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计策吗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计策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739 更新时间:2024/2/22 3:08:27

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在荆州时发生的一次战役。战役规模不大,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这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指挥的第一次阵仗,所以这次战役就显得意义非同寻常了。不过,在史籍当中,指挥这次战役的却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

建安七年(公元202),刘表想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时机,袭取许都,于是派遣刘备领兵出征。刘备率军北伐,一直打到叶县,逼近许昌,严重威胁着中原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在新野县的博望坡一带与曹军对峙。对峙过程中,刘备派出少数部队与夏侯惇交战,故意败退,然后又烧毁自己的军营寨。夏侯惇认为刘备无力再战,有意向南撤退,决定率军追击。

李典认为:敌人无缘无故撤退,怀疑必定有埋伏。向南去的道路狭窄,草深林密,是设伏的好地方。于是劝夏侯惇不要追击。主将夏侯惇没有听从李典的劝告,和于禁率军追击,留下李典守卫营寨。夏侯惇和于禁果然进了刘备的埋伏圈,遭到攻击,战事不利,幸亏李典率领后队兵马前来救援,方脱离危险。刘备见夏侯惇救兵来到,也不再恋战,双方撤兵。

此后一段时间,双方再无战事,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夺取荆州,刘表死,其子刘琮投降。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仕后的第一战,胜利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由轻视到信服,从此奠定了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那么,火烧博望坡与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情,须先说清楚诸葛亮的出仕时间,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加入刘备集团的?建兴五年(公元227),诸葛亮准备北伐魏国,出发前,他给后主刘禅上奏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道上疏被后世称之为《出师表》。按照这个时间前推,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应该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裴松之注《三国志》也说: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亮以建兴五年上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整二十年。然则刘备与诸葛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也就是说,博望坡之战,是诸葛亮和刘备相见五年前的事情,与诸葛亮没有丝毫的关系。

这次战役,是刘备依附于刘表,按照刘表的命令进攻许都后发生的。总起来说,这次战役的规模不大,就是一次简单的撤退追击之战。在撤退中打一次伏击,这种计策并非是高深莫测,这对于久经战阵的刘备来说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李典能够看出来,也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撤退中伏击战的成功,多数时候都是来自于追击者的轻敌,像长勺之战中曹刿那样,看清楚敌人是有序撤退还是败退,追击者一般都不会“中了埋伏”。一般人为什么会认为是诸葛亮指挥的这次战役呢?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作用。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在他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战略规划之后,还要在具体事件上有所表现,博望坡之战,正好可以给诸葛亮一个“惊艳亮相”的机会。

《三国演义》这样写合理吗?应该说从文学的角度是合理的。《三国志》在写博望坡之前,有一个背景介绍:“曹操攻破袁绍以后,从南面攻打刘备。刘备派糜竺孙乾和刘表互通消息,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以上宾的礼节对待他们,给刘备增加了兵力,让他住在新野。荆州的英雄豪杰归附刘备的日益增多,刘表怀疑刘备别有用心,暗中防备着他。”接下来就说到了博望坡之战。既然“荆州的英雄豪杰”有那么多人“归附刘备”,一个后来成为集团顶梁柱的诸葛亮为什么不可以在这时归附刘备?至于时间问题,为了整个人物塑造的需要,提前出仕几年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样不会“委屈”了刘备吗?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不会的。因为刘备是集团领袖,是未来的皇帝,他的作用是能用人、用对人,至于一次不大战役的平常计策,让给诸葛亮又有何妨?何况诸葛亮的主意,是需要刘备点头同意的。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诸葛亮在具体战役上鲜有建树!他的才能和功绩主要表现在战略、外交和行政方面。战略上,诸葛亮看出了天下三分的大势,让刘备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拥有益州,建立了蜀汉国;外交上,在曹操进攻荆州时,说服刘备联合孙权并促成了孙、刘联合,后来在后主时期掌握行政权力时,和好东吴,使蜀汉国避免了两面受敌;行政上,制订了政策和法令,使蜀国安定,人民拥护,死后得到人民深深的怀念,古今能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说到具体战役,在荆州时鲜有表现,这对于一个让刘备“如鱼得水”的诸葛亮如何说得过去?尤其是,这种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谋士出场没有战役谋略表现怎能成?既然刘备能够把“鞭打督邮”这种事“借”给张飞,诸葛亮把刘备的火烧博望坡之计“借”来一用又有何妨?!

