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的灭金大计是什么样的?他死前是如何嘱咐的

成吉思汗的灭金大计是什么样的?他死前是如何嘱咐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165 更新时间:2024/1/10 16:42:22

成吉思汗的灭金大计是什么样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成吉思汗去世的时间是公元1227年8月,这个时间点刚好是蒙古军攻灭西夏的前夕。成吉思汗尽管之前对西夏用过几次兵,但每次都有点虎头蛇尾,没有将西夏连根铲除。西夏接连被蒙古暴揍,心理防线几近崩溃,只好纳女请和,表示愿意做蒙古的小弟,走附蒙伐金路线。

刚开始,西夏表现还不错,充当攻打金朝的急先锋。后来由于战争损耗太大,国内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加上政治腐败,国主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民变不断,问题一大堆。而就在这时,成吉思汗准备西征,就想找个帮手,把西夏也给带上。但西夏尚且自顾不暇,没兴趣、也没精力去管别人的闲事,就一口给回绝了。成吉思汗大怒,再次派军进攻西夏。西夏自知不敌,连忙遣使请降,好说歹说才把战火给熄掉。

公元1223年年底,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西夏神宗李遵顼[xū]不愿做亡国之君,就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德旺(即西夏献宗)。李德旺即位后,认定蒙古将会灭亡西夏,遂与金朝签约议和,又见成吉思汗西征未回,以为有机可乘,便派人联络漠北诸部,共同抗击蒙古。

西夏与蒙古又一次走上对立。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结束西征返回蒙古草原,开始着手解决西夏与金朝这两个历史遗留问题。次年春,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绝派兵参加西征为由,兵分两路发动对西夏的进攻。

这一回,成吉思汗没有给西夏丝毫的反击机会,开挂似的连战连捷,势如破竹,很快就越过了贺兰山。贺兰山是西夏都城中兴府的北方屏障,这地儿要是失守,就真的无险可守了。但是,当蒙古军兵临中兴府城下时,成吉思汗并没有下令发起总攻,而是围而不攻,逐一清除中兴府周围的州县,切断西夏的后路。

公元1227年初夏,因天气炎热,成吉思汗感觉身体不是很舒服,就到六盘山避暑去了。此时中兴府已经被蒙古军围困了半年,粮尽援绝,军民病困,已无还手之力。六月,中兴府又发生强烈地震,城内一片废墟,瘟疫横行。西夏时任国主李睍[xiàn]见亡国之事不可避免,在哀叹自己命苦的同时,被迫遣使请降,称:“为了准备钱财,迁民户,希望能宽限我一个月,到时候亲自来朝谒。”

成吉思汗本不想同意,但当时身体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只好答应了。到了七月份,病情继续加重,成吉思汗知道自己没几天活头了,就把他的亲信都叫来,交代后事。

当时,成吉思汗的嫡子没有一个在身边。他的嫡长子术赤在此之前已经病逝,二儿子察合台和三儿子窝阔台都在外面打仗,只有四儿子拖雷留在蒙古大本营。成吉思汗说:“我有三件事要安排。一是让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窝阔台为人老成持重,可以做我的接班人。但他现在在外面打仗,回不来,就先让拖雷监国摄政吧。二是我死后要秘不发丧,不能让西夏人知道我死了,否则他们可能会反悔不降。等到西夏国主出城投降时,再执而杀之。三是一定要替我灭掉金国。金国现在虽然不成气候,但怎么灭还是有技巧的。你们看看能否联合一下金国的世仇宋朝,南北夹击,把金国给包成饺子吃掉!”

大家听完这话,万分佩服大汗深谋远虑的同时,心里更加难受,都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成吉思汗见诸事已了,便与世长辞了。

扫平西夏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果然秘不发丧,待西夏国主率众出降时,一股脑儿将其杀得干干净净。而后,成吉思汗的遗体被秘密运回蒙古老营安葬。因为蒙古族盛行秘葬,不起坟头,墓地很容易被野草掩盖,所以成吉思汗的陵墓在哪儿至今还是个谜。

灭掉了西夏,接下是灭金。灭金的事是由窝阔台完成的。

由于灭金的过程我在讲南宋历史的时候曾详细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这里主要讲一下窝阔台的事。

刚才已经提到,成吉思汗共有四个嫡子,分别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成吉思汗的这四个儿子都是很有能力的人,被誉为大蒙古国的四根支柱。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根据四个儿子的才能和特长,给他们安排了不同的职掌:术赤管狩猎;察合台掌法令;窝阔台主朝政;拖雷统军队。另外,又因为蒙古人有“幼子守产”的习俗,所以拖雷还能以“灶主”身份继承父母的产业。

也就是说,在成吉思汗的四个嫡子中,无论是术赤还是拖雷,在继承汗位这件事上,都是有自身优势的。尤其是拖雷,手里还掌握着成吉思汗直属的60多个千户,要是他带头反对窝阔台继承汗位,还真没人能挡得住

