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则天为何贬斥魏元忠?最终在贬官途中悲愤死掉

武则天为何贬斥魏元忠?最终在贬官途中悲愤死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790 更新时间:2023/12/31 20:37:37

魏元忠也是一个能出将入相的全能型复合式人才(大唐牛人多),他首先示人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如果说老狄是从司法界起家的,那么魏元忠就是靠军事起家的,他首先以一个“命将用兵”的军事建言书(当时他还是一个太学生)获得高层的注意和肯定,后来由此在官场脱颖而出,并展示了多方面的军事才能,从此以后被武媚娘多次任命为军事统帅,经略唐朝最大的边患吐蕃和突厥,为边疆安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居功至伟。

又据说,魏元忠是一个出名多计的人,曾创造了“以盗制盗”的佳话。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魏元忠时任监察御史。这一年夏天,高宗要前往东都,并任命魏元忠全权负责安保工作。

当时由于关中遭遇灾害饥民众多,道路也是盗贼横行不很太平,聪明的他居然想出非常手段“以盗制盗”,用了一名江湖大盗“压镖”开路,居然也把沿途穷凶极恶的的盗贼给镇住了,简直就像电影里的故事一样神奇。从长安到东都八百多里,走了二十天,“士马万数,不亡一钱”,甚至于令人怀疑他可能是鬼点子特多的鬼谷子正印传人呢。

如果说这还不算神奇的话,那么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徐敬真逃亡之事东窗事发,被诬的魏元忠按量刑罪该斩首。就在即将行刑命在旦夕之时,武则天却令中书舍人王隐客前往刑场宣布赦书,老王驰马飞奔口中念念有词,大概也就是电影里司空见惯的特写镜头,刀下留人什么的,好险啊,最后就是流放岭南了事,这事有点神吧?

当然,这却不能保证刚直不阿、铁骨丹心的老魏从此“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封建社会里这样的人倒是横死的多。果然,有了第一次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反正就是恶梦不断的样子。

第二次被人陷害也就是此前曾经提过的“五人帮”(一说“七人帮”)事件,当时老魏和老狄等保皇党人被老来咬住不放,差点屈打成招,不过后来也没有丢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第三次魏元忠干脆连女皇的最心爱男宠二张也得罪了。长安年间,由于武媚娘的放纵,二张权倾朝野,当时攀附他们的大臣很多,而眼里容不下沙粒的魏元忠不仅不附和,还和二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曾直言不讳地对武媚娘说:“臣承先帝顾眄,受陛下厚恩,不徇忠死节,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则天不悦。易之、昌宗由是含怒,欲置其于死地。奉宸令张易之有一次放任其家奴凌暴百姓,魏元忠将其予以鞭杀,当时“权豪莫不敬惮”,大快人心。

老魏还曾直接训责不守官场规矩的张易之兄弟洛阳令张昌仪,反对张昌期(易之弟)升官。不久,当时做御史大夫的魏元忠就遭张易之诬陷下狱,后来虽然有许多大臣为其辩护力挺,还幸得宋璟等人策反张说不做伪证,才逃过一劫。

关于此事,《旧唐书·张说传》载:“(张)说至御前,扬言元忠实不反,此易之诬构耳。”话说张易之为了要整死魏元忠,于是让张说来作证,还要带其去朝堂上和老魏对质,以为援手。

当张说将要在公堂上与魏元忠对质作证之时,“做贼心虚”的张说却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害怕,这本身就是一种二难选择,如果不说实话陷害忠良,自己于心不安甚至悔恨终身;而如果讲了实话给老魏开脱,又会得罪权势滔天的二张,那么祸事就立马出现在眼前,因为二张肯定会报复他的“不忠”,这也太考人的应对智慧了。

