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裴子野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裴子野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20 更新时间:2023/12/26 11:44:39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史学三裴”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勤奋好学,善于属文。初仕南齐,起家武陵左常侍、右军参军,以父丧去职。梁朝建立后,除右军参军、廷尉正,出任冠军录事参军,迁国子博士,转比部郎中、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县令,合境无讼。得到吏部尚书徐勉提拔,以为著作郎,负责监修国史及起居注,兼任通事舍人,迁通直散骑侍郎,知制诰,迁中书侍郎。大通元年,转鸿胪卿、步兵校尉。中大通二年,卒于任上,时年六十二。追赠散骑常侍,谥号为贞。著有《集注丧服》二卷、《续裴氏家传》二卷、《众僧传》二十卷,《百官九品》二卷,《附益谥法》一卷,《方国使图》一、《宋略》20卷、 辑有文集20卷等。

宦海沉浮

裴子野的曾祖父裴松之、祖父裴骃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裴子野从小就对史学极感兴趣,三十岁左右,就将沈约写的史书《宋书》删撰为《宋略》二十卷。此书一出来,立即博得朝野上下一致赞赏,连和裴子野打过笔墨官司的沈约本人,见后也自叹不如。除《宋略》外,裴子野还有《众僧传》、《续裴氏家传》、《方国使图》等著作行世。可惜这些著作都已亡佚,未能流传下来。裴子野虽然是以史学和文学成就闻名于世,但他一生所担任的公职,绝大多数却是秘书官职。他宦海生涯三十多年,其间只到诸暨任过很短一段时间的县令,其余所担任的参军、录事参军、记室参军、左常侍、尚书比部郎、中书通事舍人、中书侍郎等,都是秘书官职。当然,裴子野的仕途并不平坦,刚开始担任公职的十几年内,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只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由于受到梁武帝的赏识和器重,他才得以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作用。

才华初露

裴子野被任命为中书通事舍人,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是吏部尚书徐勉直接向皇帝推荐的。在此之前,尚书仆射范云、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也都推荐过他,范缜甚至提出将自己的职务让给他。由于裴子野官位低,资历浅,用人部门都没有同意。梁武帝对裴子野的名声虽然早有所闻,这次经徐勉推荐,也说得上是破格任用了他,但在使用上,起初却不怎么放手。后来由于裴子野在工作中显露了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才干,博得梁武帝高度赏识和器重,梁武帝才对裴子野刮目相看并予以重用。

有两件事给梁武帝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第一件事是裴子野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掌中书诏诰后,西北边界外有两个叫白题和滑国的小国派使者到梁朝来进贡,由于和这两个国家好几代都没有交往了,朝廷里无人知道这两个国家的来历,甚至连是否有这两个国家都不清楚。裴子野却引经据典道:“汉颍阴侯斩胡白题将一人。服虔注云:‘白题,胡名也’。又汉定远侯击虏,八滑从之,此其后乎?”其博识如此,众人无不叹服。梁武帝于是命令裴子野撰写《方国使图》,对邻小国家广述怀来之盛,“自要服至于海表,凡二十国”。

第二件事是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梁武帝发动北伐战争,进攻北朝的魏国,要裴子野起草一份伐魏的檄文。他援笔而就,很快完成了任务。为慎重起见,梁武帝又把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等人叫到寿光殿来,要他们认真斟酌修改这篇文稿。这些人既是朝廷大臣,又是公认的文书大手笔,他们看后,竟没有一个不说写得好的。这样,梁武帝自然放了心。他久久地注视着裴子野,深情地说:“看你的样子是这样赢弱,文章却写得如此雄壮。”接着,他又吩咐裴子野,赶快再去写一封信给北魏的宰相元叉,以晓喻大义。这时已是深夜,裴子野说天亮就可交稿。但还未动手,五更鼓声就已敲响了。而梁武帝这时又派人来催说:“赶快把稿子送去!”裴子野于是操起笔,黎明时就写好了。梁武帝读后,深为叹服。

从此,朝廷所有的符檄文件,都由裴子野起草。

文史足用

说到裴子野学识的渊博,不能不再带上一笔。裴子野是一个著名的文人学者,因此同他交游的人,也多半是些学界名流。文人相轻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然而当时那些博览群书,仕途比裴子野得意得多的学界名流如刘之遴、刘显、殷芸、阮孝绪、顾协、韦棱、张缵、肖劢等人,对裴子野却极其推崇和叹服。他们在一起讨论古籍时,每遇意见不合,“咸折中于子野”,也就是以子野的意见为判定是非的标准。裴子野博识的程度,由此可想而知了。

