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为何杀崔琰?曹操诛杀崔琰背后的夺嫡之争

曹操为何杀崔琰?曹操诛杀崔琰背后的夺嫡之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93 更新时间:2023/12/20 9:18:02

曹操为什么诛杀崔琰曹操攻下汉中之后,率军回到邺城,自封为魏王。此时的曹操,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多年的征战杀戮,让曹操多少有些疲惫。本年没有大的战事。

可是,朝中却出现一桩影响很大的冤案,为曹操服务多年,选拔了无数官吏的名臣崔琰,因为些许小事,竟然被杀。之后求情的曹魏另一名臣毛玠也获罪被贬。曹魏士林阶层人心惶惶。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贯有爱才重贤名声的曹操,做出如此损害名声的事情呢?

崔琰之死,是曹操称魏王之后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曹操屠戮名士的一大罪状。。在陈寿等史家笔下,曹操是一个爱猜忌、疑心重的人。在杀崔琰之前,曹操就曾经干掉汉末大儒孔融,帮助灭袁绍的许攸,辅佐平定马超娄圭。陈寿的评价为此三人“皆以恃旧不虔见诛”,都因为和曹操有旧交情,于是就蹬鼻子上脸对曹操不够恭敬,结果被杀。可是崔琰之死与三人不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崔琰被杀最让时人感到冤枉,感到痛心。

那崔琰为何被杀,有没有像前三人一样对曹操不够恭敬呢?

确实有。

有一位叫做杨训的官员,为了表忠心上了一道表章称赞曹操的功劳,言语之间免不了有几分肉麻。曹操看了身心舒畅,别人听了未免起一身鸡皮疙瘩。当时不少人议论纷纷,嘲笑杨训做人太丢分,顺带连曾经举荐过杨训的崔琰也批评起来。不过这些人也就是私下里说一说,没谁敢端到台面上说。可崔琰公然写了一封书信给杨训,书信的内容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你的表章我崔琰已经看到了,事情办得不错罢了。时代啊时代啊,总是会改变的啊。陈寿解释说,“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陈寿认为崔琰的本意是讥讽那些议论杨训的人过于苛刻,不通情理。

不知道陈寿是如何得出这个论断的,因为曹操听说崔琰的原话可并不是这么想。曹操很生气,曹操说,世人如果生个孩子是女儿,当朋友询问生了什么,都会说“生女耳”,生了个女儿罢了。可见这个“耳”字绝不是表示什么赞成的意思。站在曹操的角度品味“耳”字,确实有些别扭。“会当有变时”,更是出言不逊。曹操觉得崔琰是在嘲讽自己竟然称了魏王。

于是,崔琰被判处髡刑——把头发剃光以示惩罚。如果说这一次事件多少还有些影子。后来赐死崔琰,就完全是曹操臆测了。

《三国志》中记载,崔琰被剃光头发之后并没有进监狱,而是在家中反省。当崔琰见到一些宾客的时候,“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崔琰竟然对着宾客捻着胡须瞪着眼睛直视。有人就打小报告说,这就是崔琰心有怨恨啊。曹操大怒,就赐死崔琰。

曹操为何对崔琰如此苛刻呢?

如果说当初曹操杀孔融,那是因为孔融鲜明的拥护汉朝,讥讽曹操;如果说曹操杀许攸,是无法容忍许攸得意忘形四处抹黑曹操;如果说曹操杀娄圭,是因为娄圭竟然说“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别人看到曹操父子一起骑马意气风发,羡慕的不得了,娄圭却说何必羡慕别人,自己也可以如此啊,隐隐然也想学曹操,甚至想推翻曹操。对于曹操来说,这三位才子该杀。

那么崔琰到底是什么原因得罪了曹操呢?

早在多年前,崔琰第一次向曹操提意见,就惹得曹操很恼火了。

曹操平定袁绍之后,曾经了解冀州的户口资料,看了之后很高兴,对臣子们说,在冀州可以召集到三十万军队。别人都替曹操高兴,唯独崔琰兜头给曹操一瓢冷水。崔琰说得义正词严:“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现在天下分裂,百姓涂炭,你曹操取得冀州之后不但没有推行仁政,关爱百姓,第一件事就关心能召集多少军队,实在是太让冀州百姓失望啊!

