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第一奇人是谁?陈抟活了多久?

北宋第一奇人是谁?陈抟活了多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420 更新时间:2023/12/10 6:04:35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北宋第一奇人陈抟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现过的奇人异事数不胜数,或能够幻化成风,或能够七十二变,流传至今的传奇人物各个身怀绝技,胜似神仙。在宋朝也有一位神奇的人,他不能呼风唤雨,也不能腾云驾雾,唯一的特长就是能睡,号称“睡仙”,不仅寿命长,还能预测未来,他就是陈抟,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正史都有记载。

大器晚成科举失利 隐居武当潜心修行

陈抟出生于唐懿宗在位时期,因为寿命长,所以历经唐朝末期、五代十国和北宋三个时间段,主要活跃于北宋,堪称北宋第一奇人。但是陈抟并不是天资颖慧,反而幼年时期特别的笨,用俗话说就是“大器晚成”。陈抟在五岁之前一直不会说话,可把他的父母给急坏了,在他五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一条小河边玩耍,有个老太太朝他走来给他哺乳,然后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老太太走了之后,陈抟竟然能开口说话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陈抟会说话后变得非常聪明,看什么书都能一边记住并且倒背如流,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于是在他看完四书五经后,高高兴兴的去考取功名,但是天不遂人愿,他的科举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或许是因为心高气傲,经历一次失败的陈抟便没有选择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反而散尽了家财,开始游山玩水,闲暇时刻研究道家学术,后来也有很大成就,被称为陈抟老祖。

唐朝时期明宗曾派人通知陈抟进宫,陈抟骜不驯,见了皇帝也不下拜,明宗很生气,所以也没给他安排重要官职,于是他远离世俗隐居在武当山。陈抟在武当山一呆就是二十几年,在此期间他精心研究《周易》之术,深得其中精髓,与此同时,也练就了一身绝世本领——“睡功”。

一觉可睡一百余天 号称睡仙名不虚传

陈抟的睡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正史作为依据的。在正史《宋史》中曾这样写到“常百余日不起”,意思就是经常一睡就能睡一百多天。由此可见,在武当修行的这二十多年没少睡觉,也可能是因为事物不足只能多睡觉,也许只是修行需要,不管什么原因他的“睡功”的确是无人能敌。

在五代十国期间,陈抟曾被后周皇帝柴荣宣他进朝,因为陈抟在武当山潜心研究道术,颇有名气,所以柴荣想问他如何能把石头变为金子,也就是点石成金的法术。陈抟不仅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反而对柴荣横加指责,说他贵为一国之主,应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最首要的任务,而不是整天弄这些法术,秦始皇求长生不老的丹药就是例子。

柴荣一听很有道理,还封他为谏议大夫,但是陈抟却不以为然,坚决要回武当山。柴荣无可奈何,放他归山之前又提出一个要求,指着他说:“你不是睡仙吗,我现在就要测一下你到底有多能睡”。于是把他关入一间房子里,不给吃不给喝,一个月后柴荣进房考察,发现陈抟还在酣睡,这才相信了。

通晓未来之事 能预自己之死

五代后唐年间,外族侵犯中原地带,百姓民不聊生、颠沛流离。陈抟从武当山来到华山修行,途中看见一个老太婆肩上背着一个扁担,下面有两个箩筐,每个箩筐中都有一个小孩。陈抟掐指一算,得知这两个小孩以后就是天子之命,于是上前对着老太婆说:“谁说如今无真龙,两个天子一担挑”,说完就走了,留下老太太和两个孩子在风中凌乱,不知所以然。这两个孩子就是后来宋朝的太祖和太宗。

赵匡胤未当皇帝前曾经来过一次华山,却没有带够干粮,一时饥渴难耐。这时陈抟来到他的面前,递给他满满一箩筐的桃子,赵匡胤狼吞虎咽的把桃吃完了,然后发现自己身上连一分钱都没有,自己又不是赖账之辈,于是焦急万分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个谚语的来历。

陈抟在华山修行,也并不是贪财之辈,但他知道赵匡胤以后会当上皇帝,所以便请他下棋。如果赵匡胤赢了,这一箩筐桃子就等于白送给他了;如果赵匡胤输了,就要把华山让给陈抟,赵匡胤一想,华山本来就和他没关系,就算输了让给他又何妨,于是欣然同意。

