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晏是什么人?大唐转运使,力挽狂澜救社稷

刘晏是什么人?大唐转运使,力挽狂澜救社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83 更新时间:2023/12/9 3:29:52

XXX。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刘邦起于野,有萧何韩信助之,终得天下。韩信为帅,萧何为相,共同辅弼了汉高帝,而萧何也因治世之才,治国之能,被后世所推崇。萧何的崛起,是秦末楚汉争霸的背景所致,换句话说是战乱造就了萧何,但唐王朝一直未曾亡国,为何代宗皇帝却将刘晏誉为“萧何”?

在古代战争过程中,有一句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叫做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通俗来解释就是战争打的不是人力,而是财力物力。而大唐转运使刘晏,便是在战争的基础――粮草物资上立下了不世之功,而且是力挽狂澜挽救了大唐社稷,方才被誉为“萧何”。

众所周知,唐王朝没有同汉朝一样半途夭折,但战乱却从未消退,安史之乱既是典型,又是转运使刘晏功成名就的历史大背景。安史之乱搅乱了唐王朝既有的统治规则,其中就包括天下经济运行现状,最重要的便是粮道运行。安史之乱后,既有粮道受阻,关中各地粮价飞涨,加上原本的转运路程有缺陷,将长安城推向了火炉,要知道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所以,安排转运使疏通粮道,力挽狂澜以免因为粮食问题而产生民变、官变,成为了当务之急,刘晏也因此步入了历史大舞台。关中粮患,刘晏临危受命

自建元以来,唐朝的政治中心便一直处在西北地区,加上都城建在了长安,导致长安地区人口越来越多,繁华的长安城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由于长安城的地理区位和唐王朝的政治原因,大批的驻军拱卫长安,向北边防大军的物资供应也多以长安为盼。与此同时一大批官员的流动,以及吏部考核等,使人口流动更加剧了长安地区的粮食紧张问题。

雪上加霜者众,这一定律放在此时的长安城,再合适不过。虽然需求越来越大,但关中地区所产的粮食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京师官员、驻军、民众的巨大消费需求。关中地区粮食产量有限,除了几处搬的上台面的产粮区,其他地区的黄土高坡根本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要知道唐王朝的社会生产力比上世纪都落后几十倍不止。

本地不足,外地抽调,这是古今通理,唐王朝对于粮慌问题,也是如此考量。所以从建元伊始,就开始各地区调粮取供,逐步形成了一套既有方略。长期以来,唐王朝的调粮路线以水路为尊,粮源地也是江淮地区,水路路线为淮河――汴水――黄河――渭水――长安,其中漕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路运送远比陆路要便捷,所以长期以来唐王朝的运粮政策便是如此。但安史之乱的爆发,打断了既有的漕运渠道,水路运送一下子成为了幻想,唐王朝不得不改变路线,开始从长江转汉水,由陆路送至长安,耗时耗力。安史之乱不仅打破了既有规则路线,而且导致了关中地区的粮荒,物价横飞更是达到了斗米千钱的地步,代宗皇帝面临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为了疏通河道,重兴漕运快速解决关中粮荒问题,代宗皇帝将刘晏扶上了转运使的宝座。大刀阔斧,兴漕运挽社稷

刘晏以刺史兼转运使,比之其他转运使则多了几分实权,有了几多势力,这对于他开展工作重兴漕运,无形中提供了一份支持。和众多名臣一样,刘晏和也孰知调查的重要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何况他要开展政令部署。即是兴漕运,调查各地河道广泛听河岸边百姓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刘晏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仔细去考察漕运故道,之所以是故道是因为此道于安史之乱中几度废弃。他考察河道,关键在于汲取前人在故道上漕运的弊端,欲从中汲取教训。的确,安史之乱前的漕运河道,虽然为关中地区提供了运粮便利,但是其过程错综复杂甚至于当年粮至次年都无法运送完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往漕运皆是直运,这种漕运办法是以往的主要形式。江淮地区是粮区,所以从江南地区开始筹粮装船开始运送,二月出发四月渡过淮河入汴水,六七月才能到达黄河,此时正值雨季黄河水位高涨,等到九月方可上行。也就是说,从江南一路运送到关中,船一如既往都是江南船没有变动,而且连水手都没变,南北方水域显然有很大差距,这一来二去就造成了运送的诸多问题,而且最短运送周期也达到了七个月之久。

第二,南方水手在北方水域的水性,与南方船只在北方水域的“水土不服”,造成了诸多运送问题,漕运也是困难重重。要知道,江南的水域,到淮河为之一变,汴水与黄河到渭水又是不小的变化,对水手的考验极大,增加了运送成本和关中粮食风险,翻船、自然损耗等致使粮食减少也非个例。