正当张说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的时候,守法持正的宋璟知道了其中的“猫腻”,于是语重心长地劝张说道:“做人最重要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名节和义气于人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我们正人君子赖以立身于世的法宝,如果这么重要的做人法则也丢了,还有何脸面苟存于世?明知魏大夫是被冤枉的,怎么能为虎作伥陷害忠良来求得自身的苟安呢。就算是因此而得罪权贵被贬职罢官,也能流芳百世了。如果你有什么不测,我一定想方设法来救你,如果营救不成功,我宁愿和你一起受死,你就在朝堂上放心地实话实说吧。”经过宋璟一番义正词严的“策反”,原本良心未泯的张说十分感动,也豁了出去,等到廷审对质的那一天,张说不仅没有给张易之做伪证,还勇敢地揭发了张的阴谋,说魏元忠根本没有反心,那只是张易之为了整人故意诬陷,从而救了魏元忠一命,张说自己却被扫地出门贬到广西钦州一年有余。

武则天也明知老魏蒙冤,但还是把他降职了事,就在他贬官外任辞行之日,仍然正气凛然地指着武媚娘身边的二张说:“此二小人,终为乱阶。”果然不久恢复大唐第一人张柬之发动第二次“玄武门之变”,武媚娘被迫让权,二张也被砍死在乱阶之下,正应了老魏的预言。

就是这样高风亮节的人,却经常被人恶意炮制,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一次由于奸相宗楚客的构陷,因其子升牵涉到了诛杀武三思父子的第三次“玄武门之变”中而横死,于是宗楚客大做文章,说他“潜预其谋”,也就是参与了谋反,由于某种原因老魏是铁杆太子党分子(中宗的东宫),中宗免了其死罪,流放路上像李道宗一样死在途中。

在此,再讲一点老魏近似于野史的趣事。据说魏元忠未下狱之前曾生了一场大病,一个叫郭霸的手下想巴结他,居然挖空心思到要亲口品尝魏元忠的粪便的惊人之举,好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也曾这样服侍过吴王夫差,夫差见勾践孝顺得比他的儿子还甚,于是便放松了警惕,给勾践的复仇大计争取了很宽松的外部空间,郭霸这小子居然也做抄袭一派。唉,克隆天王啊。反正老郭认认真真、象模象样地尝过他还冒点热气的新鲜粪便之后,于是十分高兴地说:“粪甘则可犹;今苦,无伤也。”意思就是说他的病已经无大碍,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不知是该表扬还是该嗤之以鼻,不过至少比魏元忠的另一个手下“文盲高官”侯思止居然用“黑话”审他,并为了让他承认谋反而往死里拖的野蛮做法不知人性化了多少倍,尽管说起来有点猥琐甚至有点龌龊。

关于老魏的坎坷人生,武媚娘曾和他有过一段很有趣的对话。史书是这样表述的:则天尝谓曰:“卿累负谤铄,何也?”对曰:“臣犹鹿也,罗织之徒,有如猎者,苟须臣肉作羹耳。此辈杀臣以求达,臣复何辜。”大意也就是说,对于他的遭遇武媚娘很是有点“友邦惊诧论”,总是迷惑不解的样子(不知是假痴不癫还是什么的,以她那么聪明的人应该知道问题的症结),于是有点惺惺作态地故意问其说,你这么正直能干的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陷害诬告你?聪明过人的魏元忠立马幽默地答道

:“我就像一只漂亮的梅花鹿,那些想骑在别人肩膀上高升的罗织之徒,就像是嗅觉最灵敏的捕猎者,还不趁机枪打出头鸟捕俺用来熬最甜美最补的鹿肉汤?那些人原本就是想干掉我以求闻达,我又怎能逃避他们的捕杀呢?”

