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收复长安之战李嗣业是怎么扭转战局的?他靠的是什么

收复长安之战李嗣业是怎么扭转战局的?他靠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160 更新时间:2024/3/7 0:33:53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嗣业

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开始造反,安史之乱由此爆发。因为安禄山的都是骑兵部队,加上唐军战斗力低下,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大唐的天子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长安、洛阳两京被叛军攻陷。

就在此危难之际,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并且召集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等人收复失地。

公元757年九月十二日,唐肃宗命令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15万,并借回纥骑兵4000,号称20万,由凤翔出发,向长安推进,意欲夺回长安。二十七日,唐军进至长安城西香积寺北、沣水以东地区,在此地与叛军发生了战斗。

战争初期,唐军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就在唐军混乱之际,一位大将袒露上身,手持长刀,立于阵前,大声呼喊,奋力杀敌,他接连斩杀数十人,唐军立马稳定阵型,继续与敌军厮杀。随后这位将军又率领两千步兵各持长刀、长柄斧,排成横队,如墙向前推进。

在唐军的相互配合之下,唐军很快就收复了长安。而这个勇猛无敌的将军就是李嗣业,他和他的军队使用的武器名叫陌刀,是唐朝时期特有的武器,专门为了对付骑兵而诞生的。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氏,史载李嗣业“长七尺,膂力绝众”,每当战斗打响的时候,李嗣业一定身先士卒,并且所向披靡,因为被人们称为“神通大将”。随后跟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讨平石国、突骑施,击败吐蕃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因为李嗣业战功显赫,所以唐肃宗才会让其担任先锋、协助郭子仪收复失地,也就有了在收复长安之战的出色表现。

至于李嗣业所使用的武器陌刀,也是大有文章。陌刀是由西汉的斩马剑发展而来,融合了汉露陌刀及六朝长刀的形制与冶炼技术,成了唐朝时期步兵对付骑兵的秘密武器。

根据《卫公兵法》记载,唐军有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骑兵等多个兵种。在战斗开始的时候,先有弓兵与弩兵打消耗,等敌军逼近的时候,就由步兵与敌军正面交锋。手持陌刀的步兵,就是正面交锋的主要力量,士兵们将将陌刀挺在身前,但是手臂弯曲,留出前刺的余力。明晃晃的陌刀如墙而进,一方面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战士们的士气,一方面还可以非常严重的威慑敌人,这样的步兵往往在战场上有奇效。

唐代爱国诗人杜甫也曾经见过李嗣业以及他的陌刀兵团,并且以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李嗣业部队的勇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李嗣业虽勇猛异常,但是他在围攻相州的时候,被流箭射中,身负重伤。但是敌军进攻的时候,李嗣业仍然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几升而死。唐肃宗得知李嗣业的作为后,甚是震惊惋惜,便下诏表彰李嗣业的生前功绩,赐谥号为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至于陌刀因为制作太过繁琐,而五代两宋时期,战争频繁,军备制造跟不上消耗。因此陌刀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等武器。

虽然李嗣业跟陌刀都随风消散,但是李嗣业跟陌刀的传奇一直流传千古。

标签: 李嗣业唐朝

更多文章

  • 揭秘诗人王昌龄的绝好人缘:朋友都是著名诗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李白,杜甫,

    饮马渡秋水的这个人,不以数量征服,只以质态取胜。质态至上,生命的质态,文学的质态,都是超一流的。诗作不多,人生的传奇不多,正史野史的记载寥寥几笔,其一生行状始终无法厘清,存在各种是耶非耶的疑问。但他有一种神秘的能量,和盛世大唐同在,注释着唐代的雄性与柔情。对盛世的信仰,是一生希望的源泉对于王昌龄来

  •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出塞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注解1、但使:只要。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译

  •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闺怨

    【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注解】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

  • 王昌龄《春宫曲》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春宫曲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朝【原文】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译文】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朝原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注解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3、咸:都。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

  •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生平简介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以平凡语言写出了豁达与恢弘的气势,悲凉而不悲伤,是唐朝边塞诗中出色的诗句。王昌龄的生平早年以无从考证,那么从他成为进士后,他的人生又是如何度过的呢?王昌龄的诗以边塞诗为代表,但他也写闺怨、送别等文章,那么王昌龄的诗有哪些呢?王昌龄的生平简介王昌龄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

  • 王昌龄被称为什么 为何被称之为七绝圣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被称为什么,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描写的边塞情景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寥寥数笔,就让人们看的清清楚楚。王昌龄擅长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被人们成为是“七绝圣手”,总是用最简单的手法来刻画,这就是他的精髓。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 探秘: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唐朝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其中王昌龄始终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被称为“诗家天子”和“七言圣手”的王昌龄一生当中风雨飘泊,仕途艰辛,但是他留给了世人很多精彩绝伦的诗歌,如《出塞》、《从军行》等。在他一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

  • 唐代诗词何九于客舍集如何赏析?表达了王昌龄什么感情?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代,何九于客舍集

    何九于客舍集【唐代】王昌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写自己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起句即饱含深情,表达出友人的热情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