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当山辟谷二十多年的陈抟老祖,吕洞宾跟他关系还不错

武当山辟谷二十多年的陈抟老祖,吕洞宾跟他关系还不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420 更新时间:2023/12/18 17:23:06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陈抟

在北宋初期,有一位传奇人物,他便是道士陈抟(tuán),世人常称其为陈抟老祖。陈抟曾经在在武当山九室岩辟谷二十多年,后来迁居华山云台观,仙逝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陈抟精通道家内丹、外丹之法,活了一百多岁。

据《宋史》记载,陈抟,字图南,是亳州真源县人。(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因为是老子的诞生地,道真的发源地,所以名为真源县。)陈抟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戏水,突然出现一名老妇人,撩开衣服喂陈抟吃奶,从此陈抟变得越来越聪明。待陈抟长大后,记忆力超群,阅读经史典籍,仅看一眼便能一字不漏的背下来,又擅于作诗,颇有名气。

当时唐朝已经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持续五十多年的大乱之世,礼崩乐坏,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题。陈抟空有才学,却未能考中进士,于是抛却功名利禄,醉心于山水之间。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乱世之中,一些德才兼备的人因为看不到光明的前途,纷纷入山隐居。陈抟曾经遇见孙君仿、獐皮两位隐士,俱是高尚之人。两位隐士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于是陈抟欣然前往武当山隐居。

陈抟在武当山中,服气(呼吸吐纳之术)辟谷(不食五谷),每日仅仅饮酒数杯,生活了二十多年。后来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隐居于少华山石室。陈抟修炼睡功,每次睡觉可以一觉睡到一百多天。

后周时,周世宗柴荣喜好炼丹术,有人推荐了陈抟,于是柴荣命华州官员将陈抟送到宫中。柴荣留陈抟在宫中住了一个多月,从容地向陈抟请教炼丹术。陈抟回应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应该以使国家安定太平为理念,怎么可以留意炼丹术呢?”柴荣并没有责备陈抟,反而任命陈抟为谏议大夫,然而陈抟却推辞不受。柴荣知道陈抟没有其他道术,于是将陈抟放回,并命令本州的长官每年慰问陈抟。

宋太宗时期,陈抟进京朝见,得到宋太宗的厚待。宋太宗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趋炎附势,正是所谓的方外之士。陈抟居于华山已经四十多年,朕估计他的年龄已经将近百岁。他告诉朕说,他经历了五代之乱,幸好现在天下太平,所以过来朝见。朕和他谈过话,他说的话有可取之处。”

宋琪等人闻言,心中一动,于是从容地问陈抟:“先生清静无为的修养之道,可以教人吗?”陈抟答道:“我陈抟本是山野之人,对时世毫无用处,也不知道炼丹修仙之事和吐纳养生之理,并没有方术可以传授给人。假如我令你们白日飞升成仙,对人世有什么益处呢?如今圣上相貌不凡,博古通今,深究治国之术,真是有道的仁圣之主啊!这正是你们君臣齐心协力、兴盛国家、教化万民,使天下安定太平的时机,而勤奋修道,并不如它重要。”

宋琪等人对此很是称赞,于是将陈抟的话告诉了宋太宗。宋太宗因此更加敬重陈抟,于是下诏赐号,封陈抟为“希夷先生”,并赐紫衣一件,将陈抟留在宫中,还让人修葺了陈抟隐居的云台观。宋太宗多次和陈抟写诗唱和,几个月后将陈抟放回山中。

陈抟能知道他人心中所想。道士贾休复曾经过来拜访陈抟,看见墙壁上悬挂的大瓢,心中想要却不知如何开口,陈抟于是对贾休复说:“你过来并没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瓢而已。”于是陈抟将大瓢送给了贾休复。贾休复大惊,以为陈抟是神人。

又有一名叫郭沆的人,曾经居于华阴县,夜宿云台观。陈抟半夜呼喊郭沆,令他速速归家,郭沆犹豫不决。过了不久,陈抟又对郭沆说:“你不用回家了。”第二天,郭沆回家,得知昨晚半夜母亲突然心痛,几乎死去,过了一顿饭的工夫,心病又自愈了。

