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明朝万历年间宦官冯保竟然成了顾命臣

揭秘:明朝万历年间宦官冯保竟然成了顾命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54 更新时间:2024/1/9 9:02:01

张居正冯保,政治上有所建树,却过不了金钱关。惜哉

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在电视上的热播,引发了新一波追觅中国古史的高潮,不过这次是由“清史热”转变为了“明史热”。该剧中,除第一主角张居正而外,还有一个人物上镜率颇高,他便是大太监冯保。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此途在文化快餐化时代颇受青睐,但若能将艺术化的“历史”与真实历史相结合,或许效果更佳。其实,荧屏上的冯保,同样有着不少看点。

冯保发迹很早。早在万历皇帝的爷爷嘉靖皇帝时代,他就已经在宦官圈子中享有响当当的名气了。当时他的官职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这属于宦官中的最上层。隆庆皇帝在位期间,冯保权力进一步扩张,又提督东厂并兼掌御马监事。在明代宦官系统中,得以管理特务机构——东厂,算是坐上宦官中的第二把交椅了。《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对明皇宫顶级宦官作有这样的比喻:“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次辅。”即是说,掌印太监如内阁中的首席大学士,为元辅之任;提督东厂太监权力巨大,相当于阁臣中的次辅。由此看来,冯保离权力巅峰仅有一步之遥了。然而就是这小小的一步,让他走得颇为郁闷,颇为坎坷。

后来,掌印太监空缺。缘照前例,冯保理所当然应该晋级,但他却没有得到这个待遇。很明显,隆庆皇帝并不喜欢他。受万岁爷的影响,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也决定把这个肥缺让给他人。此后,冯保的两个下属太监陈洪与孟冲,先后越过他而当上了宦官的大掌柜。冯保心知肚明,这一切都是高拱的蓄意安排。自此,冯保对高拱产生了仇恨,想将其扳倒。

其实,嫌高拱碍眼的权势人物,不止冯保一个,就连高拱的副手、内阁次辅张居正都觉得他碍事。高拱是个拔萃能干的宰相,不过他的光辉形象实在太耀眼太炽烈了,以至于显得其手下个个都过于庸碌笨拙。高拱的专权终于迫使宦官“次辅”冯保与阁臣次辅张居正同病相怜并结成亲密的利益联盟。他们暗自寻求机会,时刻准备将高拱这棵大树连根拔起。

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皇帝龙体欠安,恐将不久于人世。冯保秘密告知张居正,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意愿草拟皇帝遗诏,以防不测。但他们二人的保密工作没做好,竟为高拱觉察,张居正被高拱斥责得满脸通红,只有低头谢罪的份儿。这年五月,隆庆皇帝的驾崩,彻底改变了明王朝中枢集团的成员结构。

古代的任何宦官,但凡掌权干政,就必定会依附皇室,寻求稳固的后台,冯保亦不例外。接替隆庆皇帝御宇的就是年幼的万历皇帝。当时万历的嫡母陈皇后与生母李贵妃同在。按制,陈后当晋升皇太后,但冯保却认为当行两宫太后并尊,即在尊陈后为太后的同时,也要践行“母以子贵”原则,尊奉李贵妃为太后。已和冯保穿一条裤子的张居正对此双手赞同。在张次辅的主持下,陈后尊为“仁圣皇太后”,李后尊为“慈圣皇太后”。帝王登基便践行嫡庶母并尊之制,这是空前的,可谓张居正与冯保的一项宫廷制度革新。从此,李太后就成为了冯保、张居正在皇宫中的遮风大树。

冯保赶跑掌印太监孟冲后,竟又“矫遗诏令与阁臣同受顾命”。冯保与内阁宰辅高拱、张居正、高仪等一同成了万历皇帝的顾命大臣。有了这一政治头衔,冯保便可堂而皇之地去干预朝政,比肩阁臣。宦官摇变顾命臣,这在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堪称奇景。

在李太后的暗自支持下,冯、张二人终于实现扳倒高拱的政治愿。张居正接替高拱而为内阁首辅,自此他便正式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张居正变法序幕。因得宜于李太后与大内总管冯保的共同支持,张居正成为如李国文先生所说的“中国唯一没有什么阻难,顺风顺水的改革家”。张居正被后世誉为“救时宰相”,他的系统改革在历史上曾产生重大作用,堪比北宋王安石改革。

