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宋太祖赵匡胤每次是如何化解危机?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每次是如何化解危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41 更新时间:2024/1/26 3:19:29

赵匡胤只是一个权术家,大家对于赵匡胤的建国,都有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有朋友也认为赵匡胤是一个权术家。那么我们该怎么分析这一说法呢,这里不禁让我们想起赵匡胤的一系列兵变和政变。下面就随奇趣探索小编来看看吧。

节度使虽然被剥夺了权力,但军队还得由他们掌握,南征北战更少不了他们。为了进一步控制武将,太祖思来想去,决定对武将采取“用其长技,厚之以财,限之以权,警惕其变”的谋略。公元974年,宋太祖决意征南唐,任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潘美为都监,率十万大军南征。为了激励曹彬征战,临行前,太祖特地为他举行壮行宴会。太祖对曹彬说:“江南之事,朕就托付给卿了。切忌暴掠生民。”又亲赐曹彬尚方宝剑一把,说:“十万大军由卿一人节制。凡副将以下不听命者,可先斩后奏。”

网络配图

宴会后,太祖又私下对曹彬说:“卿若攻克江南,活捉李煜,朕定封卿为相。”当时副将潘美在一旁听得仔细,出朝后便向曹彬预祝官运亨通。曹彬早已看透了太祖的用意,便笑着说:“此次出师,上赖祖宗庇护,下靠众将士奋勇拼杀。我虽为统帅,如果有幸获胜,也不敢居功自傲,宰相之职,位极人臣,岂敢觊觎。”潘美说:“天子无戏言,攻下江南,自当加封。”曹彬却不以为然地答道:“攻下江南,还有太原。”潘美仍然似信非信。第二年,曹彬就攻克江南,俘获南唐后主李煜,凯旋回朝,向太祖奏捷。太祖见曹彬果然不负所望,大获全胜,心里十分高兴,但一想起自己对曹彬的许诺,不觉犯难了。他认为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任最重,断不能由武将担任。如果拥兵权者为相,军政大权操于一人之手,势必震主凌上。因此决不能封曹彬为相。于是他和颜悦色地对曹彬说:“朕本想任将军为宰相,但而今北汉未平,待将军攻平北汉后,自当加封。”结果正如曹彬所料,太祖果然自食其言,背约失信。潘美与曹彬相视,不觉会心一笑。二人的表情正好被太祖瞧见,便追问原因。潘美便将前次二人所言如实禀报。太祖听后,也颇有内疚之色,便赐曹彬50万钱作为补偿。曹彬退朝后自我解嘲道:“人生何必做宰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而已。”

历史上那些以非常手段夺取政权的人,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统治能否巩固特别关注,深恐别人也用同样的手段夺走他们的政权。靠政变上台的人特别怕别人对他发动政变,靠施展阴谋手段上台的人必然对别人的阴谋诡计保持高度的警惕。那些用不正当手段夺取政权的阴谋家,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尽管他们用各种方法掩饰,为自己披上一层又一层合法的外衣,但他们仍害怕不能尽掩天下人的耳目,认为天下不服之人很多,因此产生多疑、猜忌、残忍、歹毒的心理,采取极端手段诛灭那些参加夺权的知情者。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先后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基本巩固了北宋王朝的统治。随后,宋太祖就着手考虑如何革除五代时期骄兵悍将任意废立主上的弊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既然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因而对手下那班参与兵变的功臣们总是心有余悸。

网络配图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先后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基本巩固了北宋王朝的统治。随后,宋太祖就着手考虑如何革除五代时期骄兵悍将任意废立主上的弊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既然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因而对手下那班参与兵变的功臣们总是心有余悸,时时怀有警惕之心。他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虽然是针对南唐政权而言的,却也把他对功臣的戒备之心表露得淋漓尽致。对南唐可以用武力征伐,但对手下的开国元勋则不能采用同样的手法。深谙机谋的宋太祖对此是非常清楚的。

赵匡胤在后周时曾任殿前都点检。他利用社会上流行的“点检作天子”的民谣,发动陈桥兵变,登基为帝,建立了宋朝。他即位以后,曾任命自己的莫逆之交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但他一想到“点检作天子”的民谣,心里就很不自在,于是不久就调慕容延钊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并乘机撤销殿前都点检一职,将统领禁军的大权收归自己掌握。一天,太祖召见谋臣赵普,询问治国的良策,他说:“自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先后改换了八个姓氏,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朕想使国家摆脱战争,达到长治久安,不知你有何良策?”赵普回答道:“陛下深谋远虑,提出这一问题,此乃天地人神之福也。唐末以来皇祚数移,兵革不休,战乱频仍,根本原因就在于方镇势力太大,君弱臣强。现在要革除这一弊端,唯有削夺方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力,收编他们的精兵,这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网络配图

