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桓阶的亲身经历:证明站队比才能更重要的曹魏大臣

三国桓阶的亲身经历:证明站队比才能更重要的曹魏大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625 更新时间:2023/12/18 12:09:33

有句话叫做臣子择明君而事之,是说不仅是君主选择臣子,当臣子也同样在选择君主。这要是放在一统天下的和平年代,这句话未必有用,为什么?因为不管皇帝是昏君还是明君,你根本就没得选择,你能选择的只能是不出来当官。能反映这句话意义的是在战乱年代,三国就是最典型时期之一。

网络配图

三国鼎立之前,统一的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有地盘有实力有野心的诸侯不下十人,他们为了能够代汉而立,都在拼命地搜罗人才,而真正有才学有能力有眼光的人却不会轻易以身相许。比如说曹操手下的荀彧,袁绍以很高的礼节对待他,他的弟弟和同郡人郭图等人都委身于袁绍,他却离开了这个当时天下实力最为强盛的人投奔了曹操。更典型的例子是诸葛亮。出仕的时候天下形势已经基本明朗,北有最为强大曹操,南有“已历三世”的孙权,身边还有一个“带甲十万”的刘表,但诸葛亮一个也不选择,偏偏选择了当时还是手无寸土的刘备。不管后来是不是由刘备所创政权统一了天下,但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能被君主所接受并坚定不移地实行,官位能够达到“位极人臣”的丞相,还能成为下一代的顾命大臣,作为臣子,整个中国历史能有几人?

想想看,还有比这个选择更为明智的吗?稍逊一点,三国这样的明智之人不少,像张绣手下的贾诩,他不但自己看好曹操,还要说服主子一块儿投奔。不过,贾诩所选主公甚多,多有不成事之人,所以,贾诩谋略虽高,见识则说不上有多明,至少,他比诸葛亮等人还是有差距的。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人,他一生面临着三次抉择,而每一次的抉择都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尤其是最后一次,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两个儿子之间的摇摆不定,也导致了大臣们选边站队。在这个人身上可以证明,站队正确跟对人,有时候比才能更为重要。

网络配图

这个人就是桓阶

桓阶(?—221年),字伯绪(《孙夫人碑》作伯序),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桓阶字伯绪初任郡功曹,太守孙坚察举桓阶为孝廉,任命为尚书郎。桓阶的父亲桓胜死后,桓阶回到家乡奔丧。恰在这时,孙坚因为攻击刘表战死,桓阶冒着生命危险去见刘表,乞求孙坚的尸体要为他发丧。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就将孙坚的尸体给了他。曹操平定荆州,感念桓阶曾游说长沙太守张羡投曹,任命他当丞相主薄、赵郡太守。曹操封公建国,桓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曹丕继位,桓阶任尚书令、侍中,封高乡亭侯,被曹丕视为寄命之臣。

察举孝廉是汉代官吏的基本选拔制度。在制度制定初期,它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但随着一个朝代的没落和官场的腐败,这项制度也逐渐变味走调,成了豪强和官吏安插私人亲信的工具。具体到桓阶来说,他得到了孙坚的举荐,也就是把自己纳入了孙家的人事体系。

曹操和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前来联合刘表,刘表虽然并没有进攻曹操,但却答应了袁绍的联合要求。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说“举行大事而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背道而行,而刘表响应他,这是自取祸患。”当时,曹操已经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袁绍不接受汉献帝的任命,而又将进攻的目标定为许都,这在道义上是有亏的,所以桓阶才会说这是“背道而行”。桓阶又说“您如果想立下功劳,申明正义,保全幸福,远离祸害,就不要和他们联合。”张羡说“那么我倾向谁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实力较弱,但仗义起兵,解救朝廷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您率领四郡保住三江等待他的到来,并做他的内应,不是可以吗?”张羡同意他的意见,率领长沙和周边三郡抗拒刘表。同时派使者去见曹操。曹操虽然很高兴看到这件事,但由于和袁绍相持于官渡分不开身,只能是眼看着刘表攻打张羡。张羡病死后,长沙城也被攻陷,桓阶自己便躲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刘表找到桓阶,任命他为从事祭酒。刘表想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桓阶,他以自己已经结婚为理由予以拒绝,并乘机托病辞去官职。

网络配图

汉代强调孝道,所谓孝廉的孝,就是被举荐的最基本的条件。桓阶能够安葬孙坚,这对孙坚的后代家人们来说,既是一种报答,也是一种恩德,如果他去孙策孙权那儿,孙家是应该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的,因为桓阶本身就是一个有官职的人。但是桓阶既没有选择孙权,也没有选择刘表,而是选择了“归隐林下”,我们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他在等待时机?