为了帮扶张居正改革,冯保严格约束部属,尽一切可能为张居正行事开绿灯,不惜自贬以为张居正保驾护航。据时人沈德符记载,冯保约束亲属、下属颇为严苛。他的侄子冯邦宁在长安仗势欺人,张居正犹豫不知该如何处理,便把皮球踢给了冯保。冯保不顾私情,杖责冯邦宁四十大板,并将其革职。为保证变法的顺利开展,张居正曾请求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冯保同样做到了。冯保的做法惹恼了他的党羽,那些头面宦官从此渐渐“怨居正”,并“心不附保”。

在张居正丁忧问题上,冯保坚定地支持夺情,以防止张居正去权而导致变革流产。中国古代奉行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规范,官员在朝为官,父母去世,必须要去官而守孝三年,以显示孝顺。按照传统思维,一个人对父母不孝,也必然对君主不忠。去官守孝是为“丁忧”。但凡事都不可绝对化,若离开某位当行丁忧官员便会出大变故,此种特殊情况之下,可免除丁忧,是为“夺情”。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老父亲病逝。在明中期,官员夺情几乎已不存在,也就是说,不论多么重要的政治角色,只要需要丁忧,其必须践行之。张居正身为首辅,理当做出表率。但当时的变法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反变法势力也伺机对改革派进行疯狂反扑,情势根本不允许张居正去职丁忧。而张居正本人也希望朝廷准许他夺情。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欲以一番宏伟事业来提振大明,并也藉此告慰亡父之灵。据《张文忠公全集》所载,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见张居正希翼夺情而借天象骂其为“忘亲贪位者”。这使张居正左右为难。

关键时刻,还是冯保站出来,帮助张首辅解决了困惑。《罪罹录·张居正》记载,冯保力主张居正夺情,他的劝说令张居正感觉到“身退政必纷,更费补救”。最后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冯保的坚持,李太后与皇帝两宫决定挽留张居正,以使其安心主持变法活动。张居正是如愿了,可冯保的处境却更加困难,那些反对派纷纷把口水唾向了冯保的头上。

身为空前的宦官顾命大臣,冯保亦关注幼小皇帝的成长与成熟。张居正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自命帝师,教育起小皇帝来自然游刃有余。而冯保则在日常行为上规范万历,促其茁壮成长。

作为冯保的保护伞,慈圣李太后对皇儿不仅有“慈”,还有“严”。有了太后的支持和庇护,冯保在小皇帝面前也显得颇为神气。他“内倚太后,外倚居正”,万历见了冯保都有几分胆怵,就像以往正统皇帝呼唤大太监王振为“先生”一样,万历也避冯保之名讳,尊称其为“大伴”。万历在宫中与小宦官们玩耍之时,只要一见到冯保的身影,便立马“正襟危坐”,抓紧收敛起调皮状。宫中有两个小宦官很受小皇帝宠信,名曰孙海、客用。孙客二人经常在夜晚引导万历游乐嬉戏,冯保发现此状后,将其上禀李太后,等于去告皇帝的状。李太后不仅切责万历,还令其长跪于地以反思己过。 有一次,张居正向小皇帝进献白莲和双白燕,也被冯保以“主上冲年,不可以异物玩好”为由拒绝。对于冯保的良苦用心,万历皇帝是不可完全理解的,直觉告诉他张居正和冯保联合束缚他,使他圣威大减,这为万历以后惩治冯张埋下了伏笔。

尽管冯保政治立场坚定,但也热衷于聚敛金银财宝。御用监的采购物品他敢往自家搬,就是籍没罪犯的家产,他也会先过一遍自己的法眼,把最值钱的据为己有。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当时就藏在冯保的私人宝库中。就连张居正,都会不时差儿子去讨好冯保一番。万历皇帝曾多次赏赐牙章图像于冯保,上面刻有“光明正大”、“尔惟盐梅”、“汝作舟楫”、“鱼水相逢”、“风云际会”等,以示优待与宠信。仗着皇帝与内阁首辅的尊重与敬奉,冯保骄横之态也频频显露。到最后,竟达到了“即帝有所赏罚,非出保口,无敢行者”的地步。