不过,术赤的血统存在一些疑问。术赤是在母亲孛儿帖为蔑儿乞人掳去后所生,常被察合台诟[gòu]骂为“蔑儿乞种”。言下之意,他极有可能不是成吉思汗的血脉,因此丧失了继承汗位的可能(况且他先于成吉思汗去世)。而拖雷虽然有反抗成吉思汗遗命的实力,但因为二哥察合台坚决拥护窝阔台,自己势孤,所以经过协商,被迫同意窝阔台继承汗位。

可即使是这样,窝阔台还是在拖雷监国三年后,才正式登上汗位

标签: 成吉思汗宋朝

更多文章

  • 忽必烈最看重的一位南宋大臣:贾似道是忠是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贾似道,南宋

    《宋史》列贾似道于《奸臣传》,其内容不少来自野史小说,且出于反对者之口,遇事不问是非,均加贬抑。如鄂州之战,云似道私约称臣输币,又虚诳报捷,最是坏事。然考《元史·世祖纪》,仅云约和,并无称臣输币之语。况且《元史》里也记载了在鄂州之战后期,忽必烈曾当着众人的面夸奖身为南宋守将的贾似道:“彼守城者只一士

  • 忽必烈的称霸海洋的迷梦:举兵远征东南亚诸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忽必烈,称霸海洋,远征东南亚,

    忽必烈不仅要在陆地上称霸,而且还要称霸海洋,他派人从海路进军占城、爪哇,但是他的侵略招到痛击,得不偿失。元朝灭亡南宋后,曾封占城王为郡王。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忽必烈命唆都在占城设置行省,进行统治。1282年(至元十九年),忽必烈以占城王子补的扣押元代派往暹国、马八儿国使者为由,发兵攻打占城。

  • 元世祖忽必烈为何选择先消灭大理再灭大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忽必烈,大理,南宋,

    忽必烈进征大理国向来被描绘成是蒙古对南宋所实施的“斡腹”之谋。然而这一段历史的记载却有矛盾之处,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2年(壬子年)从漠北出发征伐南宋,又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3年(癸丑年)受命从河西出发攻打大理,两个说法在时间、地点信息上都有抵牾之处,究竟孰是孰非?13 世纪中叶,蒙古人绕

  • 为何忽必烈违背成吉思汗遗志将佛教立为国教?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忽必烈,宗教,成吉思汗,

    元朝在历史上是一个神秘而活跃的朝代,一度将中国的边疆拓展到北海、鄂毕河一带。而这时期的宗教也在碰撞中进行着融合。说起元朝的宗教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元朝历代君主皆崇佛教,但元朝初期的宗教政策却是兼收并蓄,不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皆是照单全收,并未打压某一家。成吉思汗就曾亲近过佛教的海云禅师和道教的丘处

  • 忽必烈为何从亲近儒臣转变为宠信能搜刮的酷吏?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忽必烈,元朝,官场,

    泰极否来。南宋政权终得消灭,但支撑大元帝国骇人军事行动的财源日渐枯竭。在年近古稀的肥胖帝王忽必烈眼中,谁能为帝国搜刮更多的金钱,谁就是真正的“忠臣”。1279年,元朝大军把南宋送进坟墓的同时,它自身千疮百孔的财政问题,也更显突出。忽必烈像忽必烈当王子时代及治国早期,对儒生比较亲近。1242年,汉族和

  • 专家:河北邢台是忽必烈“采行汉法”治国试验田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忽必烈,元朝,汉法,

    中国元史副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王晓欣日前在河北省邢台市举办的大元文化与旅游发展论坛上表示,河北邢台是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实行汉法的第一块试验田。“如果说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一个草原帝国变成了传统中原王朝,那么关键性的一步是在忽必烈作藩王的时候从邢台开始的。”王晓欣说,从忽必烈开始,统治者采行汉法,其中有

  • 历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上的今天,忽必烈

    1294年2月18日 (甲午年正月廿二)元世祖忽必烈逝世在722年前的今天,1294年2月18日 (农历正月廿二),元世祖忽必烈逝世。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距今801年)-1294年2月18日),名字全称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拥立

  • 揭秘忽必烈有足够的实力为何不直接攻打大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忽必烈

    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他们在草原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蒙古国,也就是日后进军中原的元朝。当时除了蒙古国外,中原上还有一个国家南宋,当时的南宋偏安于一隅,国力逐年衰减,而蒙古国却是虎视眈眈地望着中原大地,希望有一天能够占领中原地区。为此,蒙古国一直都在谋划着进攻南宋的战略。说到蒙

  • 解密:美食涮羊肉的发明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美食,涮羊肉,忽必烈,

    涮羊肉的发明与忽必烈有关。忽必烈率军远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炖羊肉。厨子便宰杀羔羊,剔选羊肉准备做。可敌军突然来袭,厨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混乱搅和一下,就捞出来,放点配料,给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挂上阵去了。没过多久,忽必烈就凯旋了。回朝后,忽必烈不忘厨子的功劳,

  • 忽必烈东征日本始末:曾想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忽必烈,东征,日本

    自唐代遣唐使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逐渐从向中国学习、遣使示好,转而自立门户、反客为主。到明代倭寇屡屡骚扰东南沿海时,中日两国关系已经开始恶化。那么,在明代之前的元代,两国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有《木兰花慢》词一首,词中提到“伏波勋业照青编。薏苡又何冤?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