也是啊,官场就是最宏大残酷的斗兽场,不壮饮生吞同事肉,怎样往上爬呢?所以眼里掺不下沙子、水至清则无鱼的魏元忠,也只有被捕猎做美味人肉干的份了。

不过,伟人也曾教导过我们,人总是要变的,不是变好就是变坏,一个人最难的就是一辈子做好事。晚年的老魏也有点英雄气短的末路英雄样,以前上朝总是站得笔直没有偏离过方向的他,自从几上几下从贬地回来后,就再也没直过,以前常和权贵斗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死了当睡着的大无畏战士老魏同志,居然临时变脸做了“好好先生”,甚至变得滑如泥鳅了,环境果然很能改变人。

当时的老魏已经成了第二个李靖式的老狐狸,常委会上从来不轻易表态,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该说的也坚决不说,也许是经历了太多苦难的老魏已经看破红尘,也厌倦了那种翻云覆雨的无谓争斗,想过点平静生活吧,愤青总会老的,总之他已经老了,心更是行将就木。

不过,人在官场走,哪能不中箭?一心想不被人当鹿肉吃掉的老魏,最终还是被宗楚客惦记上了,最终在贬官途中悲愤死掉。

标签: 魏元忠

更多文章

  • 武则天魏元忠两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有什么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唐朝

    武则天与当朝宰相魏元忠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因为什么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而武则天既非“正统”,又是女人。因此,在最“权威”的“正史”史料里,就完全和根本否认了她的政权合法性。正

  • 魏元忠斩首前皇帝下旨把他赦免,他为什么要说圣旨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唐朝

    宰相即将被斩首,皇帝下旨把他赦免,宰相:我怀疑圣旨是假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大臣因遭到别人的诬陷,被定为死罪,将要被看到的那一刻,突然有使者骑马飞奔而来,口中还高喊着刀下留人,随后大臣得以幸免。其实,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发生过,

  • 魏元忠是什么人?硬汉宰相,死后却被封为齐国公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元忠,唐朝

    硬汉宰相魏元忠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在武则天执政时,魏元忠是个不容小觑的人。他是宋城人,出身于平民,后来成了太学生。在高宗凤仪时期,吐蕃屡次进犯边塞,他赶赴洛阳奉上抵御之策,因而受到了高宗的赞赏,于是,便让他在秘书省任职。从此,魏元忠便走上了仕途。在平定李敬业的叛

  • 唐朝名相王及善被抹黑,成了不学无术的“驱驴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及善

    有唐一朝名相、贤相辈出,其中曾在则天朝担任过三年内史、文昌右相职务的王及善,便是很有名望的一位。不过王及善在任期间却得了个“驱驴宰相”的称号,很多野史、笔记小说也把他描述成不学无术的官僚,整天跟府衙中的驴过不去,真相的确是这样吗?王及善是功臣王君愕的儿子,以父荫袭爵邢国公,并被授予朝散大夫,有爵位、

  • 《新唐书·王及善》原文及翻译,王及善,洺州邯郸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原文: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

  • 王及善真的是一个“驱驴宰相”吗 他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宰相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驱驴宰相故事,欢迎关注哦。有唐一朝名相、贤相辈出,其中曾在则天朝担任过三年内史、文昌右相职务的王及善,便是很有名望的一位。不过王及善在任期间却得了个“驱驴宰相”的称号,很多野史、笔记小说也把他描述成不学无术的官僚,整天跟府衙中的驴过不去,真相的确是这样

  • 王及善是什么人?能带刀面见皇帝,太子被拒绝还得向他道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及善,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及善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及善是武则天时文昌左相(宰相)。他担任内史时,人称为“鸠集凤池”。唐高宗时,累官至礼部尚书。他规定官员不准骑驴上班,又派人终日驱逐,人称“驱驴宰相”。王及善的父亲父王君愕于隋末率义军投唐,拜大将军,贞观十九年,王君愕随唐太宗征讨

  • 崔珏是谁?他有哪些奇闻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崔珏,钟馗,判官

    唐朝诗人崔珏,民间俗称崔府君,他也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年间人。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

  • 崔珏和西游记有什么关系?他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崔珏,钟馗,判官

    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张纪中版《新西游记》中的崔珏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

  • 崔珏是什么人?他跟唐太宗有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太宗,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崔珏是什么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冥府有四大判官,分别为赏善司魏征、罚恶司钟馗、查察司陆之道、阴律司崔珏。四位判官都是心地善良之人,秉持的都是世间公道,但是只有最后这位崔判官最为有名,因为他常常因为重感情而做出徇私的事,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