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街亭疑云:马谡到底违背了诸葛亮什么样的部署?

街亭疑云:马谡到底违背了诸葛亮什么样的部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65 更新时间:2024/1/24 23:04:53

诸葛亮初次北伐中原,有魏国等三郡叛魏响应,占有军事上的主动,可是,由于马谡将街亭丢失,形势发生了逆转。诸葛亮进攻失去了所可以依托的据点,只好退回到汉中。兵退后,诸葛亮将马谡斩首,以追究军事失败的责任。马谡本来是个参军,在诸葛亮南征时给诸葛亮献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俘获了孟获又赦免了他,所以,南方保持了多年的安定。本来,这次北伐诸葛亮是非常看重马谡的,因而放着魏延和吴壹这样的大将不用,而是选择了马谡,让他担当都督先头部队的重任,目的就是给他实战锻炼的机会。可是马谡却不堪重用,丢失了街亭,将北伐的大好局面葬送。不过,自古都有“胜败是兵家常事”一说,败军之将也不都是以处死治罪。就是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失败的还有一个赵云,他也只是由镇东将军贬为镇军将军。如果比照对马谡的处罚,是不是显得要轻很多?

还有,当时就有人替马谡求情,如有个叫李邈的人就说过,“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事后,蒋琬也问过同样的话)。为什么到了马谡这儿就不成了呢?诸葛亮杀马谡,是因为马谡打了大败仗,而马谡失败的原因,又是因为马谡“违亮节度”。“节度”一词,有部署和节制调度的意思,马谡本身就是随诸葛亮前去北伐,掌军的权力也是诸葛亮给的,不可能不服从诸葛亮的节制调度,只能是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那么,马谡究竟违背了诸葛亮什么样的部署呢?

先看一张诸葛亮北伐示意图。

很显然,诸葛亮这次北伐所走的路线,相似于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所走的路线,都是出汉中,奔陈仓,夺取长安后,进入中原腹地。不同的是,韩信直接出陈仓,收复了三秦之地;而诸葛亮没有直出陈仓,而是主力北上,过陈仓占领街亭。按理说,前有韩信成功的经验,陈仓离长安的距离要比街亭近很多,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走这条近路,而是舍近求远,要到北面的街亭去呢?这是因为,街亭周围还有魏国的三个郡,他必须要考虑这三个郡的存在。否则,假如诸葛亮直取陈仓,魏国的这三个郡在他的后方捣乱,诸葛亮将首尾不能相顾。

三郡都是些守城部队,肯定不是主力部队,会给诸葛亮造成什么麻烦呢?袭击运粮队伍。当年“彭越扰楚”可是让项羽吃尽了苦头,诸葛亮不能不有所顾忌。在这次兵败后的当年冬天,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就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而撤兵。不是说三个郡已经叛魏响应诸葛亮了吗?但这些郡今天叛魏,明天也可能叛蜀,诸葛亮必须要对这些地方做一下安抚,让这些郡真正成为蜀国的地方,他才好放心前行。实际上,诸葛亮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他才没有在街亭最前方大军当中。而从他收姜维的情况来看,这时候的上邽县、冀县还没有投降蜀国,其他地方也是可想而知。有了这个背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诸葛亮为什么放着陈仓这个捷径不走,而是要北上街亭了。

还有一点,诸葛亮一生谨慎,用兵尤其如此。这从他把赵云放在箕谷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就是要防着魏国攻击汉中,断他的后路。

有了这个大的战役背景,我们再来看看马谡违反了诸葛亮什么样的部署。

《三国志》在诸葛亮和马谡传记当中都没有详细说明,倒是在《王平传》当中有一点具体描述:“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这段话第一句的意思是,马谡舍弃了大军饮用水的水源,驻扎到了山上。街亭是个什么地方?一般认为,街亭是一个咽喉之地,是群山中的一个关口,交通要道。从诸葛亮让先头部队占领这个地方来看,这里或者是一个关隘,也或者是一个大的城镇。总之,这里应该有一个小城。在古代,一般的县都会有城,较大的镇甚至较大的村子都会有围墙,这围墙就是用来防御的。所以,《三国志·张郃传》中有“谡依阻南山,下不据城”一说。看起来,马谡的部署错在“上山”。在这里,有这样一些疑问,诸葛亮的部署会具体到是驻守在什么地方吗?马谡不知道军队人马要喝水吗?假如仅仅是一个饮用水问题,王平提醒了他,他还不懂得吗?回头再把整个战役连起来看,假如街亭不失,赵云丢失了箕谷,诸葛亮还能够继续进攻长安不回撤吗?这最后一个问题,即便是赵云失利后能够“敛众自守,不至大败”,战场上的态势已经不利于诸葛亮,不退兵恐怕后路被断,他还得退兵。那么,再有一问:假如因为赵云而退兵,赵云会被斩首吗?后边的事情不可以设想,但现实是赵云不但没有杀头,还得到了赏赐。那原因是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亲自断后,军需物资没有大的损失,兵将也没有大的死亡,所以,诸葛亮就让赵云把部队剩下的绢布分赐给将士。只不过,赵云认为,打仗没有缴获(军事无利),不应该得到赏赐才没有接受。