当时,宋太祖的心腹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因拥立之功而执掌中央禁军。宋太祖对这几位心腹大臣同样极不放心,唯恐他们故技重演,唆使部下黄袍加身,将自己取而代之,于是他决心削去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这一天,太祖晚朝,国事已毕,太祖对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几位领兵大帅说:“爱卿等留步,朕今晚在便殿设宴,与卿等共赏明月,尽君臣之欢。”几位节度使受宠若惊,欣然入席,君臣围案而坐,觥筹交错,接杯换盏,说不尽的奇珍异味、琼浆佳肴。太祖满面春风,尽情畅饮,谈古说今,海阔天空,兴致极高。石守信等人见太祖如此有兴致,也逐渐忘记了君臣礼仪,畅怀豪饮。太祖见时机已到,便借着酒性,突然话锋一转,长叹一声道:“朕若无卿等拥戴,哪有今日。但身为天子,实在不如卿等节度使快活。朕自受禅以来,从未有一夕安眠”石守信等一听,连忙离座问道:“陛下何忧之有?”太祖又叹了一声,说道:“朕与卿等乃患难之交,不妨直言告诉你们吧。朕时常忧虑这皇帝的宝座是否稳当。”

石守信等一听此言,不觉又惊又虑,便伏地叩首道:“陛下何出此言耶?而今天下一统,君臣名分已定,何人敢生异心?”太祖道:“朕知卿等忠心,绝不会背叛朕。但倘若卿等部下贪图荣华富贵,暗中怂恿,一旦发生兵变,黄袍加身,卿等虽不欲为,事到临头,骑虎难下,也难违众意,就像当年陈桥兵变那样。”石守信等人听完太祖的这一番话,才恍然大悟:原来太祖所虑,正是我等手中的兵权。他们长期跟随太祖,深知太祖不仅是一位威武雄豪之人,而且也是一位深谙谋略的权谋大师,更深知他顺者昌、逆者亡的特点。既然太祖话已挑明,如不听从太祖安排,定遭不测之祸。于是石守信等便跪拜于地哭着说:“臣等愚不及此,乞陛下哀怜,指示一条生路。”太祖见这班功臣正如自己预料,如此知趣,心中非常高兴,便说道:“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生老病死,实难预料。故生时当多积金银,及时行乐,方不虚度此生,也可造福子孙。卿等不如解去兵权,多买良田美宅,歌童舞女,日夕安乐,颐养天年。朕与卿等约为婚姻,世世亲睦,上下相安,君臣无猜,岂不两全其美?!”石守信等武将见太祖虽然削夺其兵权,却并没有恩断义绝,而是恩赏有加,连忙拜谢于地道:“陛下怜臣等一至于此,正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于是皆大欢喜而散。次日,诸位军帅纷纷上表称疾,请求罢去兵权。宋太祖一一准奏。就这样,宋太祖在杯酒谈笑之中,便巧妙地削夺了这些开国元勋对禁军的统领权。

网络配图

宋太祖解除了石守信等人对禁军的统领权后,又开始着手解决地方节度使的问题。于是他故伎重演,召永兴节度使王彦超、安远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同时如朝,赐宴后花园。当酒宴正浓时,太祖举杯对这些节度使说:“卿等皆国家旧臣,长期镇守边镇,风沙雪雨,辛苦至极,此非朕优礼贤臣之本意。朕今召卿等归朝,欲使卿等安享富贵,不知诸位意下如何?”说者有意,听者有心,王彦超立即品出了太祖这番话的真实用意,立即离席跪奏道:“臣素乏功劳,蒙圣上恩宠,叨占节度使重职。今已年老腐朽,请准老臣解甲归田,以享天年。”太祖见王彦超对自己的意旨心领神会,非常高兴,大大夸奖了他一番,并予以恩赏。谁知节度使中有一位名叫武行德的人,为人耿直,且不懂人情练达,他居然不明白太祖的用意,反而以为太祖真的抚劳边镇,于是便滔滔不绝地夸耀自己的战功,表白辛苦。太祖冷笑一声,打断他的话,说道:“这些都是前代的故事,也不值得再提起了吧。”武行德自讨没趣,灰溜溜地退了下去。次日,太祖下旨,革去武行德等人的节度使之职,唯有王彦超留任如故。为了从根本上铲除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弊端,紧接着太祖便采纳赵普的计策,“夺其权柄,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所谓釜底抽薪,使地方节度使完全被架空,有名无实,丧失了与中央对抗的实力。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赵匡胤陈桥兵变,揭秘“黄袍加身”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陈桥兵变,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面对刚刚即位的七岁的小皇帝,后周大将赵匡胤终于按捺不住对“万人之上”地位的渴望。他联合属下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如愿以偿地坐上了龙椅。从此,自唐末以来五十余年的分裂局面基本结束,中国再度统一。发迹于后周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大将。五代十国时期,他最早加入后周太祖的军队,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历史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这个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故事,它是这样演绎的:话说有一天(据说是建隆二年七月十五日),赵匡胤召集大将们喝酒。喝到高兴时,赵匡胤突然说道:“别看我现在这么高兴,实际上我天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一听这话,这些大将们就很奇怪,他们问道:“陛下富有四海,何出此言?”赵匡胤回答

