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上被皇帝错杀的2位大臣,张蕴古和晁错

史上被皇帝错杀的2位大臣,张蕴古和晁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943 更新时间:2024/1/11 8:40:13

中国历史上有些时候皇帝在某种原因下,不得不杀一些大臣,比如盛怒之下,比如情急之下等等。结果有时候不该杀的也杀了,于是杀完后又后悔不已,比如下面这两位被皇帝错杀的大臣。

第一位是晁错

晁错,这可能是死的最冤的大臣了。

晁错,西汉政治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为太子老师,也就是汉景帝的老师。汉景帝继位后,晁错官拜御史大夫,成为汉景帝的首席智囊。景帝对他言听计从。

晁错上位后极力主张削藩,削藩是西汉初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年贾谊也主张汉文帝削藩,可是汉文帝就是不做,估计他知道还不是时候,所以,才华横溢的贾谊只好“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现在晁错也是,汉景帝跟父亲汉文帝不一样,他自认为削藩时机成熟,于是采纳晁错的意见,执行削藩。下令削去楚国东海郡、赵国常山郡、胶西国六县、吴国会稽郡和豫章郡。结果,七国叛乱。

叛乱的诸侯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ang)、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所以叫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打出的旗号是:入诛汉之贼臣晁错。

同时,七国叛乱发展迅猛,这让汉景帝始料未及,以至于手足无措。于是情急之下,汉景帝斩了晁错。据说那天晁错穿着漂亮朝服准备去上朝开会,不过当车队经过长安东市时停了下来,接着中尉宣布诛杀晁错的诏书,当场就腰斩了穿着朝服的晁错。

死的十分惨,甚至极有可能晁错都不知道自己要被杀。那么,晁错死了后,七个王停止了吗?

并没有。所以,造反是蓄谋已久的,晁错只是一个借口。正如晁错所言,削藩是迟早的事,造反也是迟早的事。削,他们会反;不削,他们也反。晚削不如早削,等到各路诸侯羽翼丰满尾大不掉时,想削都削不了。

所以,汉景帝错杀晁错后,十分后悔。

当时有一个叫邓公就说汉景帝杀错了人,他对汉景帝说“陛下想一想,晁错是为什么死的?晁错是主张削藩,这是我们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但是他的计划刚刚实行的时候,自己却被冤杀了,以后还有人说话吗?还有人说真话吗?还有人愿意向你们提建议吗?”

汉景帝听了这个话后,漠然良久,呆了很长时间,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朕也是后悔莫及呀。”

第二位是张蕴古

这个人我们可能不太熟悉,因为关于张蕴古的史料记载比较少。通过零星史料,我们大概可以发现此人从小就非常聪明,博学强识,后来因为写了一份《大宝箴》给唐太宗,于是被提拔为大理丞,主要负责审理京城的案子。

要不是此人被李世民误杀,我想历史也不会有此人的大名。事情是这样的,根据《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上记载。

当时相州(今河南安阳)有一个人叫李好德,此人因从小生过大病,长大后变得疯疯癫癫的,说话从来不经大脑,常常会讲一些荒谬的话语。据说李好德风言风语时,似乎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还怀疑他要谋反。

最后这件事被唐太宗知道,于是下令捉拿李好德,叫张蕴古审理这件案子。

张蕴古经过判断,认为李好德的确是个疯子,有痴呆病。不应当处死。李世民冷静下来也觉得有理,便宽大处理了。

本来这事到此结束了,奈何张蕴古释放李好德后,不知是处于同情,还是什么其他因素,两人竟然在一起“引与博戏”,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喝酒、聊天、赌钱、打麻将之类的活动,结果这事被人发现,举报到了唐太宗那里。

结果李世民勃然大怒,你张蕴古居然敢骗我。并认为这两人狼狈为奸,定有图谋,于是一怒之下,竟将张蕴古、李好德一并处斩。

但张蕴古死后不久李世民十分后悔。他认为张蕴古在世时兢兢业业,这次虽然犯了法,但罪不至死。自己的一时盛怒,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唐太宗由此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在死刑执行程序上,为了避免再犯错,于是下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死刑复核制度,在那以后,一直保存至今。

