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官吏朱国治,最后落得个开膛破肚的下场

清朝官吏朱国治,最后落得个开膛破肚的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574 更新时间:2024/1/14 23:27:51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国治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表面上同意撤藩,暗地里却联合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起兵谋反,史称“三藩之乱”。时任云南巡抚的朱国治被吴三桂扣押,吴三桂多次劝降,朱国治对清朝忠心耿耿,宁死不降吴三桂。吴三桂一怒之下,将朱国治开膛破肚,以儆效尤。

《研堂见闻杂记》记载了朱国治的结局:

复抚滇中,值吴三桂变,提去开膛枭示。

待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帝厚葬朱国治,称他“捐躯殉难,深为可悯”,夸朱国治是忠臣,追赠他为户部右侍郎,到了雍正时期,朱国治入昭忠祠。正是因为如此,民国时期编撰《清史稿》,将朱国治列入《忠义传》。

由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对朱国治这个人物也有重点讲述,在电视剧中,朱国治大义凛然的形象,让很多观众难忘。实际上,历史上的朱国治,真的如康熙所夸,是个十全十美的忠臣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朱国治不仅不是忠臣,而且还是个大奸臣。

朱国治,字平寰,辽东抚顺人,出生于明朝末年。朱国治虽然姓朱,但和朱明王朝并无血缘关系,明朝灭亡后,他为了避免误解,一度改姓为“硃”,后来他加入汉军正黄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旗人。

清军入关后,朱国治从知县做起,历经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卿、江宁巡抚,后来官至浙江巡抚、云南巡抚。为什么说朱国治是奸臣呢,纵观朱国治的一生,他在为官期间多行不义,具体可表现为三点:

第一,搜刮无度,他是个贪官

朱国治任江苏巡抚期间,大肆敛财,不仅搜刮百姓,还对自己的下属下手,下属们若不贿赂,他便给下属穿小鞋。例如,朱国治在担任云南巡抚期间,公然向大理知府索要三千两“孝敬”。后来,朱国治得到一个外号——朱白地,意思是他所到之处,搜刮无度,寸草不生。

第二,制造“奏销案”,他是个酷吏

事情发生在顺治十八年,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未能按期交纳给朝廷的钱粮。这里有两点原因:

(一)当年年景欠收,钱粮的筹措的确不易。

(二)江南的很多士绅虽然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内心还是无法忘记朱明王朝,因此在交纳钱粮时不积极。

朱国治上任江苏巡抚,为了完成朝廷的钱粮任务,同时也为了帮朝廷打压江南士绅,朱国治以四地士绅集体对抗国策为由,将上述四地的士绅造册报给朝廷,然后建议将这些士绅全部革除。一时间,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共有一万三千士绅被按籍革除,很多秀才、举人、进士被革去功名。影响巨大,史称“奏销案”。也正是因为如此,江南士绅对朱国治恨之入骨。

其实,奏销案的本质并不是钱粮,而是清廷要打压江南士族,而朱国治猜到了朝廷的用意,不从众调和,反而变本加厉的执行。

第三,炮制“哭庙案”,朱国治罪不可赦

说到“哭庙案”,就不得不提大才子金圣叹,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贡献极大,是他提高了小说和戏曲的地位,他也是中国最早的通俗文学提倡者。金圣叹的才名曾引起顺治帝的重视,然而,不幸的是,金圣叹因为名气太大,被朱国治卷入“哭庙案”,最后被冤杀。

事情发生在顺治十八年,苏州吴县令任维初为了催缴赋税,公然打死一户良民,引起吴中多位秀才集体抗议。与此同时,顺治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吴县,多名秀才便在顺治灵前请愿,声势浩大。大家不仅把矛头指向任维初,还指责江苏巡抚朱国治包庇下属。

朱国治怕事情宣扬出去,立即下令逮捕倪用宾等秀才。金圣叹作为江南名士,听闻此事后立即大声疾呼,为倪用宾等人鸣不平。也就是说,哭庙案本来没有金圣叹,金圣叹也没有带头闹事。但因为金圣叹为秀才们说话,因此得罪了朱国治。