华阴隐士李琪,自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做过郎官,已经活了几百岁,很少人见过他。唐朝关西隐士吕洞宾,剑术非凡,活了一百多岁而面如少年,步伐轻快,顷刻间可行走数百里,世人都认为他们两个是神仙。李琪和吕洞宾都多次来陈抟的住处,人们都为此感到惊异。

后来,陈抟忽然对弟子贾德升说:“你可以在张超谷中凿一间石室,我打算在里面休息。”张超谷是华山毛女峰东北的一个山谷,东汉隐士张楷,字公超,曾经在谷中隐居,所以此谷名为张超谷。相传张楷有道术,能施展云雾术,可弥漫五里。

第二年秋七月,张超谷中的石室建成,陈抟上书给宋太宗说:“臣大限将至,已在本月二十二日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驾鹤西去。”到了那一日,陈抟果然仙逝,过了七日尚有体温。同时有五色云遮蔽洞口,过了一个月也不消散。

陈抟爱读《易经》,手不释卷,自号扶摇子,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阐述导引养生以及炼制还丹的方法。此外,陈抟又著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以及六百余首诗。

在隐仙派道脉中,始祖为太上老君李耳,二祖为文始先生尹喜,三祖为麻衣子李和,四祖为希夷先生陈抟,五祖为火龙真人,六祖为武当派祖师张三丰

标签: 陈抟北宋

更多文章

  • 北宋第一奇人是谁?陈抟活了多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陈抟,北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北宋第一奇人陈抟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中华上下五千年,出现过的奇人异事数不胜数,或能够幻化成风,或能够七十二变,流传至今的传奇人物各个身怀绝技,胜似神仙。在宋朝也有一位神奇的人,他不能呼风唤雨,也不能腾云驾雾,唯一的特长就是能睡,号称“睡仙”,不

  •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陈师道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宋时期的诗坛有一个“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这个诗派尊杜甫为祖,共有二十五人。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三人,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所以后人把他们合称为这个诗派

  • 宋代诗词之春怀示邻里鉴赏,陈师道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代,春怀示邻里

    春怀示邻里,宋代陈师道,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这首诗首联极言春雨连绵的萧瑟景象与所居之处的破败冷落。颔联表达虽欲出门寻春又觉心灰意懒的

  • 宋代诗词之示三子鉴赏,陈师道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代,示三子

    示三子,宋代陈师道,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

  • 李廌为何被称为“苏门六君子”?苏轼对李廌知遇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苏门六君子,李廌,苏轼

    李廌(zhì)(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岩集后》)。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家境贫寒,6岁而孤,但能勤奋自学。稍长,即以学问称誉乡里。李廌的父亲李敦与苏轼同年举进士。

  • “苏门六君子”中的“万人敌”,北宋文学家李廌生平及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苏门六君子,北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晁补之《水龙吟·次歆林圣予惜春》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晁补之

    原文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参考翻译请问春天何苦这样匆匆,夹风带雨好似骏

  • 晁补之写过哪些诗词?“苏门四学士”之晁补之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苏门六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苏门四学士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

  • 苏轼门下的学霸,“归来子”晁补之的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晁补之

    “归来子”是宋代文人晁补之的号,有点返璞归真、从容入世的意思,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出身于一个文华世家,是鲁西南大地上的名门望族。晁氏家族在北宋年间考中进士的有30多人,在朝廷中担任清要职位的也有不少人,家族藏书达24000余卷,家族子弟有优越的学习环

  • 有一颗爱国之心的马植为何最后却是“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马植

    赵良嗣,原名马植,是生长在北方辽国土地上中原人的后裔,他的身份本来是一个来往于南北的马贩子,还曾担任过辽国的光禄卿,因为眼见燕云十六州被割让,辽国可以随时出击进攻中原,毫无阻挡。马植正是看到这种潜在的危险,所以苦苦思索破敌之策。童贯使辽,植献“联金灭辽”之策,童贯改其姓名为李良嗣。归宋,又献策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