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赵匡胤当皇帝后为何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

揭秘赵匡胤当皇帝后为何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244 更新时间:2023/12/7 19:17:30

赵匡胤嗜酒,没有当皇帝以前,他是后周世宗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想喝酒,周世宗的一位亲吏曹彬掌管御酒,曹彬跟赵匡胤关系也不错。但是,他说什么也不给赵匡胤酒喝。赵匡胤有点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那么矫情?咱俩这关系,你给我点好酒应该不是问题吧?曹彬说:这是官酒,我不能随便送人。赵匡胤说:你怎么这么死心眼儿?曹彬说什么也不答应,最后自己花钱买了瓶好酒给赵匡胤。

网络配图

这样被人当面不给面子的事情,赵匡胤遇到过好多次——赵匡胤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到处找工作,流落到长武、凤翔一带,见了节度使王彦超,希望能被收留,给个工作。但王彦超给了赵匡胤一点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建大宋,当了皇帝,将前朝的藩镇节度使召集入朝开会,在御花园大摆宴席,隆重招待。宴会上,人人都借着酒兴显摆自己跟当今皇上当年有过什么交情,只有王彦超低头喝酒,言语不多。

赵匡胤发现了,问王彦超想什么呢,王回答说,自己没有什么功劳,不配当这个节度使,愿意卸职,能给皇帝当一个卫士就好了。赵匡胤说以前的事儿,谁能说得准!王彦超颜色稍缓。赵匡胤玩兴大起,低声问他:那你说说,当初为什么不收留我?王彦超说:我那儿的水浅得跟牛蹄窝里的积水一样,怎么能容得下一条神龙?再说,我当时若收留了您,您就不一定有今天了。赵匡胤大笑,还让王彦超继续当节度使。

网络配图

圣明之君,必然胸襟广大。赵匡胤是从后周得来的天下,立国之初,也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人心还没有完全统一和认可他的正统地位。一般的神经质皇帝,当此时必采取紧张戒严的治理模式,而赵匡胤不,他反而很放松。一次宴会上,有个前朝后周的旧官员、翰林学士王著喝多了,大声喧哗,乱说话,有些话很难听,甚至直接讽刺赵匡胤。左右很紧张,看皇帝怎么处理。赵匡胤让人把他扶出去休息,这个王著犯了拧脾气,手死死地抱着柱子不肯出去,还往皇帝跟前移,大哭起来,场面很不雅观。第二天有人给赵匡胤奏道:王著他是借酒装疯,分明是思念前朝世宗,给陛下难堪,应当治罪。赵匡胤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什么思念世宗!他就是喝多了嘛,不许联想。再说了,即便他是思念世宗,也没什么,一个书生,思念思念而已,还能干什么?

赵匡胤去世前,给他的子孙立下三条规定:一、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提意见的人;三、以上两条必须严格遵守。

他的后代如宋仁宗,也是有大胸襟大气度的君主。有一回某官员奏,自己手下一个小兵士的胳膊上长了一条龙状的东西。这在过去是严重犯忌的,要是在秦始皇手里,这人不但会被处死,连他家的祖坟都要刨了,还得灭族株连不知道多少人。官员将这个小兵士抓起来,等候皇帝的处理。宋仁宗闻奏,说:这算什么罪啊!人家身上长了个东西也犯法?将他放了吧。

网络配图

历来科举,解决了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的上进之路,也使朝廷有纳新的机制,让天下的人才有了念想和希望——这很重要,希望与念想不一定非要兑换成现实;但没希望没念想,人才不在体制内,就永远没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和希望,这很危险,那些人才和自认为人才的人常常就会成为国家的对抗力量,成为政府力量的对抗者和消耗者。所以,科举对于古代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贡献非常大。可毕竟能成功考取功名的永远是少数人,没考取的人,难免愤愤不平,这也是人之常情。有一次,成都府接到一个读书人献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明明是一首煽动造反、煽动闹独立的诗!这还了得?知府将这个人抓了,汇报给朝廷。宋仁宗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宫,看了奏折,轻淡地批复道:这是不得志的老秀才的牢骚,你们不要那么紧张,也别治他的罪。看看有没有司户参军的位子,给他安顿一下,让他有饭吃,都不容易。