张蕴古为救一个疯子,不幸被李世民误杀,却因此产生一法则沿用至今。影响后世一千多年。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被皇帝错杀的两位大臣,都是忠臣。

标签: 晁错,汉朝

更多文章

  • 张蕴古献大宝箴,为什么在新唐书中删去全文?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蕴古,大宝箴

    唐太宗即位时,张蕴古献《大宝箴》一篇。所谓《大宝箴》乃是张蕴古上书给唐太宗的一篇劝诫书。帝王之位曰“大宝”,箴是一种文体,即劝诫讽喻的箴言。张蕴古献《大宝箴》就是希望唐太宗做个有为的圣明君主,并提出为此所要注意的各项事件的纲要。《新唐书》将张蕴古的姓名事迹附记在《文艺·谢偃传》后,没有记载这篇文字,

  • 张蕴古是谁?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蕴古,唐太宗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一个名叫张蕴古的人,专门制定了一条法律规定,影响了人们上千年。张蕴古,他是唐朝相州洹水人,此人自幼聪慧不凡,长大以后更是博览群书,学识过人,记忆力尤其好。后来,张蕴古做了朝廷官员,他做事滴水不漏,在官场上名声很好。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初,张蕴古还专门作了一篇《大宝箴》献给李世

  • 贺知章《采莲曲》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采莲曲,贺知章,稽山,镜,风

    古诗《采莲曲》年代:唐作者:贺知章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作品赏析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他告老回乡的夏天。他回乡后定居于镜湖边的“道士庄”,即今绍兴市五云门外,每天都能看到镜湖的水波,及镜湖上的采莲人与采芰荷的人。何谓镜湖?传说是大禹治水时

  • 贺知章《太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太和,贺知章,唐,天,同

    古诗《太和》年代:唐作者:贺知章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绪,享神配极。作品赏析三年禅社首祭地祗乐章八首”,署名“太常少卿贺知章作”。其中第八首《灵具醉》为源乾曜所作,不录。注:以上七首《旧唐书·音乐志》作“玄宗开元十

  • 贺知章《咏柳》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咏柳,春天,贺知章,树,丝,叶

    古诗《咏柳》年代:唐作者: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品赏析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

  •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贺知章,中唐,四明狂客

    《回乡偶书》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诗词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前言】《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

  • 贺知章是古代最幸福的人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贺知章

    贺知章是古代最幸福的人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相信大家都学过这么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没错,这首诗就算唐代著名诗人“诗狂”贺知章,小编认为贺知章应该是中国古代最幸福的人了,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贺知章首先

  • 贺知章:浙江的第一位状元,还被称作头号酒仙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贺知章,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贺知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长安十二时辰》是以唐玄宗时期为背景的一部电视剧,随着此剧的热播,里面的人物受到关注,大家都纷纷找剧中人物的原型。大家关注最多的可能是圣人、太子、右相、李必这些热门人物,但是其中有一个老人家,人称何监,却是我们最应该熟悉的人。我想大

  • 贺知章:大唐最长寿诗人,活过整个盛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贺知章,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贺知章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天宝元年(742年),李白与贺知章在长安相遇。两人都是狂放豪迈的诗人,也是疏宕不拘的酒徒,虽相差42岁,却一见如故。初到长安的李白向老前辈呈上一首《乌栖曲》,年过八旬的贺老一边痛饮一边吟诵,赞叹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遂身居高位还能善终回乡!“开挂”人生背后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贺知章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贺知章“开挂”人生背后的秘密!欢迎阅读哦~唐天宝二年,京都,长安城。在四海的文人墨客都千辛万苦,想要挤进京都长安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却与众不同。他满头的银发,佝偻的身姿,写了辞职信上书给皇帝,想要辞官回乡。皇帝犹豫了再三,看着他大病初愈后憔悴的面庞,终于点头答应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