两人来到棋盘旁边盘膝而坐,三局之后胜负已分,赵匡胤连输三局。陈抟立即找来笔墨纸砚,黑纸白字立约为据,赵匡胤无条件把华山让给陈抟,赵匡胤也不知道这老头打的什么算盘,但是自己好像也没亏损什么,于是便签字画押了。

后来赵匡胤做了大宋皇帝,才知道陈抟的意图,原来陈抟有着预测未来的能力,他早就算到了自己能当皇帝,于是言而有信,把华山赐给了陈抟,并且两次召他进宫做官,都被陈抟拒绝了。陈抟回复赵匡胤说,他已经得到华山了,自己也没什么后顾之忧了,要继续潜心修行,他的心早已被华山上的白云留下了,自己宁愿当一个闲云野鹤,也不想去做官。赵匡胤只好作罢。

无论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对陈抟都很尊重。太宗在位二十年的时候也没想到该立谁为太子,这时他想起了远在华山的陈抟,于是派人请他出山为皇子们看相,陈抟进宫前经过寿王府门口,然后连皇宫都没进就回华山去了,只派随从向太宗带了一句话,说寿王门卫都是将相之才,皇帝自然也就不难找了。果不其然,寿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

陈抟不愧为北宋第一奇人,他不仅可以预见未来,还可以准确的预见自己去世的时间。根据《宋史》的记载,陈抟曾对他的弟子说,他的气数已尽,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他将于这个月二十二日在张超谷中离开人世间。到了这天,弟子一看,陈抟果然驾鹤西去了,享年118岁,去世七天后身体尚有余温,令人诧异不已。

标签: 陈抟北宋

更多文章

  •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陈师道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宋时期的诗坛有一个“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这个诗派尊杜甫为祖,共有二十五人。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三人,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所以后人把他们合称为这个诗派

  • 宋代诗词之春怀示邻里鉴赏,陈师道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代,春怀示邻里

    春怀示邻里,宋代陈师道,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这首诗首联极言春雨连绵的萧瑟景象与所居之处的破败冷落。颔联表达虽欲出门寻春又觉心灰意懒的

  • 宋代诗词之示三子鉴赏,陈师道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代,示三子

    示三子,宋代陈师道,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

  • 李廌为何被称为“苏门六君子”?苏轼对李廌知遇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苏门六君子,李廌,苏轼

    李廌(zhì)(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岩集后》)。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家境贫寒,6岁而孤,但能勤奋自学。稍长,即以学问称誉乡里。李廌的父亲李敦与苏轼同年举进士。

  • “苏门六君子”中的“万人敌”,北宋文学家李廌生平及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苏门六君子,北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晁补之《水龙吟·次歆林圣予惜春》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晁补之

    原文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参考翻译请问春天何苦这样匆匆,夹风带雨好似骏

  • 晁补之写过哪些诗词?“苏门四学士”之晁补之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苏门六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苏门四学士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

  • 苏轼门下的学霸,“归来子”晁补之的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晁补之

    “归来子”是宋代文人晁补之的号,有点返璞归真、从容入世的意思,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出身于一个文华世家,是鲁西南大地上的名门望族。晁氏家族在北宋年间考中进士的有30多人,在朝廷中担任清要职位的也有不少人,家族藏书达24000余卷,家族子弟有优越的学习环

  • 有一颗爱国之心的马植为何最后却是“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马植

    赵良嗣,原名马植,是生长在北方辽国土地上中原人的后裔,他的身份本来是一个来往于南北的马贩子,还曾担任过辽国的光禄卿,因为眼见燕云十六州被割让,辽国可以随时出击进攻中原,毫无阻挡。马植正是看到这种潜在的危险,所以苦苦思索破敌之策。童贯使辽,植献“联金灭辽”之策,童贯改其姓名为李良嗣。归宋,又献策曰:“

  • 宋朝马植的人物生平简介,马植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马植

    马植(?-1126)辽末、北宋末燕(今河北省北部地区)人,世为辽大族,是汉民族燕云十六州的居民。徽宗(赵佶)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使辽,植献“联金灭辽”之策,童贯改其姓名为李良嗣。归宋,又献策曰:“女真恨辽人切骨,若迁使自登(今山东半岛蓬莱县)莱(今山东省掖县)涉海,结好女真,与约攻辽,兴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