崔琰说完,群臣大惊失色,敢于如此触曹操的霉头,下场不知道多惨。可没想到曹操竟然改换脸色,向崔琰道歉。

曹操是有大胸襟的政治家。政治家讲究实利,要生存首先要掌握枪杆子,可是曹操也顾及脸面,顾及所谓的仁义道德。崔琰的话很冲,可是符合自古以来的大义,曹操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屈服。

但是,也就在这一刻,曹操厌恶崔琰的种子也就埋下。

崔琰脾气耿直,说话不顾及情面。后来,崔琰出任曹丕的老师,看到曹丕打猎,崔琰很不高兴,找到曹丕狠狠教训了一番。曹丕有父亲的风范,面对崔琰的斥责,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谦卑的写了一封信,告诉崔琰,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啦。可是,曹丕心里非常讨厌崔琰。当曹操下令赐死崔琰的时候,曹丕一句求情的话也没说,任由曹操杀掉了崔琰。

真正让曹操起了杀心,是因为“露板”事件。当时,曹操还在犹豫到底选谁为魏国的世子,于是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曹操不想公开询问,免得激化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的矛盾。大家也都领悟了领导的精神,各自用密折回报曹操。唯独崔琰用奏章的方式公开向曹操回复,表示依照《春秋》大义,应当立子以长,并且大赞曹丕仁德孝顺很有谋略,完全能够继承大统,还慷慨激昂的表示,“琰以死守之”,自己会用生命去保护曹丕。

可是,崔琰这一番表态,在曹操看来却过于矫情。要知道曹丕最大的竞争对手曹植正是崔琰的侄女婿。在古代那个看重宗法的年代,家族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崔琰竟然如此高调反对曹植做太子,到底耍什么心眼呢?最让曹操恼火的就是崔琰公然回答,置曹操于尴尬境地。

于是,曹操厌恶崔琰,崔琰的侄女、曹植的妻子连带遭殃。曹操多次表示要推行节俭,不可过于奢华。有一次看到曹植的妻子崔氏竟然穿着华丽的服饰招摇过市。曹操在高台上远远看到了,立刻下令赐死崔氏。从此就可见,曹操对于不遵守自己命令的人是多么无法容忍,多么厌恶崔琰了!

那么,崔琰是否是幼稚,不懂得官场的生存之道呢?

崔琰是汉末大儒郑玄的门人,早在青年时期就受到袁绍的推崇,在冀州更是士林领袖。在袁绍时代,袁绍几个儿子纷纷争抢崔琰,把崔琰看成一个宝。因为,谁得到了崔琰,谁就会取得冀州士林的支持。

曹操攻破袁绍之后,对崔琰也礼遇有加。曹操让崔琰担任曹丕的老师,对崔琰的德行才能非常看重。在称魏公建立官署之后,曹操更是委任崔琰为东曹掾,把负责选拔考核魏国官吏的重任交给崔琰。崔琰也不负所托,十多年来选拔出许多优秀人才。

陈登的《先贤行状》中记载崔琰“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在天下人心中,崔琰就是正气的化身,是道德的标杆。就算是在崔琰受到髡刑,在家受罚的时候,那些士人们并没有趋利避害,依然纷纷拜访崔琰,崔琰家像集市一样热闹。

崔琰人气很旺,可是这冲天的人气反而加速了崔琰的死亡。

崔琰是正统的儒家士大夫,心中满是仁义道德,满是君王礼法。在袁绍手下,崔琰会不顾厉害的斥责袁绍,在曹操手下,崔琰依然不懂得看人脸色下菜碟。只要是不合礼法仁义,一律要仗义执言。但是只要是符合礼法的,也定然要公开表示支持!

于是,“露板”事件就可以理解了。

崔琰不是一个政客,虽然在沉浮宦海几十年,本质依然是个书生。正是由于这份耿直,这份对礼法仁义的坚持,让他步履维艰,乃至身首异处。

崔琰的堂弟崔林曾经和陈群等人一起讨论谁才是冀州第一名士。崔林认为崔琰是第一人,可是陈群却认为,崔琰“智不足以存身”,在保全性命方面崔琰还有不足。可崔林不无鄙夷的说:“大丈夫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君子所看重的只是有没有遇到明君,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至于如何保全性命,何必在乎呢?后来,陈群依附曹操,身居高位,之后又追随曹丕,主持废掉献帝,官拜三公,成为官场红人。可是,在崔林等传统士人心中,陈群却不过是一个出卖礼法,没有原则的小人,根本不能和耿介忠贞的崔琰相比。

