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第一诤臣魏征:自己不想做忠臣

第一诤臣魏征:自己不想做忠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205 更新时间:2023/12/28 20:28:22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

无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

换句话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弱点,而是在于他有一个办法对治自己身上的弱点。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纳谏。

“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通常更听不进任何不和谐音。

然而,李世民偏偏就愿意听。

不但愿意听,而且还对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饴!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天生就是一个受虐狂,而是因为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李世民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为,倘若当皇帝的都像隋炀帝那样“好自矜夸,护短拒谏”,那么结果就是“人臣钳口”,最终必然“恶积祸盈,灭亡斯及”。所以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就一再对大臣们强调:“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卷二)在李世民的极力倡导和鼓励下,贞观群臣谏诤成风,人人勇于进言。而其中对李世民影响最大、对贞观善政贡献最多、在历史上享有“第一诤臣”之美誉的人,无疑就是魏征

魏征曾经有过一个奇怪的言论。

他说他不想当忠臣。不想当忠臣,难道还想当奸臣?

不。魏征说,他想当一个“良臣”。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当魏征在朝堂上公然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李世民大为诧异:“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说:“所谓‘良臣’,应该像稷、契、皋陶那样,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而所谓‘忠臣’,只能像龙逄、比干那样,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区别大了!”

李世民恍然大悟,“深纳其言”,当即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魏征的这番言论乍一听很有颠覆性,其实只是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臣子的固然要对君主尽忠,但这种忠却不应该是“愚忠”,而是“巧忠”。也就是说,进谏并不是以一味蛮干、面折廷争为美,而是要讲究力度、角度、限度,以君王乐于接受为前提,以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切实可行为美。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魏征的进谏有时候就颇能体现出这种中道的智慧。

比如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曾经用一种颇为自得的口吻对大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至尊无上,所以无所忌惮,可朕就不是这样子。朕总是上畏皇天之监临,下畏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人望。”

李世民所说的固然是实情,可像他这样自己说自己的好,未免就有点“矜夸”的味道,而且潜意识里也是希望博得群臣的赞美。

标签: 忠臣魏征

更多文章

  • 杨广“弑父淫母”乃是魏征诋毁前朝抄袭野史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广“弑父淫母”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无疑是杨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仁寿宫的大宝殿,终年六十四岁。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刻苦修行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然而,关于隋文帝之死,其时的长安坊间以及后世的诸多史籍却

  • 唐太宗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等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知人善任

    在众多的中国皇帝中,有作为的不少,但在其统治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建材,发挥出超群智慧者并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这个“不多”中的佼佼者,他之所以能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生平时代,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这与他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唐太宗曾有一个千古流芳的比喻,他把自己比作玉石金矿,把大臣比作良工巧匠。那

  • 争鸣:唐太宗为何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网络配图对于唐太宗这种

  • 揭秘唐太宗为哪个女人当魏征面失声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说“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大声痛哭。网络配图

  • 杨广弑父竟然是被冤枉的?源自魏征抄野史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广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无疑是杨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仁寿宫的大宝殿,终年六十四岁。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刻苦修行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然 而,关于隋文帝之死,其时的长安坊间以及后世的诸多史籍

  • 揭秘:唐太宗为何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导读:魏征是忠臣的代表,敢于进谏,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唐太宗也虚心接受魏征的进谏,积极改正自己不好的地方,并为有这样一个贤臣感到高兴。可是历史偏偏出人意料,在魏征死后,唐太宗竟然毁掉魏征的墓碑,这是因何缘由,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网络配图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

  • 大唐第一忠臣魏征死后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不用我多说什么,我只想说,其真实魏征死后,唐太宗曾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砸掉魏征的墓碑。谁都晓得:唐太宗和魏征,不断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分,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逝世的时分,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但是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其不

  • 奇怪!唐朝李世民为何要推倒魏征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世民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直言进谏,与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也正是因为他的直言进谏,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效仿他向君主进谏,这种传统美德一直被保留到了现代,对别人说实话,给出真诚的建议。网络配图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做人其实是很累的

  • 唐太宗为魏征墓碑撰文 为何又推倒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君臣协契”的典范魏征的事迹,仅就两《唐书》其传中所列,不下三十来件。不可能一一列举,就说几件魏征管皇帝家事或小事的事吧。管嫁女。长乐公主将出嫁,太宗因其为皇后所生,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说:不行。“天子的姊妹是长公主,天子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加‘长’字,就有它的尊荣显贵。感情可以有深有浅,但不

  •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谋臣魏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魏征之所以这样说,显然是纵横家的招数,为的是宣扬自己的高明。关键是,他将李建成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