不过,刘备这一“借”可不得了,诸葛亮这一把小火一烧,紧接着来了第二把火,烧了新野,后来更是不得了了,赤壁一把冲天大火,把曹操八十万大军烧了个干干净净,只带着二十几人逃回了许都。这也有了一句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从此很少人知道刘备也能有火烧博望坡这样的谋略,可见这文学作品真的是魅力无穷。

标签: 火烧博望坡

更多文章

  • 解密刘备为什么会不看好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

    刘备之所以不信任诸葛亮,主要是由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看好。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出奇招、险招。刘备求功心切,不欣赏这样的谋士。所以刘备把他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从此以后,刘备用兵打仗处处倚靠着这位神奇的军师而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诸葛亮也被认为是三

  • 解密:名臣诸葛亮手中的羽扇到底有什么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手中的羽扇

    有民间传说,诸葛亮博望烧屯,火烧赤壁,都是靠这把扇子扇风起火打败曹军的。后来街亭之役失利,据说也是因为忘了带那把羽毛扇。《三国演义》里,特别是写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人们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素衣纶巾,手摇羽扇,端坐四轮车上,飘然而出的形象。羽扇纶巾后来成了戏曲舞台上诸葛亮特有的穿戴。历史上,诸葛亮指挥打

  • 解密:名臣诸葛亮在出山之初为何会屡屡犯错?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名臣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之初,曾经让刘备大喜过望。两人亲密无间的劲头让关羽张飞都有点吃醋了。刘备则声称自己和诸葛亮的组合是“如鱼得水。”但如鱼得水的日子随着法正的到来就结束了。自从伐蜀之后,法正就成了刘备手下的头号红人。此消彼长,诸葛亮多少要感受到一些冷落了。也就是说,法正的日子过得越红火,诸葛亮的日子就越黑暗。

  • 揭秘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为何只能用三次?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

    演义中的诸葛亮,智慧如同神人,简直所向披靡。从初出茅庐到五丈原病死,他屡出奇谋,其中更是三次使用锦囊妙计。第一次是在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件事上。当时刘备、诸葛亮趁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大肆扩充地盘,先占领荆州大部分地方,引起东吴孙权不满。于是孙权派鲁肃向刘备讨还荆州,被拒绝。周瑜就向孙权献计:和刘备

  • 关羽不仅是刘备眼中的兄弟还诸葛亮心头的隐患!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关羽

    咸鱼翻身东汉末年,刘备与张飞关羽在涿州一带起兵,经过多年的转战,最后逐步发展壮大。刘备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后来投靠刘表,暂时驻扎在新野,在那里,请出了年轻的诸葛亮作为自己的首席谋士。从此刘备如咸鱼翻身,事业上更进一步。驻守荆州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刘备顺利占了荆州三座城池,开始对益州用兵。临行前,让诸葛亮

  • 大家士族还是草根崛起,诸葛亮背景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出师表,刘表

    第一次北伐前夕,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文,论述北伐的必要性,便是上学时都要背诵的《出师表》。文章中,他这样介绍自己身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就是麻布衣服,古代人对穿衣服有要求,衣服的颜色、材质与社会身份有关。按规定,老百姓不能穿丝绸制品,只能穿麻布做的衣服,所以老百姓也用布衣来指代。躬

  • 诸葛亮杀人不见血独门武功秘籍:“盖世气功”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裔。父亲诸葛圭,字君贡,汉末为泰

  • 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灵感究竟从何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所指挥战役中,最为成功的当数率军南征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他征服的不仅是一个部族首领,更征服了百姓的心。这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民族政策的胜利。这一战中,诸葛亮只用了兵书上的一计——欲擒故纵。可见,兵书的魅力令人折服。网络配图如今,兵书在国外亦受到热捧,我国古典兵书《孙子兵法》被奉为

  • 解密: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没识破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司马懿

    司马懿攻占街亭,引兵十五万,望西城峰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原有的五千士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两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惊慌失措。孔明登上城墙,果然看见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而来。于是传令把所有旌旗都收藏起来,诸将各守城铺,不许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违者立斩。并

  • 风水谜团:诸葛亮下葬怪事重重 “选穴”极具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

    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营帐,一不小心踹灭了灯盏,延寿之法被破坏,自此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网络配图诸葛亮生前给他人看风水,死后给自己“选穴”的故事更是极具传奇。据说诸葛亮在他死前,曾立下遗嘱说要葬在定军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