果然,曹操平定荆州后,听说当年张羡背叛刘表是桓阶出的主意。曹操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个主意对他的重要性。当时虽然刘表犹豫不决,并没有打算真的出兵支援袁绍,但如果没有张羡的背叛,谁又能保证刘表就不会一时脑袋发热真的出兵攻打曹操?有了张羡这个背叛,刘表就是想北上出兵也不可能了。于是,曹操招来桓阶,任命他为丞相掾主簿,后升任赵郡太守。

桓阶才能的唯一闪光点表现在关羽进攻樊城,于禁被俘虏,曹仁被困,曹操要不要亲征解救曹仁这件事情上。

关羽围困曹仁,曹操派徐晃前去解救,但没有成功。曹操于是想亲自率兵前往,向臣下征求意见,大部分臣属都说“大王如不赶快出发,我军就一定会失败了。”只有桓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大王认为曹仁等领兵能不能随机应变独当一面?”在曹操肯定后,又说“大王担心二人不肯出力吗?”曹操否定后,桓阶又说“那您为什么还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说“我只不过担心敌人太多,徐晃等形势不利罢了。”桓阶说“现在曹仁等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而誓死不背叛大王,实在是远方有大王带领重兵作他们的靠山。人处在万分危险的境地,一定会有拼死相争的决心。内心怀有这样的决心,外面有强大的救兵,大王率领六军表明自己仍有雄厚的实力,何必担心失败而要亲自前往呢?”曹操很赞赏他的话,率领军队驻扎在摩陂(今河南郏县),关羽不久果然撤军。

网络配图

桓阶又一次选择是在曹操选太子问题上。因为这次是在曹魏集团内部进行,又因为曹操的犹豫不决,客观上造成了大臣们的一次选边站队。

曹操刚当魏王那会儿,桓阶担任魏王国的虎贲中郎将,侍卫宫中。当时曹操还没有确定太子,而他更喜欢的是临淄侯曹植。桓阶则总是规劝曹操,应该立年长的曹丕。不管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桓阶陈述曹丕的才德,总是言辞诚恳论述周到。当时在曹操选太子问题上大臣们分为两派,桓阶虽然属于拥护曹丕的大臣,但曹操知道桓阶一向公正,因而非常尊重他。毛玠、徐奕等人,因为秉性耿直不善交友,又得罪了西曹掾丁仪,丁仪就屡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俩的坏话。丁仪是属于拥立曹植一派,毛玠、徐奕属于拥立曹丕者,丁仪说他俩坏话必定是致命的,亏得桓阶出面帮他们圆场才得以幸免。

桓阶这个人在整个三国时期名气不大,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事件发生在他身上,但到了魏文帝当了皇帝,他却担任了尚书令、加侍中这样的高官。桓阶得病,魏文帝亲自去探视,对他说“我正要托孤给你,把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你,你要努力养好身体。”在他病危时,魏文帝还派使者给了桓阶太常的任命,让他享受到了九卿的崇高待遇。桓阶初封为高乡亭侯,后来改奉为安乐乡侯,死后被追谥为贞侯。桓阶的儿子还娶了皇家公主,死后几个儿子都被封侯。历史上并没有多少“优秀事迹”的桓阶能够有这番荣耀,恐怕原因还真的就是选对了主子。

标签: 桓阶曹魏大臣

更多文章

  • 三国桓阶:证明站队比才能更重要的曹魏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桓阶

    有句话叫做臣子择明君而事之,是说不仅是君主选择臣子,当臣子也同样在选择君主。这要是放在一统天下的和平年代,这句话未必有用,为什么?因为不管皇帝是昏君还是明君,你根本就没得选择,你能选择的只能是不出来当官。能反映这句话意义的是在战乱年代,三国就是最典型时期之一。三国鼎立之前,统一的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

