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

历史上的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205 更新时间:2024/1/13 7:14:40

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

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个人,“征”和“徵”本来是两个意思的字,但是后来随着中国简化字的运动中逐渐将它们统一成“征”这一个写法了,也就是说“徵”是“征”的繁体字。因此,魏徵就是指魏征,现在的用法应该以简体的“魏征”为主。

魏徵

魏徵同“魏征”,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文史家、思想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之为“一代名将”。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被封为郑国公,谥号为“文贞”。

贞观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想要建立一个唐朝盛世,多次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一共上谏了两百多次,李世民也都欣然接受。贞观三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魏徵上奏请求将古籍分为四部,并且要求对这些古籍进行校定。

贞观七年,魏徵任命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案子,李世明下令让魏徵秉公处理。虽然魏徵不太熟悉法律,但是也能抓住根本原则,依照实际情况处理,大家对此也是心悦诚服。贞观八年,丞相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魏徵进谏说:“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都是言辞激烈,如果不激切,就无法打动陛下的心。陛下应该思考一下这样的事是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很有道理,不但没有责罚皇甫德参,而是选择嘉奖他。

魏徵是好人吗

一代名将魏徵是好人吗?从魏徵对唐朝的贡献和政绩来看魏徵是个好人,他为唐朝的建设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稍微了解中国历史常识的人而言,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徵的君臣故事,恐怕多少都有所耳闻。他们两人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贤臣直的重要典范,不仅在庙堂上被人所推崇,在民间也是老百姓的饭后谈资。

魏徵

魏徵对唐朝的主要功绩表现在政治上面。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魏徵向李世民当面谏言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有十一件。魏徵谏言次数之多,言辞之恳切,态度之坚定,是历史上其他大臣都不能够相提并论的。

李世民曾经问魏徵:“君主怎么样能够明辨是非,怎么样才算昏庸糊涂?”魏徵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能够明辨是非,过分偏信一个人的看法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能够广泛听取民众的情况,所以有作恶的事情能够及时掌握。隋炀帝因为过度偏信世基,才会死于扬州的彭成阁兵变中。”

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萧条、百废待兴的事实,因此极力劝说李世民要偃革兴文,实行一些有利于休养生息的政策,表现出了魏徵在政治上的“致化”思想。魏徵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在于德、诚、礼、信:一个爱民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用严刑峻法,而是要从仁德出发,光是用武力来规范天下人是办不到的。

魏徵论隋炀帝

魏征是是唐朝时期有名的政治家,辅佐唐太宗创建了“贞观之治”的大大业。魏征直言劝谏,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唐太宗曾说过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时时警醒他。魏征刚正不阿,被称为“一代名相”。

《隋炀帝》杨广剧照

唐太宗贞观二年三月,一日唐太宗对着陪立的两位大臣说突然说到“我读了《隋炀帝集》这本书,发现文章辞藻深奥,难以读懂。我也知道这是在肯定尧、舜、禹的功绩,而否定了夏、商纣的暴行,但是做起事情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这时魏征回答到“百姓的君主即使贤明,但是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肯听劝谏的人,才会让有智慧、有学识的人甘心贡献他的才能,使勇敢的人竭尽所能。隋炀帝此人,智慧超群,但是他就是仗着自己的智慧,骄傲自大,固执己见,不懂得居安思危,刚愎自用,任性为止。所以虽然他嘴上说的都是尧舜之美德,但是实际上却做得是商纣、夏桀的行为。他没有时刻反省自己,所以落得覆亡的下场”。唐太宗听后,思虑良久,深有感触的说到“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以为鉴”。

唐太宗一生勤于政治,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盛世。除了自身严以克己之外,大概就是不想重蹈隋朝隋炀帝的覆辙,时时以他警醒,切莫太安逸而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努力学习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俭之风,反对奢靡。稳定疆域,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第一诤臣魏征:自己不想做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忠臣,魏征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无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李世

  • 杨广“弑父淫母”乃是魏征诋毁前朝抄袭野史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广“弑父淫母”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无疑是杨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仁寿宫的大宝殿,终年六十四岁。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刻苦修行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然而,关于隋文帝之死,其时的长安坊间以及后世的诸多史籍却

  • 唐太宗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等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知人善任

    在众多的中国皇帝中,有作为的不少,但在其统治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建材,发挥出超群智慧者并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这个“不多”中的佼佼者,他之所以能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生平时代,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这与他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唐太宗曾有一个千古流芳的比喻,他把自己比作玉石金矿,把大臣比作良工巧匠。那

  • 争鸣:唐太宗为何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网络配图对于唐太宗这种

  • 揭秘唐太宗为哪个女人当魏征面失声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说“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大声痛哭。网络配图

  • 杨广弑父竟然是被冤枉的?源自魏征抄野史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广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无疑是杨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仁寿宫的大宝殿,终年六十四岁。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刻苦修行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然 而,关于隋文帝之死,其时的长安坊间以及后世的诸多史籍

  • 揭秘:唐太宗为何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导读:魏征是忠臣的代表,敢于进谏,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唐太宗也虚心接受魏征的进谏,积极改正自己不好的地方,并为有这样一个贤臣感到高兴。可是历史偏偏出人意料,在魏征死后,唐太宗竟然毁掉魏征的墓碑,这是因何缘由,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网络配图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

  • 大唐第一忠臣魏征死后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不用我多说什么,我只想说,其真实魏征死后,唐太宗曾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砸掉魏征的墓碑。谁都晓得:唐太宗和魏征,不断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分,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逝世的时分,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但是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其不

  • 奇怪!唐朝李世民为何要推倒魏征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世民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直言进谏,与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也正是因为他的直言进谏,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效仿他向君主进谏,这种传统美德一直被保留到了现代,对别人说实话,给出真诚的建议。网络配图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做人其实是很累的

  • 唐太宗为魏征墓碑撰文 为何又推倒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君臣协契”的典范魏征的事迹,仅就两《唐书》其传中所列,不下三十来件。不可能一一列举,就说几件魏征管皇帝家事或小事的事吧。管嫁女。长乐公主将出嫁,太宗因其为皇后所生,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说:不行。“天子的姊妹是长公主,天子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加‘长’字,就有它的尊荣显贵。感情可以有深有浅,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