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了筹集军饷,刘巴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为了筹集军饷,刘巴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474 更新时间:2024/1/25 13:25:59

大家好,说起刘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魏蜀吴三国间的军事争斗,其实是一部世家大族的纷争史。

曹操能够雄踞北方并最终建立魏国,最大的功臣莫过于荀彧郭嘉陈群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孙权能够在江东开国,也是凭借顾、陆、朱、张等江东四大姓的鼎力支持。

但刘备因为出身寒微,除了汉室宗亲这个没有实际意义的空头旗号外,得不到任何豪族的支持。所以,围绕在刘备身边的都是诸如关羽、张飞、魏延等底层出身的将领,糜竺等地位低下的富商以及诸葛亮等家道中落的隐士。

如果说颍川士族和江东士族对魏、吴政权的支持是为了稳固各自豪族利益的话,那么刘备麾下出身寒微的文臣武将则是为了获得财富和地位。

所以,官职和财富的激励,是刘备阵营得以攻城拔寨的主要寄托。在攻打刘璋时,刘备即与众将约定:“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成功后,府库里的东西你们随便拿)

果然,刘备刚一打下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等功臣也各自获得赏钱五千万。

当初的承诺确实是兑现了,但刘备也为此犯了愁,因为军用不足了,没钱,就意味着刘备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将无法进行。

这个时候,一位叫刘巴的降臣建议刘备“当铸直(通值字)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汉末三国时期,各地通行的货币依然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而刘巴的提议是铸造“直百五铢钱”,也就是一枚五铢钱价值等同于过去的一百枚。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是一种通过增发货币转移通货膨胀从而攫取财富的“损招”。但是急于筹钱的刘备同意了,正式下令铸造直百五铢(此后又陆续铸造了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货币)。

但是刘巴在提这条建议时,还是最大限度的照顾了蜀地的百姓的,因为增发货币的同时,蜀汉还进行了“平诸物贾”(平抑物价)。果然,在这一政策之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当然,刘巴的“直百五铢”计策绝不仅仅是让蜀汉的府库在短短数月内充实这么简单,它后续的影响力才是对蜀汉政权的真正贡献。

1700多年后,考古专家在对已知的三国时期东吴墓葬进行文物统计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18处东吴墓葬中,共出土了约4000枚钱币,其中98%为直百五铢等蜀汉铜钱,东吴铜钱仅有区区50枚。

吴蜀虽然联盟,但却互不统属,孙权也从未将蜀汉视作正统(私下不称对方为汉,而称为西国),但刘备发行的铜钱大量在东吴境内出现,这恰恰说明蜀汉用钱币换取了东吴的物资,所以才造成了蜀钱在吴境的大量出现。

上文已述,直百五铢属于一种虚值大额铜钱,发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刘备的政权积累财富。蜀汉通过铸造直百五铢以很小的代价从东吴换来了贸易品,同时将通胀输出到了东吴。

难道东吴君臣就没有发现吗?

其实,蜀汉玩的是“金融战”,颇有点像今天的美国一样,美元作为国际公认的贸易货币,使得美国可以通过大量印制美钞来攫取他国财富,这是一个长期而隐秘的过程。

东汉末年因为长期战乱,加上董卓铸小钱破坏了汉朝的货币体系,使得民间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况,而刘备铸造的直百五铢虽然是大额货币,但因为工艺精良,币值稳定,所以赢得了民间信任,一度成为“硬通货”。

直到直百五铢铸造20多年后,东吴君臣才发现本国财富在不断的向蜀汉转移,因此,孙权在嘉禾五年(公元236

年)也匆忙下令:“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

但为时已晚,东吴上下早已对蜀钱青睐有加,对新发行的本国货币大泉五百并不信任,一来是因为铸造工艺差(铜料偷工减料),二来是担心贬值,所以,东吴不得不将大泉五百回收“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从此不再发行。

