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

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434 更新时间:2024/1/16 9:59:31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强和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农奴”般的存在,依附于他们存活,称之为“徒附”。豪强们又从这当中挑选精壮之士,进行武装,从而组成一支保护他们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也是可以继承的私人财产。如此一来的话,整个国家反倒就陷入了无兵可征,无人可用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乱世豪强又纷纷开始用自己的头脑、名望、金钱等手段去吸引天下的英杰,从而来建立自己的军队,我们又称之为“招募”。比如曹洪,这位仁兄手下当时家兵有上千余人,同他关系好的扬州刺史陈温招兵,他轻松地就帮人家装备出了“庐江上甲两千人”。

网络配图

那么像曹洪这样的地方豪强为何要将自己几代人辛苦打造出来的武装力量交给曹操刘备孙坚这样的人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洗白”,挣个出身。当年东汉政权为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时候,就要求各地的豪强出人出力,豪强的要求也很简单,那就是给他们一个名分,跟对了明主,仗打好了,发迹那是自然的事儿。比如民间传说中卖猪肉的张飞,到唐代就已经被尊为“蜀车骑将军西乡侯”,跟着太尉的孙子周瑜一起进庙吃供奉去了。

不过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总归还是有限的,所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家集结军队的办法还有“征”、“收降”以及招收少数民族当兵等几种途径。当然了,这几种途径实际上也是相互配合使用的。

当时不愿当兵的百姓甚至是部分的豪强,在面对征兵时,只能投靠黄巾军或是落草为寇。但这样依旧逃脱不了当兵的命运,比如曹操闻名天下的步兵青州兵,就是原来青州黄巾军的俘虏兵。

至于招收少数民族来充当兵源,那更是三国时期的通行做法了。因为少数民族民风彪悍,作风勇猛,冲阵杀敌绝对是一等一的好手。比如曹魏的乌恒骑兵就是天下名骑;而蜀汉大军中用来克制曹魏骑兵的弓弩手,大多也都是来自于现在云贵等地的少数民族猎手,至于蛮王孟获的部众,更是在后来的蜀军中获得了“飞军”的称号;孙吴方面也同样进攻“山越”部队,从而征得了十余万彪悍的山区少数民族充当兵源。

那么将这些人招来、抓来或者忽悠来当兵之后,如何才能将他们训练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呢?

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传授他们战场纪律。比如当时的“三鼓列阵,违令者斩”或者脱离本队有功不赏等纪律,在史书中都是有名文记载的。

网络配图

其次还有旗鼓等军事指挥信号。比如我们在小说中总能看到张飞等猛将动不动就亲自上去擂鼓,说的就是这个事儿。当时的鼓点是军事指挥信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以330下为“一通”;另外两军作战时,战鼓也是调整队形步调的重要方式,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一二一”。

最后就是作战技能了。当时以什么形式来训练的呢?那就是蹴鞠。因为这是锻炼士兵体制、速度、耐力和反应的最佳手段,一般来说,蹴鞠优秀的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更加突出,生存能力更强。除此之外,还有角抵(摔跤)和手搏(拳击)等。至于军队整体的训练则一般采用大规模的狩猎方式来进行。

由于三国时期战乱频繁,所以战场也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比如孙吴为了训练水军,曾多次派出部队进行海上远征,先后到达了台湾、辽东、海南岛等地;至于曹操征伐三郡乌桓,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都带有在整体组织度较差的少数民族武装身上搞实战训练的目的。

那么练出来的部队又该怎么养呢?之前我们说到了征伐少数民族,其实就带有劫掠养兵的性质。有朋友可能会说,躲在山里的少数民族会有什么财产让你抢的?这你就不懂了,比如孙吴攻打“山越”,他们的聚集地“山出铜铁”,是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的。

