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鉴真东渡的原因是什么 鉴真为何会被后人诟病

鉴真东渡的原因是什么 鉴真为何会被后人诟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694 更新时间:2023/12/31 19:30:26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鉴真东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朝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在诸多方面都到达了封建社会的顶峰,而各个宗教的发展也是如此,鉴真作为唐朝盛世的见证者,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无疑是整个唐朝最好的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使得信徒广布,而外面的国家也是对佛教崇拜无比,那当年的鉴真为何不顾弟子众人的反对,坚持要去日本弘扬佛法,他带走了什么,一直让后世之人诟病?

鉴真和尚坚持东渡日本传佛的原因

鉴真和尚

因为鉴真和尚是一千多年前中国和日本化交流的见证者,他在自己的那段历史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的佛法也是他完整的带到了日本并与本土宗教结合将之发扬广大,那鉴真和尚当年东渡日本的原因和好处利益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了,毕竟万里波涛之外,谁也不知道有着什么样的艰难险阻。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最正统的说法是他带着唐帝国的使命去传授佛教的,可是从各个方面的资料来说,唐朝政府并没有明确的支持过鉴真和尚东渡,从一定意义来说,鉴真和尚的这次东渡可以说的上是一次类似于后世的偷渡,这种方式在当时已经现在都是违法的存在,所以鉴真的几次东渡才会被唐朝政府阻止,并派人捉拿他。

鉴真和尚和东渡之人

鉴真有不有怀思心我们不知道,但他自己心里是绝对清楚的,为何要不顾一切的去日本,难道仅仅是为了弘扬佛法吗?当时唐朝佛教事业发展壮大,在唐朝传教学佛的人何其之多,鉴真在唐朝诸多佛教寺庙之中不过是一个一般的存在。

他可能在当时认为自己在唐朝竞争压力太大,不如渡海去未开化的日本,这样就能够实现职业地位上面的攀升,不会在唐朝那样泯然众人矣,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道理在鉴真和尚的身上展露无疑。

鉴真东渡日本对于唐文化的利弊分析

鉴真和尚等人和日本和尚交流

鉴真和尚在大唐混不下去了,便想着东渡日本去谋求更好的出路,他在大唐只能做一个小寺庙的主持,可是到了日本,他却能做全日本佛教寺庙的总管,这样的权力差距不是用物质先进能够弥补的。这也是我前文总结的鉴真东渡传佛的原因:不为度人为度己。

让自己的权力身份得到一个质的提升,再去教化别人,这些才是鉴真东渡的主要原因,而他的这些小心思不仅仅是我能够猜透,当年鉴真和尚的众多徒弟们就已经知晓,在鉴真和尚蛊惑他们东渡的时候,他们都是回答的不去,还说我们这辈子有幸生在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去日本蛮夷之地受苦呢?您说要弘扬佛法,这些都只是幌子吧。

鉴真和尚东渡的几次路线

华夏文化作为天下的灯塔,日本人如果真心学习一定会派遣专门人士来求学,您这样不顾一切的去倒贴,所谋一定不小吧!当年鉴真和尚的弟子清一色的拒绝了鉴真和尚的蛊惑,坚持不去蛮夷之地,他们认为大唐的盛世文化一定会吸引其他国家主动来学习,而不是这样去倒贴。

鉴真和尚最后哑口无言,他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自己弟子索求无果之后,他只能从民间另外寻求东渡人员,因为他行动并没有向官府报备,最后多次被官府抓起来,可是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最后历时十二年,终于来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日本,在这里,他成为了日本天皇口中的上师,而他心中的宏愿也得以达成,可是他从大唐带到日本的诸多文物在当年看来可能没有什么,但到后世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

鉴真和尚对唐文化故旧的广泛采集

后世日本为鉴真和尚所刻雕像

通过历史的仔细研读我们就可以发现鉴真和尚的动机是不纯度的,他当年东渡的时候就像是抱着要去日本建立国家一样,这一点可以参考秦始皇时代的徐福东渡,那个时候的徐福也是带了秦朝的诸多物品和文化种子,这一次的鉴真更是,他所携带的物品几乎包括了整个盛唐的产物,大到唐朝律法和官员任命制度,小到各种民间农作物与耕作技术。

鉴真东渡动机不纯,其中最可惜的就是带走了中原的三千颗舍利子,这三千颗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几乎是盛唐的所有产物,当年唐太宗时,玄奘和尚从天竺辛辛苦苦取经,结果就这样被鉴真和尚一手带到了日本,到最后唐武宗灭佛的时候,中原上国的舍利子便荡然无存,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损失。而东渡之后的鉴真则是再也没有回过中国。