为此,刘晏在广泛调查研究后,确定了一个具有漕运史上里程碑意义的策略,将漕运推向了新境界,关中粮荒问题顺利得以解决。他针对两点问题,采取️️️针对性策略。

首先,他将漕运河道分段而治,把旧有分一条龙式运送,改成了各河各理的分段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江南(扬州)过淮水至清口为第一段,南方船只运送到清口即回航;从清口渡汴水到河阴,由第二运送梯队负责,到河阴即回航;由第三梯队负责过黄河,运送至渭水即回航;第四梯队运粮过渭水,入长安粮仓。史载为:江船不入汴,汴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

其次,他在各个交接口,设置了若干临时性粮仓以存放粮食,避免交接过程中的时间耗费和不必要的粮食损耗。同时在组建各个梯队时,严格选取各段水手,提高运送效率同时确保漕运安全。加上装袋漕运的方法,不仅便于运送而且即便翻船,也容易打捞。

结语:简简单单的人,做着简简单单的事,却有着不平凡亦不简单的结果。刘晏的漕运策略,不仅顺利解决️关中地区的粮食问题,而且为漕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影响深远。而漕运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这关中地区的稳定,无形中的危机被化解,代宗皇帝清楚其中利害,称刘晏为“萧何”,刘晏力挽狂澜救社稷之功由此可见一斑。

标签: 刘晏唐朝

更多文章

  • 宰相苗晋卿制造了一个白卷状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苗晋卿

    公元1973年,一个名叫张铁生的人爆红,被称为“白卷英雄”。再往前1230年,公元743年,一个名叫张奭的人因为同样的原因爆红,古代对“白卷”的说法很是文雅,叫做“曳白”。张铁生因为被毛远新看中而闻名遐迩,张奭则是因为被唐玄宗当面揭穿而名声扫地。要知道,皇帝的面试是额外加出来的,原本张奭高居第一,是

  • 【旧唐书·苗晋卿传】原文及翻译,苗晋卿,上党壶关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苗晋卿

    旧唐书原文:苗晋卿,上党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晋卿幼好学,善属文,进士擢第。开元二十四年,与吏部郎中孙逖并拜中书舍人。二十七年,以本官权知吏部选事。晋卿性谦柔,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

  • 唐朝宰相苗晋卿人物生平简介,轶事趣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苗晋卿,唐朝

    苗晋卿年轻时勤奋好学,善作文章,后考中进士,授为修武县尉,历任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度支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主持铨选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苗晋卿升任吏部郎中,后与孙逖一同被拜为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命苗晋卿主持吏部铨选事务。候选官员为求肥缺,有

  • 【旧唐书·李揆传】原文及翻译,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揆

    旧唐书《旧唐书•李揆传》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

  • 李揆是什么朝代的?李揆人物简介,轶事趣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揆,唐朝

    李揆(711-784年),字端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宰相。给事中李玄道玄孙。少聪敏好学,善于属文。开元末年,举进士,补陈留尉,累拜中书舍人。乾元初年,兼礼部侍郎,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姑臧县开国伯。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加左仆射。兴元元年卒,终年七十四

  • 他是唐朝宰相李揆,历史上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揆,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揆。李揆,字端卿,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生于公元711年,卒于公元784年,享年七十四,谥曰恭。李揆出名主要是在唐肃宗时期,因为肃宗对其的称赞。据史书以及《李逵传》对他的记载,可以看出李揆是一个风姿优雅,举止温文,容貌出色的男子,一举一动之间都能吸引不少人

  • 唐肃宗时期第五琦有什么建议?他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第五琦

    唐肃宗李亨,他是唐玄宗和杨皇后的儿子,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生于公元711年,在安史之乱期间,李隆基在四川的时候登基上位,为挽救唐朝的统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在有生之年没有平定安史之乱,但是他的历史功绩依旧是存在的。第五琦是唐朝时期的官员,字禹珪,今陕西人,出生于公元729年,享年70岁,曾

  • 【旧唐书·第五琦传】原文及翻译,第五琦,京兆长安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旧唐书

    第五琦,京兆长安人。少孤,事兄华,敬顺过人。及长,有吏才,以富国强兵之术自任。时太守贺兰进明甚重之。会安禄山反,进明迁北海郡太守,奏琦为录事参军。禄山已陷河间、信都等五郡,进明未有战功,玄宗大怒,遣中使封刀促之,曰:“收地不得,即斩进明之首。”进明惶惧,莫知所出,琦乃劝令厚以财帛募勇敢士,出奇力战,

  • 第五琦是什么人?第五琦人物生平简介,是哪朝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第五琦

    第五琦,唐朝理财家。字禹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以吏干进。天宝元年为陕郡太守韦坚从事,五载坚得罪,坐贬官。十三载为须江丞。十五载任北海录事参军,十月谒肃宗于彭原行在,请收江淮财赋,拜监察御史、江淮租庸使,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乾元元年加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创榷盐法。迁户部侍郎,专判度支,领

  • 李岘与李世民有何关系?李岘与李辅国有何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辅国,李岘,李世民,唐朝

    说到李岘就不得不说起李恪——李世民的第三子,是李世民儿子中最像他的一个,据史料《新唐书》中记载:“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由此可见李恪很有才,当时李承乾和李泰为了争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