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为什么不成器的诸葛亮被吹得这么高?

揭秘:为什么不成器的诸葛亮被吹得这么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73 更新时间:2024/4/5 9:43:34

什么“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其实第一个提出这说法的是《三国演义》中被为描写成“忠厚傻瓜”的鲁肃,建安五年,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时就已经提出来了。过了六七年之后,才有了“三顾茅庐”,诸葛亮不过是学鲁肃的舌罢了。

所谓“舌战群儒”,好像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口气把江东才俊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全部驳得张口结舌,出尽了风头。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全是《三国演义》瞎编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编得精彩极了,诸葛亮三天前就预知天将大雾,在周瑜面前故意夸下海口,造十万支箭,到第三天头上才跟着急上火的鲁肃下船,喝着小酒,轻轻松松就从曹操那儿骗来十万支箭。其实历史上“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而且是在赤壁大战之后,跟诸葛亮八竿子打不着,被罗贯中移花接木,硬安在诸葛亮头上。

“借东风”又是吹,唐代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好像没诸葛亮的东风,周瑜连老婆都得搭进去似的。实际历史上火攻赤壁是计出黄盖,由周瑜批准,黄盖执行的。诸葛亮做为客座参谋,连与闻这个计划都不可能,更别说装神弄鬼借东风了。

网络配图

“华容道”又是诸葛亮的妙计,似乎早已预知曹操败走路线,安排关、张、赵诸英雄半路截杀,“智算华容”,神乎其神,要不是关羽这小子念私情放走曹操,三国历史早就该重写了,更玄的是诸葛亮事先就算定关羽要放曹,只是“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简直赛过活神仙。实际上历史上并无此事,曹操败走华容道根本没遇见关张赵诸人,纯粹瞎编。

“刘备招亲”,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最后害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不过是孙刘两家联姻对抗曹操,根本不存在“赔了夫人又折兵”,所谓“锦囊妙计”全是罗贯中的生花妙笔,编出来的罢了。

“三气周瑜”,害得周瑜临死前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实际上也是无中生有,二人从未如此斗心眼儿,周瑜也非量小之人,历史记载周瑜“雅量高致”,人家是自己病死的,跟诸葛亮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诸葛亮创八阵图,险些使东吴主将陆逊丧命,杜甫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好像多么了不起。实际上彝陵战后,刘备败逃,陆逊并未追赶,所以不存在被“八阵图”迷困之事。而且“八阵”也不是诸葛亮首创的,孙膑兵法中就提到过,东汉窦宪也用过。再说八阵图不过是练兵用的,没什么高妙,更不可能阵中阴风四合,飞砂走石,罗贯中简直把诸葛亮吹成妖道了。

“七擒孟获”极写诸葛亮计策之神出鬼没,而且仁义道德如何了得。实际上这事是真是假在历史上尚未有定论,西南一带甚至流传“孟获七擒诸葛亮”,就算擒过孟获,也不过是正规军剿匪而已,而且也用不着“七擒七纵”,纯为小说家言。

“空城计”又是罗的生花妙笔。明明是诸葛亮错用马谡,造成街亭之败,最后竟成就了诸葛亮的妙计,给人印象似乎反倒诸葛亮成功了似的,这个罗贯中楞能把败仗写成胜仗。而历史上诸葛亮从未用过空城计,实际上是在汉中之战时,赵云遇曹军用空城计反败为胜,另外魏将文聘也曾用空城计骗过孙权。罗贯中又一次把别人的好事安在诸葛亮头上。

网络配图

“六出祁山”倒是实有其事,但全是劳民伤财,以失败告终。蜀国本来弱小,硬要北伐曹魏,而且不听魏延的子午谷奇兵妙计,楞是笨拙地正面出击,鸡蛋往石头上碰,除了穷兵黩武,耗尽蜀国资源财力之外,一寸土地都没有得到。所以历史学家认为诸葛亮“短于用兵,不会打仗”。

细检诸葛亮一生,有哪一件真正成功的范例?吹嘘的妙计有哪一条是真的?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几乎全都是罗贯中在向壁虚构,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云山雾罩。虽然做为小说可以虚构,但虚构得也太过分,有如文革中那些“高大全”的虚假英雄,即使做为文学形象也是失败的,怪不得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其实历史上真正会用兵的大军事家多得很呢,为什么罗贯中要编这么多瞎话,非得把一个不会打仗的诸葛亮吹成中国最高智慧典范呢?

