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名将李嗣业,为何在乾元二年殒命沙场?

唐朝名将李嗣业,为何在乾元二年殒命沙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160 更新时间:2023/12/8 18:53:10

李嗣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话说757年9月,唐军在长安附近的香积寺展开大战,关键时刻,李嗣业挺身而出,“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唐军稳住阵脚后,在李嗣业的指挥下,向叛军发起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在此之后,唐军顺利收复长安,并向河南地区进军。

到758年9月,唐肃宗调集了九镇节度使,其中包括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行营节度李嗣业、襄邓节度使鲁炅、荆南节度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滑濮节度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等,兵力达到了60万人左右,围攻安庆绪驻守的邺城,也就是相州。

唐肃宗一方面想快速平定叛乱,另一方面又担心有人再度叛变,因此他没有从九位节度使中任命最高将领,而是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黜陟使,实际上就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当时唐军以为胜券在握,“筑堤引漳水灌城”,然而过了一个月,也没打下城池。时间一长,唐军士气低落,加上“军无统帅,诸将自图全,人无斗志”。

在这种情况下,叛军多次主动出击,攻打城外的唐军,诸将们毫无战功,唯有李嗣业身先士卒,“被坚数奋,为诸军冠”。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李嗣业被叛军的流矢射中,身负箭伤。原本经过几天的修养,李嗣业的病快好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叛军又来挑衅,营中军鼓大作,无法再上战场的李嗣业大叫一声,伤口破裂,“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

消息传到长安,唐肃宗也十分伤心,下诏追封李嗣业为武威郡王。李嗣业死后,邺城之战更加难以为继,数十万唐军顿兵于坚城之下,始终无法攻破城池。759年3月,叛将史思明率领数万援军来到邺城附近,与唐军对阵,双方爆发了一场大战。失去李嗣业的唐军再也没法抵挡叛军凌厉的攻势。

史思明借助狂风,“直前奋击,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先与之战,杀伤相半;鲁炅中流矢”。郭子仪部尚未布阵,“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两军大惊,官军溃而南,贼溃而北,弃甲仗辎重委积于路”。这一战以郭子仪的损失最大,

“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

邺城之战前,唐军的整体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可是唐肃宗胡乱指挥,做出错误决定,导致军无统帅、兵无斗志,居然围攻邺城六个月,“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终成强弩之末。此战后,叛军一度恢复元气,甚至占领了洛阳。如果不是叛军内部再度发生内讧,唐军恐怕一时半会难以终结这场安史之乱,毕竟李嗣业这样的将领已经没了!

标签: 李嗣业唐朝

更多文章

  • 收复长安之战李嗣业是怎么扭转战局的?他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嗣业,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嗣业。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开始造反,安史之乱由此爆发。因为安禄山的都是骑兵部队,加上唐军战斗力低下,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大唐的天子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长安、洛阳两京被叛军攻陷。就在此危难之际,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

  • 揭秘诗人王昌龄的绝好人缘:朋友都是著名诗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李白,杜甫,

    饮马渡秋水的这个人,不以数量征服,只以质态取胜。质态至上,生命的质态,文学的质态,都是超一流的。诗作不多,人生的传奇不多,正史野史的记载寥寥几笔,其一生行状始终无法厘清,存在各种是耶非耶的疑问。但他有一种神秘的能量,和盛世大唐同在,注释着唐代的雄性与柔情。对盛世的信仰,是一生希望的源泉对于王昌龄来

  •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出塞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注解1、但使:只要。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译

  •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闺怨

    【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注解】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

  • 王昌龄《春宫曲》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春宫曲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朝【原文】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译文】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朝原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注解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3、咸:都。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

  •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生平简介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以平凡语言写出了豁达与恢弘的气势,悲凉而不悲伤,是唐朝边塞诗中出色的诗句。王昌龄的生平早年以无从考证,那么从他成为进士后,他的人生又是如何度过的呢?王昌龄的诗以边塞诗为代表,但他也写闺怨、送别等文章,那么王昌龄的诗有哪些呢?王昌龄的生平简介王昌龄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

  • 王昌龄被称为什么 为何被称之为七绝圣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被称为什么,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描写的边塞情景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寥寥数笔,就让人们看的清清楚楚。王昌龄擅长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被人们成为是“七绝圣手”,总是用最简单的手法来刻画,这就是他的精髓。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 探秘: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唐朝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其中王昌龄始终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被称为“诗家天子”和“七言圣手”的王昌龄一生当中风雨飘泊,仕途艰辛,但是他留给了世人很多精彩绝伦的诗歌,如《出塞》、《从军行》等。在他一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