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则天魏元忠两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有什么矛盾

武则天魏元忠两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有什么矛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790 更新时间:2023/12/29 13:05:41

武则天与当朝宰相魏元忠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因为什么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而武则天既非“正统”,又是女人。因此,在最“权威”的“正史”史料里,就完全和根本否认了她的政权合法性。正确评说武则天,难就难在史家旧观念的坚定不摇,难就难在“正史”史料的恶意歪曲和诋毁。时至今日,史学阵地开放好转,但“正统”史家们的心中仍对武则天怀有偏见,对中国唯一女人皇帝仍不耻或不屑探讨著述。

武则天与魏元忠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弄得无法调和。原因是魏元忠对她宠“二张”不予原谅。他见武则天宠幸小人,心里憋奴在街上闹事,便带着手下赶过去,下令把那人当场打死。接着,武则天内定张易之的兄弟、歧州刺史张昌期为雍州长史。

在朝廷上征求宰相们意见,众宰相都表示同意,魏元忠却说:“张昌期不堪为长史!”女皇问他原因,他回答:“张昌期不懂政事,以前任职歧州,户口都逃亡殆尽。雍州是京畿地区,事务重大,薛季昶精明强干,应当由他担任。”女皇见他说的有道理,也就同意了。

而且,还重用了他推荐的薛季昶,让他做右御史台谏议大夫,充山东道防御大使,节制幽、沧、瀛、定、桓等州诸军,以防突厥,说明女皇帝对他信任的程度很深。而魏元忠对皇帝宠“二张”就是主谅解,他又向武则天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左侧,臣之罪也!”武则天听了自然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心里不高兴,认为他管的太多。

张易之兄弟见魏元忠咬往他们不放,以“尽忠死节”表示不除他们不会罢休。这些灭值女皇身体不好,那年武则天已八十岁,张易之兄弟害怕一旦女皇不在,就会被魏元忠除掉,便想法利用女皇之手杀掉魏元忠。便诬控说:“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私议陛下,说:‘皇帝老了,不如挟太子为久长。’”武则天最恨的就是谋逆之事,魏元忠性格刚烈,敢作敢当,又对她宠幸“二张”终不释怀。

听到张易之的密报,就有些相信。遂警惕起来,又以为魏元忠文武兼资,在朝中的权力已很大,威信也高,如果让他先发动叛乱,祸起萧墙,难以防范,乃把魏元忠和高戬下狱。但当把魏元忠拘捕后,又不想杀他,因为以前冤狱太多,如今形势变化,既已把他们控制了,得审理清楚,不能再冤枉好人,尤其是朝中的宰相。

于是,武则天命令皇太子、相王和众宰相一起上朝,共听魏元忠与张易之对证。由于张易之的态度蛮横坚决,尽决大家都说没有这事,可也没有证据,几次对质都定不了案。张易之见硬诬不成,便找到年轻的凤阁舍人张说,许予高官,让他做伪证。张说是奉宸府的成员,平时同张氏兄弟关系很好,加上有高官引诱,就同意作伪证。

张易之告诉女皇,张说知道魏元忠谋反的事。于是,又让张说对质。在张说要进朝堂时,凤阁舍人宋璟拦着他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也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殿中侍御史张廷珪也走过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左史刘知几也说:“无污青史,为子孙累!”就是说:“千万别在青史上流下骂名,让子孙后代跟着挨人的骂啊!”这些官员你一言我一语,使张说大受刺激,心里忐忑不安,不知怎么说好了。

他只好走进朝堂,皇帝让他谈谈所知情形,他一句话敢说不出来。魏元忠见张说来对质,心里知道活不成了,因张说平时同张氏兄弟关系好,也是皇帝闲下来喜欢的人物。但他终究是性情刚烈之人,便大声说:“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张说一听,也大声斥责魏元忠说:“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苍小人之言!”张昌宗逼令张说快点说。