  • 卫觊为什么打刘备?曹操这样说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卫觊,三国

    秦峰派出曹操和袁绍两员大将,把刘备给忽悠了。,他又亲自出手,将卫家家主卫觊忽悠的正南正北。京城三少都是老戏骨了,只把刘备忽悠的要请客吃饭,又把卫觊忽悠的止不住感激。秦峰如此做,是有套路的,便是先下手为强,又是声东击西,也是转移试听。其中转移试听是重中之重,能不能成功,就看刘备被揍的狠不狠了。揍的狠,

  • 曹宇:曹操最长寿的儿子,三国时期的“活化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宇,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宇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曹操膝下子女众多,但知名的儿子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继承了世子之位的曹丕、与他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曹植、被誉为神童的曹冲、好为将的曹彰......其中,位列“建安七子”的曹丕与曹植两兄弟都是年仅40岁便英年早逝,而曹冲比他们更短命,

  • 曹宇是什么人?三国时期曹魏燕王曹宇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

    曹宇是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张鲁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二十二年(公元218年),改封鲁阳侯。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进爵为公。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为下邳王。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单父县。明帝宠信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封燕王

  • 曹操最长寿的儿子曹宇,曹叡对他非常优宠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宇

    曹操一生虽然子女众多,但大都是“短命鬼”,25个儿子中能活过四十岁的寥寥无几,而能够过古稀之年的,唯有燕王曹宇一人而已。曹宇的人生经历很奇特,不仅寿数冠绝兄弟辈,差点活到三国一统,而且备受明帝曹叡信任,差点当上辅政的大将军,儿子更是登上皇位。曹宇虽然没有天子之命,但集天子之弟、天子之叔、天子之父三大

  • 曹魏楚王曹彪人物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彪

    曹彪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寿春侯。黄初二年(221年)晋升爵位,迁移封地,为汝阳公。黄初三年(222年),封为弋阳王。当年迁移封地,为吴王。黄初五年(224年),改封为寿春县。黄初七年(226年),迁移封地为白马。太和五年(231年)冬天,到洛阳朝见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232年),改封为楚

  • 三国时期唯一反抗司马懿的亲王曹彪,最后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

    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大权后,仅用了16年的时间便完成改朝换代的任务,在此期间,除几位忠于魏室的将军们起兵反抗外,作为国家藩篱的亲王们却几乎毫无作为,可以说是眼睁睁地看着江山易主。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源自魏朝对诸王的禁防甚严,诸王非但不能掌兵干政,连日常起居情况都受到严密监视,对国家大事心有余力而气不足

  • 吕虔: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吕虔,曹魏

    吕虔,字子恪。任城国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将领。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虔有勇有谋,曹操在兖州时,任命他为从事,率领家丁驻守湖陆。后升任泰山太守,与夏侯渊共同镇压济南等地的黄巾军。被推举为秀才,加任骑都尉,仍管辖泰山郡。曹丕继任魏王后,加吕虔为裨将军,封

  • 三国曹魏大臣郑浑一生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郑浑,三国

    三国时期作为人才涌现的最为疯狂的一个时期,谋臣武将可谓数不胜数。而作为三国当中最为强大的一方---曹魏,在曹操求贤如渴的情况下,阵营中也是聚集了很多顶级的谋士和武将。郑浑,字文公。开封人,汉末及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五世祖郑兴、高祖父郑众都是东汉的一代名儒。可以说家学渊源。早年间郑浑为了避难与郑袤逃去

  • “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厉害吗?和张飞不相上下只能互骂“黑脸”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河北四庭柱,张飞,三国

    高览(?—200),一名高奂,字元伯,河北名将,本属袁绍部将,后官渡之战淳于琼被曹操击破,与张郃一同投降曹操,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三国演义》里,曾与许褚、徐晃大战不分胜负,后刘备败走荆州时,高览奉命追杀,被冲阵而来的赵云刺死。高览与颜良、文丑、张郃被后世并称为“河北四庭柱”。个人传记臣裴松之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