即使不说军事,只按政治家来说,诸葛亮把蜀国治理得也不怎么样,年年打仗,种地全靠妇女,赋税极重,全压在老百姓头上,致使蜀国越来越穷,最后灭亡完蛋。而且事必躬亲,累死五丈原,一点儿大国宰相举重若轻的素质都没有。嫉贤妒能,刚愎自用,把有独立见解的魏延打成“脑后有反骨”,哪有一点儿“灾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历史上比他能干的宰相海了去了。

罗贯中为什么单单吹这么个不成器的诸葛亮?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诸葛亮的愚忠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诸葛亮忠于刘备并不稀奇,关键是能够继续忠于痴呆傻蛋的刘阿斗,大权在握却没把皇位夺过来自己做。而且刘备临死之前还说过“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要想当皇帝简直就是顺理成章,一带手的事儿,他居然甘做臣下,毫无非分之心,吹捧的原因全在于此。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只有一个,那就是周公,当年辅佐未成年的侄子周成王,大权在握却没有夺位。而且也跟诸葛亮一样,传说他要夺位的流言满天下,他居然没有夺,最后归政于周成王。

所以白居易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也就是说,能做到周公和诸葛亮这样是极难极难的,历史上只有这两位,而且刘阿斗还是个半傻子,诸葛亮居然不篡位,就更难能可贵了。

诸葛亮为什么愚忠到如此地步?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迂腐在作怪,儒家那套“君臣纲常”中毒太深,对名节看得太重。为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为什么开国皇帝多半不是知识分子?就因为那些草莽英雄或奸雄没那么迂腐,看得透。

网络配图

吹捧诸葛亮,实际上就是统治者为了给臣民树立一个无限忠于的最高典范,如果只是一般的忠于,竞竞业业,肝脑涂地,那还不够,一定要极端,极端到大权独揽时却对半傻子皇帝仍能忠心不二。

这就跟文革中一样,只“三忠于四无限”,唱“万寿无疆”,把像章别在肉里还不够,一定要忠得极端,要达到“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愚忠才能算“忠”。

最敬佩诸葛亮,诗云:“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关键一句就在“两朝开济老臣心”。

说了半天,诸葛亮其实屁本事都没有,不过是个儒学烂熟入骨的愚忠奴才罢了。如果在皇帝时代,还有点儿哄骗百姓巩固皇权的作用,到了今天,一点儿歌颂的价值都没有。

也许有人会说,民间对诸葛亮的喜爱无法消除,是的,但这种民间喜爱从哪儿来?还不是从统治者的吹捧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所谓民族意识往往是统治者的意识。

我们还可以看出,民间喜爱诸葛亮并非看重他的“忠”,而是集中在“智慧”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是智慧。不管那些所谓的“智慧”“计谋”是怎么虚构移栽的,反正“诸葛亮”三个字已经成了中华智慧的代表符号。只是我们在喜爱的同时,心里该明白,这个符号是怎么编出来的。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刘备诸葛亮留下何政治遗产?开明的政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遗产

    三国天下纷争,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在魏蜀吴三国中,又数蜀国实力最弱、地盘最小。但蜀国却一直拥有大批粉丝,因为它有很多有魅力的地方。比如说,蜀国的政治最开明、政局最稳定、内部最和谐,这一点完爆魏、吴两国。魏、吴两国的政治斗争都极其残酷,而且内乱不断。网络配图魏国方面,先是元勋荀彧离奇死亡。之后,德高望重

