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杜松的错吗?杜太师的实力怎么样?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杜松的错吗?杜太师的实力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582 更新时间:2023/12/7 20:37:1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分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初五,大明十万精锐在辽东大雪中誓师出征,兵分四路朝着刚扯旗自立的后金努尔哈赤杀去。其中最精锐的左翼中路军杜松部,表现更是迷之自信,连锁拿努尔哈赤等人的几十副枷锁囚车都提前备好。行军路上的豪言更震天响:“吾必生致之,勿令诸将分功也”——努尔哈赤咱们抓定了,可别叫别人抢了去。

而作为左翼中路军主将的山海关总兵杜松,那更是自信到爆棚,出征后就狂飙突进,朝着努尔哈赤的要地界凡城猛冲。三月初一大军强渡浑河时,喝饱了烈酒的杜松总兵,赤裸上身手提大刀,带头淌过寒冷刺骨的浑河水。在齐马腹深的河水里,这位露出满身伤疤的悍将,一声笑骂更叫将士们跟着燃:“入阵披坚,岂壮夫事?”

此时此刻,距离那场爆发在黄昏,大明左翼中路军全军覆没的“萨尔浒之战”,已经不到半天。距离大明四路大军三路覆没一路溃逃,吞下四万五千将士阵亡的苦果,也已不到四天。

但是,在惨败之前,大明军界的将士们,几乎没人怀疑杜松总兵的必胜豪气。因为敢在冬天里裸身淌水的杜松,不但是个总兵里难得廉洁奉公的硬汉,更是个专打硬仗恶战的传奇英雄。这位有着“杜黑子”绰号的榆林汉子,早年以舍人身份从军,作战时喜欢举起漆黑的手臂,扛着大刀乱砍,三十年里历经多次血战,一刀刀杀到总兵的高位上。

而且,虽然《明史》里说杜松“刚愎使气”,也就是脾气不好,但他绝不是只知傻打的莽夫。其最拿手的打法,就是远程奔袭。万历四十三年时,他就曾率轻骑一箭穿心,把嚣张的鞑靼火落赤部杀得七零八落。凭这有勇有谋的风格,他三十年里百战百胜,吃够了他血亏的蒙古各部落,甚至还送他一个尊称:杜太师。

在杜松之前,上一个享受到这“太师”荣誉的明朝边将,就是嘉靖年间多次痛击鞑靼,甚至被写入京剧《困城》的传奇英雄马芳。

那么问题来了,即使有“杜太师”带兵,为什么在接下来黄昏时分的萨尔浒血战上,明军依然在努尔哈赤的凌厉攻势下全军覆没呢?

直接原因,就是个作战思路问题:萨尔浒这仗,本身就是在杜松不熟悉的东北山林地带作战,面对的又是装备打法与鞑靼部落迥异的八旗精锐,而杜松却还坚持着他快打旋风的套路。三万大军冒雪急行到浑河后,杜松亲率一万精锐强攻吉林崖,留下两万部队扎营萨尔浒。这就好比在人家的主场暴露自己的弱点,结果被努尔哈赤六万大军分割包围,先是萨尔浒大营被攻破,然后杜松腹背受敌,三万明军“横尸亘山野,流血成渠”。

可问题是,就算明军落入了努尔哈赤的口袋里,可这毕竟是三万明军精锐,又装备大量火器,而且还扎下了营盘,只要能够咬牙坚守住,战局就有转机。为什么会败得这么干脆呢?

以整个萨尔浒战役来说,“脆败”的明军,也不乏可圈可点的表现。比如一天后驻扎斐芬山的潘宗颜部,由于他们装备较好,死战不退,虽然也是全军覆没,却让八旗精锐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如果每一支参战明军,都能打出这种表现。这场号称“明亡清兴之战”的萨尔浒大战,必然是另一个结局。

可这背后,才是明王朝此战里的真正败因:大明王朝几十年如一日的糟糕战备。

自从万历皇帝亲政后,拜大明朝堂上一轮轮闹剧般的折腾所赐,曾经兵强马壮的明朝军备,也是一年年缩水。萨尔浒战役前,就连杜松本人,都一语道出明军的毛病:“兵饷未充,士卒不习,将领未协,不便大举”。后来杜松之所以选择急行军直扑努尔哈赤老窝,说是“轻敌冒进”,其实就是在明知自家实力的情况下,愤然决死一搏。

而当时明军的实际情况,其实比杜松说得更严重。就以作战常用的冷兵器来说,明军将士的刀矛盔甲,此战里都常见朽坏不堪。萨尔浒败讯传来后,明朝名臣兼科学家徐光就一声叹息:“是总镇监督尚无精良之甲胄,况士卒乎?”这仗,怎么打?