裴子野受到时人的推崇,当然还有别的原因。比如他文思敏捷,起草文书,倚马可待,一挥而就。还有他那简练朴实的文风,也是人们推崇的一个原因。南北朝时盛行骈文体,这种文体偏于形式,堆砌词藻,空尚浮泛,不切实际,过分讲究对仗和声律,表面上看十分华丽,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但很不实用。时人随波逐流,文风败浊。裴子野却不然,他作《雕虫论》,对文章的注重藻饰,表示极大的不满,主张作品应做到“劝美惩恶”、“止乎礼义”;对繁文要“删撮事要”。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宋书》删繁就简,压缩成二十卷的《宋略》,是他实践中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后来他成为皇帝的秘书,起草公文也是直陈政事,不尚丽靡之词,摒弃形式主义。他写的公文虽然首尾贯通,颇具气势,深得梁武帝的赏识,但由于与当时的文风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还是招来不少人的非议,有的甚至为此而指斥诋毁他。裴子野全然不顾,坚持走自己的路,到最后,就是指斥诋毁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公文应当这样写,于是更加敬重裴子野。

更难得的是,裴子野的个人品德和修养,也堪称古代秘书人员的楷模。

南北朝时期,中书通事舍人这一官职,是十分重要的。朝廷的事权可以说大都落在这些人身上。他们在皇帝左右,可以直接代皇帝发布诏令,有的甚至分别担任各部门的政务,尚书反须受其指导,因而“势倾天下”。裴子野在中书省工作十几年,一直担任中书通事舍人这一官职,后来梁武帝又很赏识器重他,说他是个大权在握的人,应不为过。但他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从不用它来谋一己之私利。据史书上记载,他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从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什么要求,或请求解决什么困难。他的外祖母家里和表兄弟家里生活十分穷困,他就拿自己的俸禄接济他们。由于俸禄大都给了亲戚,自己家里的生活也就过得相当艰难。他生活俭朴,淡泊自守,终身“饭麦食蔬”,以致妻子“恒苦饥寒”。对于妻子的叫苦,他总是温言劝喻。说来更让人难以相信,他在朝廷里当这么大的官,家里却连住房都没有,后来借了两亩官地,建了几间茅屋,才得以栖身。他的孩子和侄子,对他“奉若严君”,十分敬畏。他去世前,还反复告诫子女,要“俭约,务在节制”。其高风亮节,连梁武帝都十分感动,闻其死讯而流泪,下诏即日举哀,赞誉他“文史足用,廉白自居”。

清高自爱

像裴子野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不要说在南北朝这样一个生活奢侈腐化,官吏贪污成风的社会里不多见,就是在整个封建社会,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他信佛;二是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三是他注重自我修养。

南朝佛教流行,很多人相信“因果报应”,迷信“来生”。认为今生多受些苦难,死后就不会被打入地狱。裴子野笃信佛教,于是“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裴子野的父亲裴昭明,是一个当官清勤、不置产业的人。据《南史》记载:裴昭明历郡皆清勤,甚贫罄。齐武帝曰:“裴昭明当罢郡(太守),还遂无宅,我不读书,不知古人中谁可比之。”裴昭明自己也常对人讲:“人生何事须聚畜,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故终身不置产业。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裴子野为官清正廉洁,受其父的影响无疑也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他注重自我修养。《南史·宋本纪》载: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一次宴会前,宋文帝“敕诸子且勿食”,说是到时将赐给他们丰盛的肴馔。天色已晚,而“食不至”,皇子们皆面露饥色。宋文帝这才告诉他们:“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尔识有饥苦,知以节俭期物。”裴子野在《宋略》中也记了此事。但他不是记罢了事,而是借此大发议论:“善乎太祖(宋文帝庙号‘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言为心声,从中不难看出裴子野之为官清廉,乃是有其思想基础的。

裴子野的品德和修养好,还表现在他对待朋友和同事心胸宽大、气度恢弘方面。梁天监初,裴子野步入仕途不久,在他担任右军安成王参军时,曾兼任过廷尉正这样一个司法官职。当时的诉讼案件,必须三官署名才有效。有一次裴子野不在,同事就把他的名字签在狱牒上,报上去没有得到批准,怪罪下来,把裴子野的所有官职给免了。有人劝子野去说清楚,就会复职的,他一笑置之,不去解释,情愿为同事朋友分担责任。这次免官,使他赋闲了很长时间,但他对同事始终不抱怨恨。

裴子野还是一个清高自爱的人。梁代齐后,和沈约齐名、时人号为“任笔沈诗”的南朝著名文学家任昉,时任义兴太守等职,颇负盛名。有意仕途的年轻人经常出入其门下,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任昉也是个奖掖后进、爱才如命的人,对来访者,只要有才学,堪任用,他一概向上推荐。而经他推荐的人,又都受到任用。任昉的母亲是裴子野的堂姑母,两个人是堂表兄弟,裴子野当时没有工作,却从不去拜访任昉,求其推荐,使任昉感到非常遗憾。裴子野的所作所为,在现今的某些人看来,也许会觉得他太清高、太要面子了,殊不知正是他的清高自爱,才使得别人更加尊重和佩服他。