  • 诸葛亮为何不敢走子午谷 真相让人佩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子午谷

    在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的时候,长期驻守汉中的魏延提出,走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谋。而且提出只需要5000人,就可以乘其不备拿下长安,一定中原。但是被诸葛亮拒绝,这也令后世扼腕叹息,表示如果诸葛亮听了魏延计谋,没准蜀汉就统一天下了!那么当时诸葛亮为何不敢让魏延冒险奇袭呢?这里面有何隐情?网络配图让我们来分

  • 三国演义形象被拔高的六大人物:诸葛亮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

    国人对三国的印象很多都来源于三国演义,至少大部分都熟悉《三国演义》而不知晓《三国志》。《三国演义》作为出色的历史小说,谈及到里面的人物形象,总是会存在一些批评的,比如常见的是说:拔高了主人公的形象,或贬低弱化了对手的能力。那么《三国演义》之中到底拔高了哪些英雄人物呢? 今日,不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 诸葛亮临死前的神机妙算!真的神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临终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杨仪叫到身边,嘱咐说:“我死之后,军中大事全交给你,魏延对此次出兵不满,可能叛乱,你要把马岱将军安排在他身边,如果他谋反,就让马岱杀掉他!还有,我死之后,要绝对封锁消息,否则司马懿会乘机出兵。如果他出兵,你们可把我的木像推到军前,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计策,必然会大

  • 诸葛亮三万打不赢他一千 竟被视为郭嘉再生!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郝昭

    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失败是因为马谡失街亭,第二次是久攻陈仓不下魏国援军又到了,第三次是诸葛亮出兵占领了武都和阴平,这个时候他就回师蜀国了,后来换成了魏国进攻,因暴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第四次是司马懿的反间计,让刘禅听信谗言令诸葛亮退兵,又不发粮草,所以失败。),到了最后的时候,诸葛

  • 诸葛亮弟弟为何与人同时坠河 却拒绝施救?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和两位族兄一样,都是西汉名臣诸葛丰的后人。诸葛诞起初以尚书郎当了为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令,相较于两位族兄而言,他出仕的时间比较晚。《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裴注引《魏氏春秋》记载了诸葛诞刚刚出仕任尚书郎(入尚书台(宫廷内皇帝秘书机关)满一年称为尚书郎)时与尚

  • 与诸葛亮齐名庞统悲惨命运的背后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庞统

    三国时期庞统与诸葛亮齐名,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好凤雏。诸葛亮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的《隆中对》、《出师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后人称之为武侯。而庞统呢,虽然是与诸葛亮齐名,但比起孔明来,实在是差得太多了。网络配图为什么雏凤庞统会如此地不堪一击,命丧落凤坡?难道真的是庞统虚有其名,像金庸笔下的南慕

  • 诸葛亮的背景有多强大刘备为什么要请他出山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刘备

    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所挟制,不得不辞别刘备,投入曹操账下。临行前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三国演义将这件事进行了艺术加工,为诸葛亮的出场进行了很多铺垫。尽管如此,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还是真实存在的。但问题就在于,刘备为什么那么相信徐庶的话,坚信诸葛亮是个奇才?网络配图要知道诸葛亮当时已经26岁了,且没有工作经

  • 诸葛亮身世之谜!诸葛亮随身携带的羽扇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实在是潇洒至极!羽诸葛亮的羽扇,可谓是与他形影不离。那么,大家还知道他手里的这把羽扇的来历吗?不知道的话,让小编讲给你听。网络配图无论春夏秋冬,诸葛亮是手不离扇,扇不离手。由此,几千年来诸葛亮手摇羽扇的形象深入人心。

  • 法正:诸葛亮唯一不敢惹的蜀国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法正

    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给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中,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绩评价极高,认为诸葛亮治理蜀国时:“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达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完美程度。法正是谁?网络配图法正(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