这样对比来看,失败并不是马谡被处死的唯一原因,马谡被处死,恐怕在于他既违背了诸葛亮部署,又导致了战场形势的被动。而这个部署就是要在下面“据城”而守,而不是上那座南山。说得更明白一点,马谡上山,是摆出了一副进攻的阵势,而不是“据城”而守。这就是他违背诸葛亮部署的症结所在。

诸葛亮的部署是,马谡守在街亭,挡住魏明帝的张郃军,由他在西北方向攻城掠地。这样一来,蜀国军队的攻守方向已经有了一个转换,马谡这个先头部队,不再是一个攻击部队,而是一个防守军,进攻端在诸葛亮。可惜,马谡并不一定真正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又碰到了一个懂军事身经百战的魏国大将张郃。在这次战事当中,张郃是先断了马谡的饮用水源然后才出击的。从汲道被断到因为饮水成为问题,这当中应该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张郃是等着马谡先出手的,而马谡却是“举措烦扰”(《三国志·王平传》语),没有一个好的办法和措施来应付这种局面。在这次战役当中,王平只是率领着一千余人,在他“鸣鼓自持”时,张郃以为是伏兵,也并不急于逼近厮杀,这让王平有机会收拾败退之兵全身而退。这次战役,魏明帝一共派出了两路大军,南路由曹真对敌赵云,北路由张郃拒敌马谡。而在《三国志·张郃传》当中,魏明帝给张郃的任务是“拒亮将马谡于街亭”。假如马谡“据城而守”,张郃会不会不急于进攻,双方能够相持一段时间?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是和诸葛亮的一种战略性的分歧。诸葛亮知道,他不可能在这一次战役中就能消灭魏国,因此他要进一步得一地,得一地巩固一地。而马谡改变的就是这样的“部署”,变防守为进攻,幻想一战而胜。可以设想,假如马谡侥幸取胜,他在蜀国会是什么样的影响?马谡不是姜维,他在蜀国有势力,哥哥马良是先主刘备的身边人,这时虽然死了,但他的影响还在,其他还有兄弟三人,个个优秀。马谡是诸葛亮违背刘备的告诫受到重用的,这难道不会让诸葛亮很失望吗?

马谡是智谋之士,这种人看问题在于他的先见性,就像诸葛亮自己的那个三分天下。诸葛亮是排斥了其他人的意见提拔马谡的(违众拔谡),而马谡却不堪重用,一上来就打了大败仗。一个诸葛亮违众提拔的人,却和诸葛亮战略思想相悖,这个马谡又怎能不令诸葛亮伤心至极!不仅如此,一个还在马谡没死就给他讲情的李邈,也被诸葛亮打发走了。

标签: 诸葛亮三国北伐

更多文章

  • 马谡为何不受重用 诸葛亮骂马谡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

    三国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马谡画像马谡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国,曾相继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

  • 马谡最后究竟有没有被孔明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诸葛孔明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斩马谡的事情,很多人持有异议,当时马谡战败回到大营之后就被人关押到了牢中然后押解回蜀中进行审判。关于挥泪斩马谡的桥段最初开始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的诸葛亮和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在《向朗传》中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当时丞相长史是向朗,而马谡跟向朗关系

  • 分析马谡不受刘备重用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

    三国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马谡画像马谡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国,曾相继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

  • 分析解读为什么诸葛亮要选马谡守街亭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马谡

    马谡失守街亭在关于三国的争论中,有一个就是诸葛亮到底该不该斩马谡,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受诸葛亮重用,曾任成都令,和马良都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加入到大军的。马谡剧照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是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斩马谡过于严苛,这件事期大部分责任是归咎于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但是不能因此抹杀

  • 失街亭后潜逃 历史上马谡没被诸葛亮“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诸葛亮

    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于公元190年,死于公元228年。马谡在历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却很高,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一出《空城计》的戏曲,使他以纸上谈兵的形象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网络配图人

  • 刘备为什么极度不看好马谡 让诸葛亮别用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

    作为开山大王的刘备,说其有先见之明并无不妥,其识人甚深,但是玄德却一再的反对诸葛重要马谡,刘玄德快翘辫子的时候,曾经一再嘱咐诸葛孔明,你不重要用幼常,这个人不靠谱。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使得玄德不看好幼常呢?蜀汉,文臣武将稀少,和其他两个国家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虽然玄德手下猛将也不在少数,但其每人却都致

  • 揭秘名相诸葛亮为何违背刘备遗嘱重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无论是从史学研究,还是从人力资源研究来说,都不免简单粗暴。一个经理人用人

  •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为何又要罢黜这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故,向朗转投为刘备手下。同年,刘备平定荆南,派向朗督领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的军政民事。,刘备入主益州,任命向朗为

  • 历史的误读:马谡并非死在诸葛亮的刀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家喻户晓,然而,这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家之言,真的看历史,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网络配图《三国志·诸葛亮传》确实说了诸葛亮“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也说:“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可是,《马谡传》却是说:“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说法

  • 揭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仅仅是为失街亭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