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元衡为什么会被当街刺杀?谁是主谋?

武元衡为什么会被当街刺杀?谁是主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694 更新时间:2024/3/19 23:41:19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白居易的朋友、大唐宰相上朝途中被杀,谁才是这起命案的主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一天凌晨,夜色还未褪去,几个轿夫抬着一顶轿子走在幽暗冷清的长安街上。这时埋伏在暗处的一股刺客上前杀死了轿中人,割去他的头颅而去。巡夜人听到动静,提着灯笼前去查看,只见前面躺着一具无头尸身,身穿宰相官袍,脖子断口处还在汩汩地流淌着鲜血,在地上蜿蜒流淌……

武元衡,字伯苍,他太爷爷是武则天的族弟。武元衡进士出身,有才能,受唐德宗赏识,仕途亨达,担任过御史中丞。武元衡曾经在延英殿议事,离开时,唐德宗目送他说:“真的是当宰相的料!”。

唐顺宗即位后,当政的大臣王叔文招揽武元衡入党,武元衡不答应。因此武元衡与王叔文不和,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太子的侍从和顾问),正好赶上册封李纯为皇太子,武元衡担任司仪,所以得以被李纯认识。

唐顺宗当了一年的皇帝就去见了祖宗,皇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唐宪宗英明刚毅,心怀中兴之志,任用贤能。李纯知道武元衡刚正有才能,对他格外提拔,不久就任命武元衡为门下省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管户部,对他的厚遇超过其他宰相。

当时藩镇割据,各节度使目无王法,骄横专制,不纳贡,不朝见,抗旨不遵,甚至起兵反叛。浙西节度使李锜请求入京朝见,然后又装病不出,拖延期限,观察朝廷的态度。

唐宪宗问宰相郑絪,郑絪建议让李锜自随其便。武元衡则认为不能让奸臣恣意妄为,损害天子威严。唐宪宗认为武元衡说的有道理,于是派人催李锜进京。李锜黔驴技穷,起兵反叛,随即被朝廷镇压下去。

当时,蜀地叛乱刚刚平定,节度使高崇文不知道如何安抚治理,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唐宪宗任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依旧兼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去治理蜀地。武元衡在蜀地为政宽简,三年之后,蜀地大治。

后来唐宪宗召武元衡入京为官,主持国政。当时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多次在唐宪宗面前争辩,而唯独武元衡保持公正,不偏不倚,被唐宪宗称赞为忠厚的长辈。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唐宪宗有意解决困扰朝廷百年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于是委任武元衡掌管军事,讨伐叛军。朝廷平叛的行动,引起了和吴元济勾结的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恐惧。

此前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谋反,唐宪宗派大军征讨不胜,于是继续用兵。王承宗恐惧,请求归降,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为王承宗求情,于是唐宪宗便宽赦了王承宗。王承宗虽然向朝廷表示归顺,但他依旧怀有二心,见朝廷讨伐吴元济,他深知吴元济被灭,那么朝廷势力就会更加强大,自己就更加难以对抗朝廷。

王承宗为吴元济求情,上书给唐宪宗请求赦免吴元济的罪行。同时,王承宗也派使者去劝说武元衡赦免吴元济。王承宗的使者对武元衡傲慢无礼,惹得武元衡怒骂,被赶了出去。王承宗为此怨恨武元衡,多次上书诋毁他。

一天凌晨,夜色还未褪去,武元衡乘着轿子去上早朝。街上寂寥幽暗,暗处有埋伏着一群刺客,首领看见武元衡的轿子过来,下令说:“灭掉灯烛!”于是刺客射灭武元衡轿前的灯笼,并且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后上前击中武元衡的左大腿。武元衡的轿夫和随从与刺客格斗,寡不敌众,心中恐惧,纷纷逃走。最终,刺客杀死武元衡,割去他的头颅离去。

街上巡夜人听见动静,前去查看,发现武元衡被害,敲着铜锣声嘶力竭地大喊“盗贼杀了宰相”,呼声传达十多里,传到了宫内的朝堂。朝堂上百官听到呼声,人人惊惧,不知道是哪个宰相被害。不久,有人上报命案,才知道是武元衡被害。

当日,唐宪宗上朝,走到紫宸门时,有官员报告武元衡的死讯,唐宪宗听闻震惊,为之罢朝。唐宪宗在延英殿召见宰相,悲哀痛哭,没有进食,然后追赠武元衡为司徒,谥号为忠愍。

唐宪宗下诏派兵捉拿凶手,凶手散布言论说:“不要捉拿凶手,否则凶手逼急了会继续作乱。”凶手又留下纸条给官兵说:“不要逼我太急,否则我会先杀了你。”所以官兵不敢强逼。

白居易与武元衡是朋友,曾经以诗相唱和。当时白居易官职微小,又不是谏官,不能参政议事,却为了武元衡而上书请求严加捉拿凶手,被认为越职,后来又被人诬陷为不孝,因此被贬官。

兵部侍郎许孟容对唐宪宗说:“帝国宰相横尸街头,而不能捉住凶贼,这是朝廷的耻辱。”于是唐宪宗又下诏说:“能捉拿凶手者,赏钱千万,授五品官。与贼人同谋但能离开贼人而自首者,也赏。如果违令不听,灭族!”