  • 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

    导读:自古皇帝为了把江山留在自己手中,都会将皇位传给自己心爱的儿子。但是赵匡胤却没有这么做,他非但没将皇位传给儿子,反而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这是为什么呢?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后周时,周世宗进行了改革,力量大为增强,他采取了先南征后北伐的统一方针,攻占了南唐

  • 赵匡胤曾鄙薄文人:只会玩弄文字 酸气十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是有文化的人。据说,赵匡胤没当皇帝时,他搬家装载货物的车上没有金银珠宝,只有数千本书。可是,就是这个爱读书学习的赵匡胤,却看不起文人,尽管有时候他也会说文人几句好话。网络配图后人都以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做法是赵匡胤定下的,其实赵匡胤在社会地位等方面贬抑部队将领的做法是出于防范

  • 赵匡胤落难发明羊肉泡馍:羊肉泡馍和赵匡胤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俗话说“不吃‘羊肉泡’,就等于没到过西安。”说起“羊肉泡”,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五代末年,赵匡胤还未得志时,穷困潦倒,流落在长安街头。一日,他身无分文,讥肠辘辘,在一家饼铺前,向掌柜讨饼吃。那饼又干又硬,怎么都咬不动,实在没法吃。这时,他闻到一股肉香味。网络配图抬头看去,前面不远处正好有家牛羊肉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竟然是死于弟弟的谋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听从母命把帝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有一种说法说宋太祖赵匡胤死的蹊跷,却也是与宋太宗赵光义有关。传言“斧声烛影”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以及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网络配图《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地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文

  • 解密:宋太祖赵匡胤最终的结局为何扑朔迷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宋太祖赵匡胤

    大宋朝开创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件事情,与老百姓没有直接的关系,却与皇室的承继至关重要。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后,竟然独出心裁的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非常举动,给后人留下了永远都解不开的“谜”。究竟有什么难言之隐,让赵匡胤违背天道常理,行此“大义之举”,历来是困扰后世史学家们

  • 探寻赵匡胤死亡之谜 弟弟赵光义举斧砍杀赵匡胤?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探寻赵匡胤死亡之谜时,我们都要面对一个神奇的场景:在若隐若现、模糊不清的烛光下,我们看见了赵匡胤举起了斧头,并且挥舞不止。因此,在探寻赵光义行凶工具时,这样一个带有杀戮色彩的斧头,自然成为了首选的作案工具。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把斧头,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第二,这把斧头,到底能不能置人于死地

  • 宋太祖赵匡胤偷菜被抓竟成就了大宋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夜色深沉,主持老和尚正在睡觉,猛然听到窗外菜地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莫非有野猪来捣乱?老和尚翻身做起,披起衣衫,点亮灯火,到窗外查看。当时兵荒马乱,这个郊野小庙已经好几年没有收到任何布施了。为了活命,老和尚不得不起早贪黑的侍弄几亩菜地。隔几天就挑一旦菜蔬入城换点米熬点稀粥。菜地可就是老和尚的命根子呢

  • 揭秘赵匡胤黄袍加身背后不可告人的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第二天的清晨,即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终于拉开了帷幕。根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就在这一天的清晨,还在睡梦中的赵匡胤,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见一大群人破门而入。这些人乱哄哄地冲到自己的床前,并不由分说,直接对着自己大吼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