王道本乎人情,不通人情者,必然自私偏狭,必然没有仁者心怀,其胸襟气度必然不宽广,虽为帝王,强权在握,刀剑横列,手段狠戾,也不会长久。《中庸》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揭秘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非正常驾崩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

    烛光斧影这段历史主要讲述的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位其弟赵光义(赵匡义)的故事。古代王朝皇帝传位,自夏商周开始,一直是传子不传弟,传长不传次。而赵匡胤驾崩前一晚,曾召见其弟赵光义,天亮就驾崩了,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谜团。因此烛光斧影较为广泛的说法就是赵光义杀兄篡位。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

  • 赵匡胤有容人之量,对当初羞辱过他的人也能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

    当年赵匡胤贫贱落魄之时,受尽世人的冷眼。他先是投奔父亲的好友王彦超,在被王彦超打发之后,赵匡胤只好来到随州,投奔父亲的另一个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董宗本是一个重情义之人,他见同僚的儿子精通武艺,而且谈吐不凡,相貌堂堂,就对赵匡胤多了几分好感,不仅收留了他,而且还对他照顾有加。谁知赵匡胤的绝世武艺引起了

  • 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暴毙之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开国之君赵匡胤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

  • 解密宋初的“斧声烛影“:赵匡胤是被弟弟害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

    在一场谋杀案中,如果想判犯罪嫌疑人有罪,无非就找到三个证据,解决三个难题:第一,作案时间;第二,作案动机;第三,作案工具。在这三条中,赵光义有足够的作案时间。在那个深夜,这兄弟俩在密谈之时,他们的身边可没有一个侍从,如果赵光义想动手,他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的目的,他甚至还有时间跑回自己的家里,从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封李煜为违命侯却不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为什么不杀李煜,大家都知道李煜的词(小楼昨夜又东风)凄婉优美,赵匡胤本可以将其杀掉,但为什么没有去做,是不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还是别有原因。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赵匡胤的具体想法和事件的缘由吧。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杀李煜的皇帝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幽禁李煜的是赵匡胤。赵匡胤封李煜为违命侯,没杀他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

    在众将之外,朝臣当中最有权势的就是赵普。这位太祖故人,和太祖关系极好,连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也对其极为尊敬。曾经有一次杜太后和赵匡胤谈起国事,杜太后非常担心,此时担任宰相的赵普入见,杜太后说:“赵书记,你要好好帮助陛下啊,有你的帮助,我才放心。”网络配图赵普在当年曾经担任后周时期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的掌书记

  • 宋太祖赵匡胤的四个儿子为什么寿命都不长?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也衍生出很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无论是电视剧、小说,还是唱曲戏剧,都以其为原型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戏剧曲目《下河东》。而在晋剧、大平调、秦腔等各个地域特有的曲目形式中,秦腔版的《下河东》最为著名。故事讲的是,称帝后的赵匡胤为了拓展领土

  • 揭秘:好色的宋太宗赵匡胤是如何戒色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

    食色,性也,这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说的一句话。意思就是吃饭和男女是人的本能,战国时期,孟子就曾劝齐宣王实行仁政,齐宣王回答说,寡人搞不了仁政,寡人好色。这在古代的帝王之中是很难得的,齐宣王直言不讳的承认了自己的缺点。但是大多数帝王,因为非常在意自己身后的名声,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好色,更有甚者,不仅不

  • 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只是有预谋的演了一场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

    清代诗人查初白“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的诗句,与岳蒙泉“皇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的诗句异曲同工,其实,都是表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句暗示呢?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否真有预谋呢?陈桥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的陈桥镇,西南距开封市四十五里,因驿北有陈桥

  • 赵匡胤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因为一名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公元976年死亡,正史当中没有明确记载他是怎样去世的。《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的也只有简单的两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司马光的《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急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