张说便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宗昌逼臣使诬证之耳!”张易之、张昌宗一听可急了,赶紧大呼小叫:“张说与魏元忠同反!”武则问其原因,张氏兄弟说:“说尝谓元忠为伊、周;伊尹太甲周公摄王位,非欲反而何?”意思是:“张说曾说魏元忠是伊尹、周公。伊尹曾流放太甲,周公曾摄王位,这话不就是要造反吗?”张说听了又可气又可笑,乃慷慨激昂地反驳他们:“张易之兄弟啊!你们这些无耻而无知小人,你们只听过有伊尹、周公的名字,哪知道伊尹、周化的品质呢?魏元忠初为宰相时,我是他手下的郎官,前往祝贺,魏元忠向我们说:‘无功受宠,不胜惭愧’。

我当时的确说过:“明公位当伊尹、周公之任,怎么当了三品官就觉惭愧呢?伊尹、周公都是作臣子最忠心的人,人人都仰慕他们啊!”然后又转向武则天说:“当今陛下任用宰相,不让宰相学习伊尹、周公,还要他们学习谁呢?臣哪能不知道,今日附于张昌宗便可马上升官,若附魏元忠则立致灭族!但是臣害怕魏元忠的冤魂,不敢诬陷他啊!

标签: 魏元忠唐朝

更多文章

  • 魏元忠斩首前皇帝下旨把他赦免,他为什么要说圣旨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唐朝

    宰相即将被斩首,皇帝下旨把他赦免,宰相:我怀疑圣旨是假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大臣因遭到别人的诬陷,被定为死罪,将要被看到的那一刻,突然有使者骑马飞奔而来,口中还高喊着刀下留人,随后大臣得以幸免。其实,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发生过,

  • 魏元忠是什么人?硬汉宰相,死后却被封为齐国公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唐朝

    硬汉宰相魏元忠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在武则天执政时,魏元忠是个不容小觑的人。他是宋城人,出身于平民,后来成了太学生。在高宗凤仪时期,吐蕃屡次进犯边塞,他赶赴洛阳奉上抵御之策,因而受到了高宗的赞赏,于是,便让他在秘书省任职。从此,魏元忠便走上了仕途。在平定李敬业的叛

  • 唐朝名相王及善被抹黑,成了不学无术的“驱驴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及善

    有唐一朝名相、贤相辈出,其中曾在则天朝担任过三年内史、文昌右相职务的王及善,便是很有名望的一位。不过王及善在任期间却得了个“驱驴宰相”的称号,很多野史、笔记小说也把他描述成不学无术的官僚,整天跟府衙中的驴过不去,真相的确是这样吗?王及善是功臣王君愕的儿子,以父荫袭爵邢国公,并被授予朝散大夫,有爵位、

  • 《新唐书·王及善》原文及翻译,王及善,洺州邯郸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原文: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

  • 王及善真的是一个“驱驴宰相”吗 他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宰相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驱驴宰相故事,欢迎关注哦。有唐一朝名相、贤相辈出,其中曾在则天朝担任过三年内史、文昌右相职务的王及善,便是很有名望的一位。不过王及善在任期间却得了个“驱驴宰相”的称号,很多野史、笔记小说也把他描述成不学无术的官僚,整天跟府衙中的驴过不去,真相的确是这样

  • 王及善是什么人?能带刀面见皇帝,太子被拒绝还得向他道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及善,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及善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及善是武则天时文昌左相(宰相)。他担任内史时,人称为“鸠集凤池”。唐高宗时,累官至礼部尚书。他规定官员不准骑驴上班,又派人终日驱逐,人称“驱驴宰相”。王及善的父亲父王君愕于隋末率义军投唐,拜大将军,贞观十九年,王君愕随唐太宗征讨

  • 崔珏是谁?他有哪些奇闻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崔珏,钟馗,判官

    唐朝诗人崔珏,民间俗称崔府君,他也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年间人。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

  • 崔珏和西游记有什么关系?他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崔珏,钟馗,判官

    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张纪中版《新西游记》中的崔珏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

  • 崔珏是什么人?他跟唐太宗有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太宗,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崔珏是什么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冥府有四大判官,分别为赏善司魏征、罚恶司钟馗、查察司陆之道、阴律司崔珏。四位判官都是心地善良之人,秉持的都是世间公道,但是只有最后这位崔判官最为有名,因为他常常因为重感情而做出徇私的事,人们

  • 唐朝杜景俭人物生平简介,家庭成员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杜景俭,唐朝

    杜景俭(?-700年),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