标签: 曹操崔琰

更多文章

  • 曹操手下大将崔琰简介 曹操为什么杀崔琰?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操,曹操手下大将

    导读: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个人资料容貌: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

  • 三国时蜀汉大将王平:征战三十年经历上百场战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三国,蜀汉,大将,王平

    导读:在四川盆地东部的华蓥山脉西麓,有一个古称宕渠今名渠县的地方,渠江汇集巴河、州河等无数支流穿越县境而过,因名渠县。在县城西北方向上有一个古乡镇,名叫和乐,其名包含有既和且乐的寓意,意味深长。乡境内山峦起伏、江水环绕、景致独特。在其西南面,有一个地势雄奇的小山沟名叫将军沟。沟四周山脉绵亘、林木葱郁

  • 九殿阎王平等王:揭秘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十殿阎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平等王,十殿阎罗,地府

    导读:平等王,司掌大海之底,西南方沃燋石下的阿鼻大地狱。阿鼻大地狱又称无间地狱、阿毗脂大地狱、阿鼻焦热地狱、阿鼻大城。阿鼻大地狱广、深两万由旬,也就是九百亿平方公里(即九千个中国领土范围)。密设铁网之内,另设十六小地狱:一、敲骨灼身小地狱;二、抽筋擂骨小地狱;三、鸦食心肝小地狱;四、狗食肠肺小地狱;

  • 建安七子——应玚的生平简介,应玚的一些人物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建安七子

    应玚出身于书香门第,应玚的祖父应奉才思敏捷,能“五行俱下”,著有《后序》十余篇。其伯父应劭博学多识,撰述甚丰。有《风俗通》百余篇。二人均是当时的儒者,而应玚的父亲应珣也因其才学著名,任司空掾官职。 应玚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诗学文章自然大为长进。但因他生逢乱世,到处飘零,虽踌躇满志而壮志难酬。应玚

  • 如何从应玚的作品中了解到东汉末年的社会百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应玚的作品

    应玚是建安七子之一,在歌赋领域有很高的成就,《灵河赋》、《愍骥赋》、《征赋》等都是应玚的代表作品。为了全面地了解应玚生平经历,那么还得从应玚简介开始说起。应玚通过应玚简介得知,应玚生于公元177年,卒于公元217年,为当今河南人士。应玚在一个书香门第出生,祖父应奉才思敏捷,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伯父应

  • 建安七子之一应玚的简介 后人如何评价应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应玚

    应玚是建安七子之一,在歌赋领域有很高的成就,《灵河赋》、《愍骥赋》、《征赋》等都是应玚的代表作品。为了全面地了解应玚生平经历,那么还得从应玚简介开始说起。应玚通过应玚简介得知,应玚生于公元177年,卒于公元217年,为当今河南人士。应玚在一个书香门第出生,祖父应奉才思敏捷,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伯父应

  • 刘桢与曹氏父子关系如何?刘桢的历史事迹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桢,曹丕,东汉末年,文学家,诗人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

  • 建安七子——刘桢的生平简介,刘桢的一些人物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建安七子

    成长经历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公元197年,因避兵乱,十一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

  • 三国演义中孟达不仅背叛刘备还敢写信戏弄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孟达,刘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夫子的意思是,如果你这个人不对长远进行思考,必然就会有眼下的问题爆发。三国里面,就有一个人几次三番去印证这个道理,不断地因为目光短浅而深受其害。这个人就是孟达。孟达本身是刘璋手下的谋士,刘备入蜀的时候,他和法正、张松都是属于“通敌”一派的,变着花样引诱刘璋一步一步走进

  • 三国猛将孟达:诸葛亮 司马懿都非常欣赏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孟达,诸葛亮,司马懿

    在刘备死后,可以说诸葛亮就接管了蜀国的大小事宜,不但为蜀国份内的事操碎了心,就连魏国的事诸葛亮也是操着一万个心呢。魏国的孟达,当曹丕在位的时候,孟达就受到他的宠信,并且孟达还和桓阶,以及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的关系也非常的基情。但是,当这三个人都去世了以后,这个孟达心里那个愁啊,没了靠山,他该怎么继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