纵观整个三国,以魏国最强而蜀汉最弱,但魏吴两国都因货币体系混乱,退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唯独蜀汉直百五铢达到了铸造工艺的高峰,成为三国当中唯一一个币值稳定的国家。考古也证实,蜀汉的钱币在四川、湖北、江浙甚至曹魏统辖的河南境内都有发现,《泉志》也曾记载“今至巴蜀,至于襄汉,此钱甚多”。

可见,刘巴虽然供职蜀汉政权只有区区数年,但给刘备所提出的三条建议,却暗合了现代货币金融学的理论,难怪诸葛亮曾感慨的说到“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论运筹帷幄的计谋,我跟刘巴比真是自愧不如啊)。

标签: 刘巴蜀汉

更多文章

  • 刘巴为什么能算得上是三国一流的智士?诸葛亮都自称不如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巴,三国

    刘巴为什么能算得上是三国一流的智士,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三国时期人才济济,智士辈出,刘巴也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才智之士,每当重大事件,他都能以敏锐的政治眼光作出准确的判断。可能有人要问了,刘巴是谁?他凭什么也是一流的智士。刘巴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

  • 刘巴曾看不起刘备不愿与他结交,为何最后会成为蜀国尚书令?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巴,蜀汉

    刘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刘巴是三国时期很有个性的一个人,他的性格非常的狂妄,只要是刘巴讨厌的人,必然会遭到刘巴的侮辱。刘巴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郡守,刘巴出身于一个富贵的士族家庭,年轻的时候便已经名震天下,因此也形成了目中无人的坏习惯。刘巴一生讨厌过很多人,其

  • 蜀汉名臣刘巴为什么总跟刘备作对还能深受重用?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巴,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蜀汉名臣刘巴为什么总跟刘备作对还能深受重用,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备能从一个织席贩履的没落子弟,扶摇直上成为开国帝王,不是因为他出身高贵,而是笼络汇聚了一大批贤能之士为其所用。但这些贤臣良将并非个个都是心甘情愿效忠,有的也是迫于无奈才委身于他

  • 朱瞻基在怎么说也开创出了仁宣之治 朱瞻基为何还被人称为蛐蛐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朱瞻基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瞻基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上,存在着众多的明君,也开拓过不少盛世。不过说起来明朝历史,辉煌的时期的确不多,“仁宣之治”便极为出名。之所以称作为盛世,正是因为当时明朝的国力非常强。从朱元璋农民一起打天下,深谙民间疾苦。到朱棣从建文那里把皇位抢过来,更是造

  • 朱治是什么人?孙坚的得力部下,东吴的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治,三国

    朱治是什么人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说到东吴的创始人,咱们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江东猛虎孙坚。而本文要讲的,则是从孙坚时代就为东吴效力的将军,他则是东吴老将朱治。朱治何许人也?朱治字君理,是丹阳故鄣人。他呢一开始是县中的小吏,后来被察为孝廉,这就算是正儿八经的步入官

  • 清朝官吏朱国治,最后落得个开膛破肚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国治,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国治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表面上同意撤藩,暗地里却联合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起兵谋反,史称“三藩之乱”。时任云南巡抚的朱国治被吴三桂扣押,吴三桂多次劝降,朱国治对清朝忠心耿耿,宁死不降吴三桂。吴三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只是一个神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诸葛亮,七擒孟获,神话

    在准备两年之后,本应由李严或其他将领担当的南征任务,诸葛亮以“虑诸将才不及己”为理由,决定越俎代庖。对此,亲信王连曾经上书劝阻:“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见《三国志·王连传》)但是王连并没有了解诸葛亮更深的意图,所以在“停留者久之”后(同上),依然亲自率兵南征。公元225

  • 三国志的背后:陈寿为何不写诸葛亮擒孟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孟获,诸葛亮,蜀汉,

    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确没有提到孟获,但其他史书,如习凿齿《汉晋春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却有对孟获“七纵七擒”的记载,应该说《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事出有因”的。《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

  • 陈寿为何没写七擒孟获的故事:对该地区了解不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寿,孟获,诸葛亮,

    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确没有提到孟获,但其他史书,如习凿齿《汉晋春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却有对孟获“七纵七擒”的记载,应该说《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事出有因”的。《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

  • 半信半疑 揭秘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