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乌衣巷之唐代诗词鉴赏,该诗表达了刘禹锡什么感情?

乌衣巷之唐代诗词鉴赏,该诗表达了刘禹锡什么感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838 更新时间:2024/1/21 8:00:26

乌衣巷,唐代刘禹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标签: 唐代乌衣巷

更多文章

  • 唐诗蜀先主庙如何赏析,刘禹锡在诗中描绘了有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诗,蜀先主庙

    蜀先主庙,唐代刘禹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天下 一作:天地)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此诗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首联写先主

  • 唐诗西塞山怀古如何鉴赏,刘禹锡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诗,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

  • 刘禹锡郊外踏青写了一首诗,为何被贬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禹锡,唐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刘禹锡,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刘禹锡是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被称为“诗豪”。刘禹锡年少时饱读诗书,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他21岁便高中状元,由此步入仕途。此后的数年里,他因为政绩斐然,仕途平步青云,从基层一路飙升到监察御

  • 虞世南出身望族却德行淳备 实在是一位良谏纯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虞世南,隋唐

    江都之变,宇文化及除掉杨广后,随即率禁卫军闯入大隋内史侍郎虞世基家,将虞世基拖出来就要斩首时,他的弟弟虞世南流着泪向军士求情,让自己来代替兄长。宇文化等人当然不会允许,将虞世基一家迅速杀个精光,却唯独没有动虞世南,可能是这些士兵们往日里对这位知书达理的公子印象不多,才没痛下杀手。虞世南说到虞世南,爱

  • 凌烟阁功臣虞世南的人物简介,虞世南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凌烟阁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为什么能上李世民功臣榜?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虞世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为什么能上李世民功臣榜?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作为大奸臣虞世基的同胞兄弟,同父所生,居然性格和修为判若两人,却还能和平共处,生死相依,这简直就是人伦奇迹。而作为初唐著名诗人(其共历南陈、隋和初唐三朝),其诗风和做人风格一样,都是清新脱俗、刚健有力(一

  • 虞世南:不上战场不打仗,却成了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虞世南,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虞世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大多数人,都是为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但是也有一个例外,此人没有和李世民南征北战过,没有陪李世民一起经历过生死,他没有盖世的武功,也没有久经沙场,他就是虞世南,那么为何他还可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呢

  • 伴君如伴虎 唐开国功臣唐俭棋高一筹险丧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俭

    唐俭是李渊起兵时,太原首义的参与者,为李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网络配图唐武德元年(618年),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率唐军攻伐刘武周时,不幸被俘获。狱中,唐俭意外得知独孤怀恩欲谋反。当时的独孤怀恩被刘渊委以重任,镇守战略要地蒲州,一旦独孤怀恩起兵造反,刚刚建立的李唐王朝将面临灭顶之灾。事关重大,唐俭说服看

  • 唐初贞观名将唐俭:曾作为李世民长史平定突厥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世民

    唐俭(公元579年—公元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祖父唐邕任北齐尚书左仆射。父亲唐鉴,出任隋戎州刺史,与李渊友善,曾同掌禁卫。因此唐俭素与李世民交游,同在太原。唐俭爽直豪迈,不循规矩,但侍奉亲人以孝闻名。见隋朝政局渐乱,暗地劝说李家建立大计。李渊起兵时,授职为记室参军、渭北道元帅

  • 唐俭下棋赢了唐太宗 差点被诬陷谋反全家丧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俭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那个皇帝都不是好相与的。对于皇帝来说,你让他失去了面子,他让人失去了性命。就是史书上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是如此,君不见玄武门之变的淋漓鲜血,连亲兄弟、亲父亲都下得去手的人,如果你触及他的底线,一定会死得很惨。网络配图唐俭,早先年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人,是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