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代抗倭功臣胡宗宪的权力有多大?古今只此一人

明代抗倭功臣胡宗宪的权力有多大?古今只此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477 更新时间:2024/1/22 15:19:10

你真的了解胡宗宪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近年来,随着《大明王朝1566》《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热播,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也逐渐走入大众的眼帘中。他为了抗倭大业,违心依附于严党,因此导致他声名不佳;甚至他麾下的俞大猷、戚继光声名皆在其上。其实,胡宗宪在总督东南数省的岁月中,作为最高地方长官,为肃清东南倭患做出了首要贡献。历史上人们把胡宗宪的功劳与于谦相提并论:“不是于胡双少保,大明终作小朝庭。”那么,作为封疆大吏浙直总督,胡宗宪负责哪几省的军政事务呢?或者说,他的管辖地域有多大?

余姚人为纪念胡宗宪知姚及抗倭功绩,于胜归山凿其冕官坐像

明清两代对统辖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长官称为“总督”,雅称为“督宪”或“制台”等。与掌握一省行政的巡抚不同,总督往往兼管数省的军政。两者都不是明朝一开始就有的官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就层级而言,承宣布政使司和元朝的行中书省相当。元朝的行省设丞相,为一省最高军政长官。

朱元璋本身就当过元朝行省的丞相,深知行省首长的权力。于是,为了防止地方官权力过大,他将行省丞相的权力拆分到三个平行机构,分别为掌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正二品)、掌民政的布政使司(从二品)和掌刑狱的按察使司(正三品)。但是,三权不统摄极不利于应付地方上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宣德以来,各类矛盾不断尖锐化,各种突发事件愈演愈烈,特别是国防问题的产生,因此中央派遣官员协调地方三司、统一事权就势在必行,这就出现了巡抚和总督。

明朝的总督和巡抚,是明廷为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协调地方事务而由中央都察院派驻地方的高级官员。最早的总督应该是正统年间的王骥,《明会要》记载:“正统六年正月,征丽川,以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

嘉靖三十三年,胡宗宪任浙江巡按御史(正七品),严嵩干儿子、严党头号骨干赵文华以工部侍郎(正三品)的身份到老家浙江“祭告海神(实为观光旅游),因察贼情”。当时浙直总督张经是正二品,并不买他的帐,“自位文华上,心轻之”。浙江巡抚李天宠(官阶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也不愿买赵文华的帐,两人忙于抗倭大业,就盼他早点滚蛋。

浙江的官吏也对赵文华嗤之以鼻。但是,得罪当朝红人赵儿子的后果,是张经、李天宠两位很快被设计陷害。此时的胡宗宪却看到了机会,他对赵文华礼遇有加,获得其信任。赵文华决定告张经、李天宠黑状,并许愿胡宗宪计划成功后,提拔他为浙江巡抚。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张经等待良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他当即调集手下大军水陆并进,在王江泾大破倭寇,斩杀敌一千九百余人,史称“王江泾大捷”。《荡寇风云》里,俞大猷后的浙直总兵卢镗曾说过“打胜仗都可能掉脑袋”,这句话应在张经身上了。

赵文华指使胡宗宪疏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后张经、李天宠被害,胡宗宪则连升三级,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如果在清朝,正七品的胡宗宪怎么也不可能一下子飞窜到从二品的巡抚(领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正因为明朝的巡抚是临时职务,官阶一般是都察院X都御史,才可能一下子升迁得如此之快。右佥都御史虽然只是正四品,品级在地方三司之下,因为是中央派来,故权力在他们之上。虽然赵文华很赏识胡宗宪,但胡在心里却不认可这个赵儿子,只因胡心中有着报国救民的责任,不得为之。不过,这也成了胡宗宪一生最大的污点。

张经被免职之后,赵文华还想让刚当巡抚的胡宗宪顶替总督的位置。嘉靖帝还是中意让南京户部右侍郎杨宜当浙江总督。杨宜当上浙江总督后,赵文华又发挥栽赃运作特长,把杨宜也搞了下去。《国榷》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十日记:“进胡宗宪兵部左侍郎(正三品)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浙、直、福建军务。”这时,距离胡宗宪任职浙江巡抚的日子仅仅只有8个月。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五年五月甲子条又载:“命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赵文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浙、直军务。”这是什么意思呢?胡宗宪的后台赵文华也是浙直总督,这浙直总督并无定员。《明史纪事本末》

