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元代著名女书法家管道升与丈夫赵孟頫的神仙爱情

揭秘:元代著名女书法家管道升与丈夫赵孟頫的神仙爱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123 更新时间:2023/12/10 14:21:00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管道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管道升(1262年—1319年),字仲姬,浙江德清茅山(今浙江干山镇茅山村)人,一说华亭(今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管道升自幼才资过人,聪明慧敏,仪雅多姿,“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可谓有着极高的天赋,她凭借着书法的成就,还与卫夫人(卫铄,“书圣”王羲之蒙老师)并称“书坛二夫人”。

管道升26岁那年,嫁给了同时代的大才子赵孟頫,这两位旷世才人相成眷属,并在之后的一生中相互学习,同心同德、相敬如宾,在当时是一段极其美满的姻缘。

赵孟頫[fǔ](1254年—1322年),字子昂,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末元朝初期的官员,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尤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作为宋朝宗室,在南宋灭亡之后,并未受到株连,一度蛰居在家。后来获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忽必烈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兴,常与他探讨朝政大事。赵孟頫连续受到元世祖、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四朝礼敬。

赵孟頫出身贵胄之家,又受到新朝的礼遇,加上他才华横溢,擅长诗词书画,与同样诗词书画出色的管道升在一起,夫妇二人无论是吟诗作画,还是遨游山水,可谓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羡煞旁人。

管道升与赵孟頫有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谈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谈古今江山易主的变迁,谈人生的归宿、生命的意义,他们绝对是天造地设的绝配。

然而,再美丽的女人,也经不起岁月的折磨,经不起时光苒苒消磨掉青春和容颜。管道升也不例外,因此,她与赵孟頫步入中年时,遭遇了一场婚姻危机。

赵孟頫在元代受到先后几任皇帝的尊崇,作为一个官居从一品的官员,中年的他也有了纳妾的想法。

只是,作为文人,赵孟頫不好意思向夫人管道升提起纳妾之事,而是通过写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纳妾的想法。

明代蒋一葵在《山堂外纪》记载:赵松雪(孟頫)欲置妾,小词调管夫人云:“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道升在婚姻危机的关键时刻,她一不声色俱厉,二不逆来顺受,面对丈夫表露纳妾心思的这首小调,而是回敬了一首词,希望以真情打动丈夫并表达自己反对的态度,这首词就是著名的——《我侬词》。

《我侬词》 管道升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

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管道升并没有明确反对丈夫纳妾,而是通过写词的形式来感动丈夫。《我侬词》虽然题名是“词”,行文却更像元曲的白话朴质。

《我侬词》以情诗的形式,以朴实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夫妻情爱的亲密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水乳交融难分的关系。

捏塑、打破、调和、再塑这些用词,表达的是只有结发夫妻オ能做到的同患难共甘苦,这些都是小妾所不能给予的,也是小妾做不到的。

最后一句“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表达了管道升希望能与丈夫生死相依,白头偕老共度一生。

当赵孟頫读到妻子这首深情款款的情诗后,内心充满了伤感,是啊,在他们夫妻的生命里,有太多太多值得永远铭记珍藏的故事,这些故事不应该由第三个人来分享,它是独属于他们两个人的。

赵孟頫开始后悔自己纳妾的想法,他亲自向妻子认错,取消了纳妾之事。就这样,两个已步入中年的人又像一对青年恋人开始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

管道升这首饱含深情的《我侬词》成为他们夫妻忠贞爱情的象征,这首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命运和家庭责任的词,成为表达伉俪情深意笃的千古绝唱。赵孟頫与管道升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标签: 管道升元朝

更多文章

  • 赵孟頫的一生是怎样的?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孟頫,元朝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的著名文人。赵孟頫出生于宝祐二年,是宋太宗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系子孙,祖辈祖辈都是宋朝的权贵。这样显赫的地位与身份并没有给他的仕途添彩,反而令他的一生都受到限制与束缚,因为他出生在南宋快要灭亡之际。正值青年的赵孟頫,他的政治生涯还没来得

  • 元朝最后的忠臣,一代枭雄陈友定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陈友定,陈友谅,朱元璋