至于明军常用来制胜的火器?当时更是问题严重:除了少数部队外,大部分军队都火器短缺,甚至四路大军都开拔了,许多运送火器的船只还在路上,好些火器都是临时赶制。明朝御史周师旦叹息说,明军的日常火器训练都早已荒废,平日都是“袭其形似”。工部主事米万钟更质疑说,昔日明朝边军强大的火器战术,萨尔浒开打前早已“废而不用”。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整个萨尔浒战役里,明军大多数的表现,都是拿着火器乒乓乱打,毫无战术操典,然后就毫无悬念的被八旗击溃。甚至,当右翼中路军李如柏溃败时,这支辽东本地的明军,竟然还趁机劫掠百姓财物,然后在几十个八旗兵的追击下,惊慌踩踏死了上千人。堕落到这个地步,又怎么守得住辽东?

可耻的是,当败报传来时,本该负主要责任的万历皇帝,却大骂杜松“贪功轻进以致丧师,深可痛恨。”血沃沙场的战将,就这样悲情背了锅。

这样一支被懒政和腐败压垮的明军,别说“杜太师”,就算岳飞徐达重生,也是带不动啊。

标签: 明朝杜松

更多文章

  • 孙可望率五百残兵归降清朝,为什么能被封王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清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可望,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许多汉人将领先后投降,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人因此被封为王。比如吴三桂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转战南北,战功赫赫。然而,有一位将领在降清时,只剩下五百残兵败将,却也被封为王!此人就是孙可望!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孙可

  • 孙可望为什么会跟李定国不和?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明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可望为什么会跟李定国不和,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鉴于李自成大顺军主力被清军击溃后,盘踞在四川的八大王张献忠,成为清廷的下一个目标。和硕肃亲王豪格,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南下入川。1647年1月2日,在西充凤凰山亲临前线,指挥大西军鏖战清军的张献忠

  • 骄纵自大的南明将领,揭秘孙可望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明朝

    在历史长河中,孙可望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提起南明,人们往往唏嘘一番,不为别的,因为南明存在时间太短,只有区区十余年,就消失在历史风烟之中。这十余年的南明史,多达十多位皇帝,乱花渐欲迷人眼,其中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堪堪一提,真的伤不起,忆不得。

  • 姜瓖是大明耻辱 葬送大明直接送崇祯上吊的罪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姜瓖,崇祯,明朝

    说起大明王朝,那是想当然的硬气。什么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让人无端兴起一股豪气。什么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感觉从上到下,君臣一心,壮怀激烈。只是豪气归豪气,大明王朝最终还是从内里腐烂,最终被一击而溃。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领导人崇祯帝,更是只能无奈地或者说悲壮地选择在煤山上吊,以谢朱家先人。崇祯也许

  • 满洲八旗兵兵马十分骁勇,为什么没打过明将姜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满洲八旗,清朝

    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地区,统治汉族人的事情。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元朝和清朝了。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而清朝的统治者的是满族人。这两个少数民族之所以能打败汉人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武力是强于当时已经腐朽的前朝军队的,尤其是骑兵方面。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游牧民族,毕竟能耕种的土地都被汉人

  • 姜瓖曾三次背叛降敌,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姜瓖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主力在宁武关,遭遇明军总兵周遇吉领兵的顽强抗击,经过一番苦战后,两天后大顺军最终破宁武关,周遇吉战死,大顺军的主力也损失严重。李自成陷入进退两难地步,怕在前方大同等城市遭遇到顽强抵抗,大顺军再无力攻破明军固守的城市。没有想到,宁武关城破当日夜里,大同总兵

  • 明末左懋第壮烈殉国,吓得刽子手刀都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

    自古以来,朝代的兴衰变化,似乎是世间永恒不变的定律。而每当朝代更替之时,便是国家陷入混乱之际,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时候,就会出现两批人,一批忠于起义者,一批忠于旧的君王。不管最后谁获得了胜利,这些辛勤付出的人,都令人敬佩。而作为旧势力的一方的人,最终免不了落败的场景。人们虽然对于这个朝代很

  • 他是明朝著名外交家,左懋第也是南明的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明朝

    你们知道左懋第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当年南明朝廷一种有两种党派,一种是主战派,一种是求和派,而左懋第则是主战派,因为他认为只有南明不惧怕各种压力,主动迎战清朝八旗队伍,就能获得主动权,可以为日后的谈和创造条件,因为南明一直都处于被动状态。可是南明皇帝目光短浅,在加上朝廷大臣贪生

  • 左懋第与文天祥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称他为“明末文天祥”?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明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左懋第的故事。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夺取了明朝都城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进京后的农民军开始对官僚阶层残酷的剥削。使得明朝官僚阶级开始不看好李自成的政权。时任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因父亲被李自成的手下鞭打,小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

  • 揭秘“明末文天祥”左懋第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左懋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1627年,“木匠皇帝”朱由校驾崩,因为他没有儿子,他的弟弟朱由检继承大统,年号崇祯,这也是明朝正统意义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登基之后,大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崇祯二年,白莲教纠集5000多名教徒围攻山东莱阳县。莱阳久不经战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