网络配图

另外由于战乱,当时荒地到处都是,而种地的农民又不知所踪。为了应对这样局面,魏蜀吴三家纷纷祭出了同样的法宝,那就是屯田。就是国家招募人员,给他们土地、农具、种子,让他们专门去种地,这些人每年向国家交一定比例的粮食。这样一来,之前地方豪强的“徒附”就变成了国家控制的粮食生产者。

从征兵到练兵再到养兵,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不止是战场上的厮杀,而是涉及到销烟之外的人力、物力资源筹措等等,所谓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七擒孟获”或系误传 应为“七请孟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5月7日,来自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11个省份近百名三国研究专家和学者齐聚成都,参加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主办的全国三国文化遗产考察暨诸葛亮南征研讨会。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叛乱。但由于史载不详,诸葛亮南征这段历史颇多谜题。为弄

  • 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灵感到底从何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所指挥战役中,最为成功的当数率军南征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他征服的不仅是一个部族首领,更征服了百姓的心。这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民族政策的胜利。这一战中,诸葛亮只用了兵书上的一计——欲擒故纵。可见,兵书的魅力令人折服。网络配图如今,兵书在国外亦受到热捧,我国古典兵书《孙子兵法》被奉为

  • 揭秘诸葛亮当年“七擒孟获”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

  • 揭秘: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

    导读:三国中最著名的战例有两起,一是曹操北征乌桓,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然而后人在评价这两起“外战”时,大多都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对曹操北征乌桓,贬者居多;对诸葛亮南征孟获,反而赞誉一片。那么诸葛亮七擒孟获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在准备两年之后,本应由李严或其他将领担当的南征任务,诸葛亮以“虑王连并没有了

  •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智举背后竟也埋下了后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

    这个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一个人心服口服。诸葛亮愿意陪一个人玩七次这样的游戏,可见这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文中简述他自己的一生,向蜀国表明忠心,为幼主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在刘备去世之后,整个大汉基本就是在依仗着诸葛亮,但是无论怎么样,诸葛亮也只是一介文人,只能在帐中出谋划策,却是

  • 做事一向谨慎的诸葛亮,真的有过“七擒孟获”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政治史中少有的为不同政治地位、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政治风格的人们所共同称道而享有美誉的政治家,在民间,他又成为智慧的象征。诸葛亮自陈心志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一种献身精神的典范。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刘备死后,蛮王孟获联结南方各郡的大姓起兵造反,他们攻城略地,蜀汉边境地区扰

  • 孟获在蜀国存亡之际去了哪里?他在干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孟获,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孟获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263年,也就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38年后,司马昭下令三路大军伐蜀,由钟会为主帅,魏军攻入汉中,蜀汉大将军姜维从沓中虚晃一枪,退守剑阁。将魏军全部挡在剑阁,进退不得,由于补给困难,而又无法攻克,钟会已有退兵打算,但邓艾出奇兵,从

  • 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后,为何南中依旧叛乱不断?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孟获,七擒七放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出自常璩《华阳国志》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不算孤证,但还是有很多人怀疑这件事是假的,因为诸葛亮三月从成都出征,五月才打败三路叛军渡过泸水,秋天就平定了孟获开始还朝,十二月份回到成都,与孟获

  • 诸葛亮曾经收服孟获 蜀汉灭亡之际孟获为何不来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孟获,蜀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蜀汉和孟获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蜀汉灭亡之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之所以没有去救援,个人认为有三点原因:届时孟获可能已死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25年,而蜀汉是在公元263年灭亡的,这中间相隔了38年。公元225年时,孟获就是一方族领,年纪肯

  • 诸葛亮曾经收服过孟获 蜀汉灭亡时孟获为何不前来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蜀汉,孟获

    对蜀汉和孟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蜀汉灭亡之际,感念诸葛亮恩情,曾被其收服过的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前来救援?刘备刚刚崩殂,蜀地南中彝族就发动叛乱,彝族当时的首领名叫孟获。孟获想要利用彝族大军将蜀军打服,以图自治,对此诸葛亮深感忧心。只要将孟获收服,并让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