    元朝的疆域之广一直令人艳羡,但是相对于满清的统治能力其却相差甚远,同样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国祚仅仅持续了97年,而满清国祚却差不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二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不过尽管元朝统治不得人心,但是还是有不少汉人忠于它的,其中一个名为陈友定的人就始终对元室不离不弃。由于元末农民起义此

  • 同为宁死不屈的一代忠臣,为何文天祥能被世人谨记,而陈友定却无人知晓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陈友定,陈友谅,朱元璋,文天祥

    公元945年,正值五代乱世。一位名叫刘琼的将军驰援末代“闽王”——天德帝王延政,抵达将乐县时,听说王延政已在建瓯投降了南唐。一时间,国破,无主,士兵们要拥立刘将军为王,但是,“琼义不肯受,自刎死” (《十国春秋"闽七"列传》)。过了423年,已是元末明初,一个名叫陈宗海的将军从将乐赶赴南平。他听说父

  • 元末名将陈友定:服药自杀未遂,最后被朱元璋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陈友定,元朝

    说到陈友定,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朱元璋率领群雄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之后,再派汤和、廖永忠南下征讨福建的陈友定。陈友定,字国安,福清人,本是穷困农民,十分豪气,乡里人对他十分畏服,史书上记载:“为人沉勇,喜游侠,乡里皆畏服。”元朝末年,朝

  • 山西稷山县姚天福神道碑的来历 铁面御史”姚天福趣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元朝,姚天福

    著名的元碑《姚天福神道碑》,由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撰写。元统元年(1333年)元顺帝诏命为姚天福在稷山县路村庄祖茔树神道碑一通,以表彰其生前的丰功伟绩。碑中记载了姚天福任职40余年间,“摧强扶弱,理冤肃化,所劾治的皆是权奸强酷之吏”的事迹。此碑在1984年由稷山博物馆移至青龙寺。青龙寺位于稷山县西十里

  • 姚天福是哪里人?元朝“包青天”姚天福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元朝,姚天福

    姚天福(1229-1302),字君祥,南阳村人,元初名臣,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其父姚居实,属未出仕的读书人,因避兵乱曾到雁门寄居进士赵泰家,与其女结合生天福。天福幼读《春秋》,深通大义,长及青年时,以过人才识被怀仁县推为县吏,不久被征召为县丞。至元初年(1264),丞相塔察尔出使北国途经怀仁,代州太

  • 吴澄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说上的行走者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澄,元朝

    美国垮掉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有一部名作叫《在路上》。在路上,可以引申为一个文化命题。打开中国文化史,在路上的文化苦旅者屡见不鲜,最早的儒家创始人孔丘先生就是一个行走在路上的学人,他的学说、主张、见解、一路形成,一路阐述,一路讲学,一路传播。从孔子开始,为学在路上,就有历代学者挥汗如雨,奔走

  • 元代吴澄简介,人物生平介绍,与许衡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代,吴澄

    早年生活吴澄出身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据危素《吴文正公年谱》和虞集《吴公行状》记载,其祖父吴择为人宽厚,不屑细务,擅长于诗赋写作,又粗通天文星历之学。父亲吴枢性格温纯,对人诚实谦让,与世无争;平日乐善好施,热心帮助他人。有一年,其乡瘟疫流行,医生惧怕疾病传染,居然不敢为患者治病,以至于病灾日益严重

  • 元代杰出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澄,元朝

    吴澄终生治经,孜孜不倦,从年轻时校订“五经”,到中年又“采拾群言”,“以己意论断”,再“条加记叙”,并努力探索朱熹研究五经“未尽之意”,直至晚年方才修成《五经纂言》。除了《诗纂言》而外,其余《易纂言》《书纂言》《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四种以及《易纂言外翼》《仪礼逸经传》《孝经定本》《道德真经注》等书

  • 元朝仁德王后为何会远嫁高丽?仁德王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元朝,仁德王后

    或许有人问?仁德王后是谁啊,怎么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仁德王后,就是元朝鲁国大长公主,名孛儿只斤·宝塔失里,汉名王佳珍,初封承懿公主。是元代的蒙古公主,嫁入高丽为恭愍王的王妃。下嫁之后,生活可是相当的一波三折,然而却是上演了一场不离不弃的感情剧。剧目一:命中注定,下嫁高缗王一般皇室公主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