朱温灭亡之后进入了一段混乱的时期,这段时期有五十多年,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结束是因为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因为赵匡胤在陈桥的时候黄袍加身最后取代了后周柴氏天

  • 赵匡胤给钱弘俶的黄包袱是什么意思?最终导致“纳土归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纳土归宋,宋朝

    钱弘俶(chù),字文德,吴越王钱元瓘的第九子。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三月,钱弘俶被六哥钱弘佐封为台州刺史。六月十三日,七兄钱弘倧即位后,令钱弘俶入京同参相府事。钱弘俶九月中旬从台州出发,十月到达杭州,十二月三十日,胡进思发动政变,软禁钱弘倧,迎钱弘俶于南邸,催他即位。钱弘俶谦让再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