朱国治以“诸生倡乱抗税,惊动先帝之灵”为罪名将秀才们治罪,因为这件事需要一个有名的文人来“领导”,因此朱国治假称金圣叹是主谋,正巧当时台湾的郑成功拉拢江浙一带的士绅,朱国治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又给金圣叹等人按上通敌的罪名,这样一来,金圣叹等121人都被秋后处斩,血流成河。

以上三宗罪,是足以证明朱国治之奸、狠、歹、毒。

因此,到了康熙十二年,朱国治辗转担任云南巡抚,当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时,朱国治被吴三桂所杀,江南士绅们长吁一口气,心中暗叹:杀得好,金圣叹等人的大仇得报!

笔者认为,康熙并非不知道朱国治之过,但纵观“奏销案”、“哭庙案”,朱国治虽然得罪了江南士族、犯下了天理难容之罪,但对于康熙来说,朱国治一直站在清廷的立场上来处理此事,因此,当朱国治被吴三桂开膛破肚之后,康熙认为,朱国治是大清的忠臣,值得表彰。

因此,在封建社会,道义和政治,其实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

其实,朱国治被列入《忠义传》,完全是出于清廷的角度。朱国治此人,在忠于清朝方面,他于大节不亏。但在做父母官方面,他是彻彻底底的奸臣。

标签: 朱国治清朝

更多文章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只是一个神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诸葛亮,七擒孟获,神话

    在准备两年之后,本应由李严或其他将领担当的南征任务,诸葛亮以“虑诸将才不及己”为理由,决定越俎代庖。对此,亲信王连曾经上书劝阻:“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见《三国志·王连传》)但是王连并没有了解诸葛亮更深的意图,所以在“停留者久之”后(同上),依然亲自率兵南征。公元225

  • 三国志的背后:陈寿为何不写诸葛亮擒孟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孟获,诸葛亮,蜀汉,

    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确没有提到孟获,但其他史书,如习凿齿《汉晋春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却有对孟获“七纵七擒”的记载,应该说《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事出有因”的。《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

  • 陈寿为何没写七擒孟获的故事:对该地区了解不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寿,孟获,诸葛亮,

    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确没有提到孟获,但其他史书,如习凿齿《汉晋春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却有对孟获“七纵七擒”的记载,应该说《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事出有因”的。《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

  • 半信半疑 揭秘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

  • 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强和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农奴”般的存在,依附于他们存活,称之为“徒附”。豪强们又从这当中挑选精壮之士,进行武装,从而组成一支保护他们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

  • 诸葛亮“七擒孟获”或系误传 应为“七请孟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5月7日,来自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11个省份近百名三国研究专家和学者齐聚成都,参加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主办的全国三国文化遗产考察暨诸葛亮南征研讨会。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叛乱。但由于史载不详,诸葛亮南征这段历史颇多谜题。为弄

  • 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灵感到底从何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所指挥战役中,最为成功的当数率军南征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他征服的不仅是一个部族首领,更征服了百姓的心。这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民族政策的胜利。这一战中,诸葛亮只用了兵书上的一计——欲擒故纵。可见,兵书的魅力令人折服。网络配图如今,兵书在国外亦受到热捧,我国古典兵书《孙子兵法》被奉为

  • 揭秘诸葛亮当年“七擒孟获”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

  • 揭秘: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

    导读:三国中最著名的战例有两起,一是曹操北征乌桓,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然而后人在评价这两起“外战”时,大多都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对曹操北征乌桓,贬者居多;对诸葛亮南征孟获,反而赞誉一片。那么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在准备两年之后,本应由李严或其他将领担当的南征任务,诸葛亮以“虑王连并没有了

  •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智举背后竟也埋下了后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

    这个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一个人心服口服。诸葛亮愿意陪一个人玩七次这样的游戏,可见这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文中简述他自己的一生,向蜀国表明忠心,为幼主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在刘备去世之后,整个大汉基本就是在依仗着诸葛亮,但是无论怎么样,诸葛亮也只是一介文人,只能在帐中出谋划策,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