左神策将军王士则、左威卫将军王士平得到了凶手的消息,抓捕得到张晏等十八人,自称受王承宗派遣,然后都被诛杀。

过了一个月,东都防御使吕元膺抓到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手下门察、訾嘉珍,自称是首先谋杀武元衡的人,正好赶上张晏的人动手,所以借此报告给李师道而领赏。其后,这二人被唐宪宗秘密处死。

《新唐书》记载是王承宗派人刺杀了武元衡,而李师道派去的刺客见王承宗的人抢先动手了,就回去报告李师道说是自己杀了武元衡,因此领了赏钱。《旧唐书》则说是李师道的刺客杀了武元衡。而朝廷以为是王承宗做的。那么谁才是刺杀武元衡的幕后主谋呢?

标签: 武元衡唐朝

更多文章

  • 大唐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的情敌,还是武则天曾侄孙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元衡,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元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对于武则天都非常的熟悉,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开创了一个时代。不过在武氏族人纷纷依靠武则天占据政治权利的同时,有个武氏族人却反其道而行,遁入山中修行避祸。作为武则天的族侄,武平一“博学,通《春秋》。后在时

  • 大唐的忠臣武元衡,最后为什么会被刺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元衡,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武元衡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武元衡生于唐肃宗乾元元年,他有着高贵的血统,是武则天的后代,被称为唐朝第一美男子,才华横溢、风度翩翩,诗文写得非常好。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官至湖州刺史,他的祖父武平一是文人学士,曾任考功员外郎,他

  • 大唐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背后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元衡,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武元衡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武元衡出生的那一年,大唐刚刚收复两京,而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刚刚在和史思明的相州之战中失败,安史之乱还要再过四五年才消停下来,只是,安史之乱并没有真正被平定,其后遗症就是藩镇割据。而武元衡之所以在上朝路上

  • 大唐宰相武元衡的生平经历介绍!武元衡任相期间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武元衡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大唐宰相武元衡的生平经历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武元衡是唐宪宗朝著名的宰相,由于他坚定不移地支持唐宪宗以武力平定藩镇,受到藩镇的仇视,最后被藩镇派出的刺客杀死,身首异处,是死得最悲壮的大唐宰相。一、家世和家风武元衡的曾祖武载德是武则天的族侄,祖父武平一是唐高宗和武

  • 大唐宰相武元衡,还是白居易的情敌,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元衡,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武元衡。武元衡少时天资聪颖,参加科举位列进士榜首,后任华原县令。因工作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官至左司郎中,可参政议事,发布号令。贞元二十年,武元衡迁升御史中丞,顺宗即位后,因武元衡与顺宗宠臣王叔文不和,王叔文将武元衡贬为太子的属官。没想到顺宗即为一年就去世了

  • 大唐宰相武元衡,还是武则天曾侄孙,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元衡,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武元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我们对于武则天都非常的熟悉,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开创了一个时代。不过在武氏族人纷纷依靠武则天占据政治权利的同时,有个武氏族人却反其道而行,遁入山中修行避祸。作为武则天的族侄,武平一“博学,通《春秋》。后在时,畏祸不与事,

  • 杜黄裳装清高,单次受贿却有4500万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杜黄裳

    今天读唐朝张固的《幽贤鼓吹》,里面有一个章节记载,李师古为了巴结唐朝宰相杜黄裳,就备了一分厚礼去行贿。李师古的礼物包括“钱数千缗,并毡车一辆,亦直千缗。”钱者,孔方兄也,唐朝的时候,银子没有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流通货币主要是制钱。缗者,

  • 唐朝宰相杜黄裳人物生平简介,惨绿少年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惨绿少年,唐朝

    杜黄裳年轻时考中进士,又中制举宏辞科,受到宰相杜鸿渐的器重,被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辟为从事。大历十三年(778年),郭子仪入朝,命杜黄裳留守朔方,主持军务。李怀光趁机矫诏,欲诛杀大将温儒雅等人,以取代郭子仪。杜黄裳辨认出诏书乃是伪造,质问李怀光,使其阴谋未能得逞。升任宰相唐德宗贞元年间,杜黄裳入朝,担任

  •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原文及翻译,《旧唐书·柳宗元传》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旧唐书·柳宗元传》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 唐朝宰相韦执谊:风波跌宕的宦海生涯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韦执谊

    我国历朝历代都不乏革新,成败缓急累载史册。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有誓死相抗的守旧,两种势力常常演化成朝廷党争或皇室内斗。失败的一方要么被赐死,要么被贬,黜谪戍边屡见不鲜。隋唐至明中,海南一直是贬谪流人的重要去所。往往越是重臣贬得越远,而“唯崖州地望最重”。海岛崖州一地,李唐一代,贬谪于此的宰相就有十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