标签: 裴子野南北朝

更多文章

  • 裴子野: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裴子野,南北朝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史学三裴”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好学,善于属文。初仕南齐,起家武陵左常侍、右军参军,以父丧去职。梁朝建立后,除右军参军、廷尉正,出任冠军录事参军,迁国子博

  • 于忠是怎么死的?北魏官员于忠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于忠,北魏

    于忠在弱冠之年时,便担任侍御中散之职。冯太后临朝执政,刑政颇为严峻,其左右侍臣,不少人由于对她稍有指责而被治罪。于忠为人朴直少言,所以始终没有犯什么过失。太和年间,授任武骑侍郎之职,因此赐名为于登。后转任太子翊军校尉。改名为忠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宣武帝元恪即位,升任于忠为长水校尉。不久改任左中

  • 北魏初年重臣于忠,保护胡太后有功遭庇护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于忠

    于忠(公元462年至公元518年),字思贤,又字千年,北魏洛阳人;曾官至侍中、领军将军,权倾一时。于忠出身名门,是北魏名将于栗的曾孙;初仕孝文帝,任武骑侍郎、太子翊军校尉,被赐名登,以朴直见称;宣武帝时渐被重用,以平元禧之功,封魏郡开国公,宣武帝改其名曰忠;正始二年(公元505年),为太府卿、使持节

  • 三国名将因过于忠心导致悲剧 但死的轰轰烈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姜维

    在三国后期,他是青年才俊,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可惜,因为过于忠心,导致人生悲剧,不仅被杀,还遭灭门之祸,令人惋惜!他是谁呢?他就是三国后期蜀汉名将姜维,姜维本来是魏将,后来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蜀汉本来人才就匮乏,太缺人才了,家底薄啊,诸葛亮可捡到一块宝了,当然要重用了。《三国志》记载:亮辟维为仓

  • 段韶传原文翻译,段韶,字孝先,小名铁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段韶传

    段韶,字孝先,小名铁伐。少工骑射,有将领才略。高祖以武明皇后姊子,尽器爱之,常置左右,以为心腹。中兴元年,从高祖拒尔朱兆,战于广阿。高祖谓韶日:“彼众我寡,其若之何?”答曰:“韶闻小能敌大,小道大淫,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尔朱外贼天下,内失善人,知者不为谋,勇者不为斗;不肖失职,贤者取之,复何疑也?”

  • 北齐开国功臣段韶,戎马一生因病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段韶

    段韶南北朝时期有名的大将,还是位有名的贤臣,更是北齐的开国功臣,为了北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年轻的时候喜欢骑马射箭,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能统领军队的人才,说出来的话很能服众。他的母亲是当时高欢妻子的姐姐,所以高欢对段韶很是欣赏,也很器重。前面小编介绍过高欢,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能在战乱之中建立自己

  • 徐湛之是什么人?南朝宋大臣徐湛之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徐湛之

    徐湛之(410-453年),字孝源,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时期大臣。宋武帝刘裕的外孙、会稽长公主刘兴第之子。幼年时因宋武帝刘裕非常喜爱他,封为枝江县侯。宋文帝刘义隆时刘湛犯罪株连到徐湛之,因母亲会稽长公主刘兴第求情保住性命。后屡次升迁,得以与尚书令何尚之共同处理机要。元嘉末年,因太子刘劭弑

  • 徐湛之母亲是谁?徐湛之能当上宰相多亏了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徐湛之

    《宋书·徐湛之传》:“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之子”。徐湛之为何能将徐氏家族经营至如此辉煌?原因之一源于母亲的庇护。徐湛之母亲是谁?徐湛之的母亲刘兴男是宋武帝刘裕的掌上明珠,刘兴男的丈夫徐逵之为给刘裕打江山而死,刘裕觉得很对不住兴男,对兴男更加疼爱。刘裕年轻时,家里很穷,刘裕到新洲伐荻,兴男的母亲即刘

  • 徐湛之救弟弟,徐湛之为什么要让人先救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徐湛之

    徐湛之是宋朝人。他小时候聪明勇敢,遇事很沉着。徐湛之他有个弟弟,叫徐淳之。在弟弟面前,徐湛之确实象个哥哥的样子,不但关心、爱护弟弟,并且处处谦让。徐淳之也很懂事,非常尊敬哥哥。徐湛之经常带着弟弟一起学习,一块儿做游戏,兄弟俩互敬互让,感情非常融洽。一次,做完了功课。徐湛之带着弟弟,同乘一辆牛车出去玩

  • 北朝名将高敖曹:时人比作项籍 却被己方害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高敖曹

    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最终自刎乌江,但却成为后世勇将的代名词,人人往往把那些豪气云天、勇猛无比的战将比作项羽复生。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南北对峙,特别是到了南北朝的后期,北方分裂,一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动乱的北朝,出现了一位战将,他胆力过人、武艺高强,被人们称为当世项羽,此人就是北朝名将高敖曹。高敖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