标签: 唐朝鉴真

更多文章

  • 不懂人情世故而被排挤的唐朝宰相崔玄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崔玄暐

    崔玄暐简介上提到崔玄暐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博陵安平人,原名叫毕。崔玄暐是博陵家族的一元,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担任过库部员外郎、天官郎中、天官侍郎等等很多的官职,之后由于自己功绩显赫,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崔玄暐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在自己掌权的时候从来不收任何人的钱财和礼物。虽然这种性情是好但是受到了很多

  • 唐朝宰相崔玄暐有何故事?崔玄暐的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宰相

    崔玄暐简介上提到崔玄暐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博陵安平人,原名叫毕。网络配图崔玄暐是博陵家族的一元,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担任过库部员外郎、天官郎中、天官侍郎等等很多的官职,之后由于自己功绩显赫,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崔玄暐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在自己掌权的时候从来不收任何人的钱财和礼物。虽然这种性情是好但是受

  • 崔玄暐人物生平简介,参与神龙政变,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崔玄暐

    崔玄暐年轻时以学行著称,深受叔父秘书监崔行功器重。662年(龙朔二年),崔玄暐考中明经科,累迁至库部员外郎,后授天官郎中、凤阁舍人。担任宰相701年(长安元年),崔玄暐升任天官侍郎。他性情耿直,从不私下接受官员请托,因此受到权贵的忌恨,改任文昌左丞。不久,武则天对崔玄暐道:“你调职之后,官吏纷纷设斋

  • 韦嗣立是个什么样的人?唐朝诗人韦嗣立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韦嗣立

    韦嗣立(654—719),唐代诗人。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令。韦思谦子,韦承庆弟。少举进士,任双流令,政有殊绩。武后、中宗时,历位凤阁侍郎、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有定策立睿宗之功。生平其父韦思谦,为进士,累任御史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韦嗣立初由进士为双流县令,政绩

  • 有史以来唯一奉旨偷情的李迥秀最后落得个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迥秀

    旨,本为意见.本来是上下通用的,自秦始皇开始就成了皇家专用词.皇帝的意见叫"圣旨",皇帝的老婆或者老娘或者老奶奶的意见叫"懿旨",皇帝的小老婆及兄弟姐妹子女的意见叫"均旨",到了宋代皇帝的小老婆及兄弟姐妹子女的意见也不能叫"旨"了,只能叫"谕"或者"令".臣属接受皇帝的意见叫"奉旨".在封建社会,皇

  • 唐朝宰相魏元忠生平简介,文武兼备、敢说敢为却遭陷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

    魏元忠是宋州宋城县人,早年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把举荐放在心上,故累年未能升调。当时有一左史,是铥扁人,姓江名融,他撰写了《九州设险图》,全面记载了古今用兵成败方面的事。魏元忠就对这一内容加以训释解说。仪凤四年(679年),吐蕃不断地侵犯边疆。魏元忠到洛阳上密封奏章,论说朝廷命官用兵作战方面优缺点。

  • 武则天为何贬斥魏元忠?最终在贬官途中悲愤死掉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

    魏元忠也是一个能出将入相的全能型复合式人才(大唐牛人多),他首先示人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如果说老狄是从司法界起家的,那么魏元忠就是靠军事起家的,他首先以一个“命将用兵”的军事建言书(当时他还是一个太学生)获得高层的注意和肯定,后来由此在官场脱颖而出,并展示了多方面的军事才能,从此以后被武媚娘多次任命为

  • 武则天魏元忠两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有什么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唐朝

    武则天与当朝宰相魏元忠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因为什么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而武则天既非“正统”,又是女人。因此,在最“权威”的“正史”史料里,就完全和根本否认了她的政权合法性。正

  • 魏元忠斩首前皇帝下旨把他赦免,他为什么要说圣旨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唐朝

    宰相即将被斩首,皇帝下旨把他赦免,宰相:我怀疑圣旨是假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大臣因遭到别人的诬陷,被定为死罪,将要被看到的那一刻,突然有使者骑马飞奔而来,口中还高喊着刀下留人,随后大臣得以幸免。其实,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发生过,

  • 魏元忠是什么人?硬汉宰相,死后却被封为齐国公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唐朝

    硬汉宰相魏元忠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在武则天执政时,魏元忠是个不容小觑的人。他是宋城人,出身于平民,后来成了太学生。在高宗凤仪时期,吐蕃屡次进犯边塞,他赶赴洛阳奉上抵御之策,因而受到了高宗的赞赏,于是,便让他在秘书省任职。从此,魏元忠便走上了仕途。在平定李敬业的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