万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与世长辞。内阁首辅与宦官“首辅”之间的亲善联盟至此瓦解,冯保失去了内阁中分量最重的政治伙伴。而与此同时,那些曾经遭到冯保排挤与压抑的宦官也开始重新抬头,在这些非议冯保的宦官的怂恿下,已亲政的万历皇帝终于决定要清算冯保。冯保被抄家,他本人也被发配至南京,最后死于此地。万历皇帝曾在李太后面前感慨:“年来无耻臣僚,尽货以献张、冯二家。”看来,张居正与冯保步调颇为一致,同居高位且皆热衷于敛财,这对功勋卓著的政治人物得以在贪腐路上并肩齐驱,可谓臭味相投。

冯保以阉竖之身而为顾命大臣,他因此取得名正言顺的干政权力,这原本已是一件天字号奇闻。而在他身处权力颠峰之时,还能够真心诚意地支持铁腕宰辅张居正畅行变法,更堪称奇谈。

标签: 冯保明朝宦官

更多文章

  • 冯保简介 历史上明朝太监冯保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冯保,明朝

    在明朝这个时代中,出现了宦官掌权,与文官想抗衡的局面,而然这一情况在冯保身上得到了改变。那么明朝太监冯保握有权力的时候是怎么样做的的。最后,历史上的冯保又是怎么死的呢,武林军事为你来揭秘。冯保个人资料明朝中后期的几个皇帝在位的时间都不是很长,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个大臣经历多个皇帝的现象。太监冯保一生中就

  • 大太监冯保是忠是奸?冯保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冯保,太监,明朝

    冯保生平简介:有明一代,权势太监层出不穷,然而太监中也有忠有奸,其中的冯保就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明代嘉靖时为秉笔太监,穆宗驾崩时通过篡改遗诏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最后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

  • 名将李文忠是怎么死的?他跟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李文忠

    洪武十八年(1385年)3月1日,明朝开国名将、曹国公李文忠在自己府邸“病死”,时年46岁。李文忠身份非同一般,他既是明朝排名第三开国武将,同时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按照史料的记载,他应该属于正常死亡,但死前却有很多蹊跷之处,让后人不禁对他的死产生疑问,难道朱元璋连自己的亲外甥都不放过?那么都有哪些疑

  • 明朝历史上开国大将李文忠的儿子为何是个废物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儿子

    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绝对是个牛人,史称“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也就是一个处事不惊用兵如神的将领,曾以一千兵士,大败张士诚二十万军队,建国后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当时和徐达常遇春等齐名,可惜他的儿子李景隆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仅政治上不合格,军

  • 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之死是正常病亡故还是毒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李文忠,开国名将,

    1384年12月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患病不起。新年过后,李文忠的病情仍不见好转,于是朱元璋于1385年2月29日(文中日期为阴历)派遣皇太子朱标前去探视。第二天朱元璋亲自驾临曹国公府,并命淮安侯华中督理太医进行诊治。期间他们这对这对君臣、甥舅、父子相谈甚久。朱元璋离开后,李文忠召

  • 王守仁很厉害吗?王守仁一生为何进不了内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守仁,明朝

    王守仁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因为在仕途上的起起伏伏,相比于政治上的成就,王阳明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还要更高。他开创的“杨明心学”,不仅仅是本国的影响很高,甚至还传到了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影响深远,孙中山曾经说过:“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

  • 王守仁是怎样的人?王守仁一生有过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守仁,明朝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后世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因此又有别称王阳明。他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既然能获得这几种头衔,那么也就意味着王阳明在这几方面应该都是极有成就的。首先说王守仁是军事家,他一生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以文官获武功,并且还因此封爵。王守仁

  • 正德帝借平定宁王游江南:刚离京王守仁已擒宁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正德,宁王,明朝,

    明代是比较盛产“奇葩”皇帝的,其中最“奇葩”的一位,要算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这位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中的“正德爷”最奇葩的经历,就是他的下江南。而他此行闹出最大响动的地方,正是在明朝的南都南京。让我们听南京大学博导程章灿讲讲明武宗在南京期间发生的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吧。宁王造反,让武宗找到了南游的

  • 心学学派创始人王守仁是谁 王守仁著作名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守仁,明朝名将,名将

    心学学派创始人王守仁是谁 王守仁著作和名言是什么王守仁是谁王守仁即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一生博闻多识,著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过于集陆王心学之大成于一身。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人士,出生于家境显赫之家,自幼便熟读诗书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

  • 王守仁的后代子孙介绍 王守仁的哪些子孙著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守仁,明朝名将,名将

    王守仁的后代子孙介绍 王守仁的哪些子孙著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