解释了具体的原因,“(嘉靖三十五年)五月,御史邵惟忠上言:倭薄通州,围未解。余众自狼山转掠濒江诸郡县,而瓜、仪为留都门户,镇、常乃漕运咽喉,不可视为缓图。宜大集兵,敕诸臣戮力靖乱……敕才望大臣一人总督,以为犄角,保障留都。帝然之……命文华以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浙、福、直军务。”赵文华职责在于拱卫故都南京,其余地区主要归胡宗宪管辖,两个浙直总督还是存在分工。

胡宗宪有了赵文华的背景,加上自己战功卓著,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东南七省军事总督,承担抗倭的历史重任。清末名将胡林翼评价他说:“保身即以保国,能以胡某笼罩赵文华,亦兵家之长算。”抗倭名将卢镗、戚继光若非胡宗宪栽培或保护,皆恐损失在内斗之中。赵文华倒台后,胡宗宪担心卢镗、戚继光、徐渭等人也要跟着走人,靠献白鹿取得了嘉靖帝的信任。后来也果然如他所料,他下狱后,卢镗被视为同党遭下狱。

嘉靖四十四年,朝廷获取严世蕃给胡宗宪的亲笔书信,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于是再度被捕入狱。在他任浙直总督期间,抗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胡宗宪不惜牺牲尊严,投靠严党,只为实现志向,拯救万民,平息倭乱。他自觉此次辩诬无望,乃吟“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诗,引刃自尽。

胡宗宪因巴结权贵而施展一身才华,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但又因权贵倒台而牵连,令人唏嘘。他的死,延续了嘉靖大倭患期间浙直督抚大多无善终的传统。

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胡宗宪免职以后,此时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浙直总督一职也即遭废除。四十五年,嘉靖帝为镇压浙江、江西矿工起事而一度复置浙直总督,辖浙江、南直隶、江西之地;但随着内外乱平息,此职在隆庆元年(1567年)终被彻底废除。

标签: 胡宗宪明朝

更多文章

  • 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什么会投靠魏忠贤?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胡宗宪,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什么会投靠魏忠贤,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古代,官场上的斗争是很残酷的,许多人可能本身立过大功,做过许多对百姓有好处的事,但是因为他们投靠的人倒台了,因此就会被人打压。今天我们要说的胡宗宪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来是抗倭名将,剿灭了许多海盗,让沿海的百姓过上

  • 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的一生是怎样的?胡宗宪经历过哪些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胡宗宪,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胡宗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看过《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朋友都知道,戚继光虽然刚正不阿,但他出仕于嘉靖,那时正是严党的天下,若不依从严党,不论才能多大都无用武之地,甚至被杀。比如不依附严党却大败过倭寇的南方督抚朱纨、张经最终都是因得罪严党而身首异处。戚继光能在剿倭

  • 大太监冯保是什么人?张居正推行新政跟他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冯保,张居正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居正和冯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没有冯保就没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明朝的太监确实牛,不过大多名声不太好。冯保虽然也留下了不少恶名,但总的来说,他是明朝难得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推行,冯保是幕后功臣。所以,冯保是张居正的政治盟友。明朝的权力结构与冯保的地位明朝的权

  • 冯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太监 为何连皇帝都有些畏惧这个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冯保

    对明朝太监冯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从来不乏权倾朝野的宦官,他们站在离天子最近的位置,借着便利条件迅速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此时,早已无法尽人事的太监们无法追求寻常人的生活,只能将目标瞄向财富和权力,明朝太监冯保就是其中典型。冯保是明代一个颇有争议的“太

  • 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的一生是怎样的?他经历过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文忠,明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文忠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

  •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怎样的?包括了哪两方面的含义?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守仁,明朝

    说到王阳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王阳明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他的心学是明代中期以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从理论渊源来看,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思想,汲取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

  • 王守仁的故里是哪里?他到底是绍兴府余姚人,还是宁波市余姚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守仁,明朝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王守仁的故事大家听过吗?王守仁是驰名中外的名人,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他的心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王守仁小时候曾经叫王云,为什么会改名守仁呢?王守仁之所以取名云跟王守仁出生的时候异象有关。王守仁的母

  • 王守仁被称为明清第一牛人 王守仁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王守仁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守仁,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字德辉,成化(朱见深)十七年(1481)考中进士第一名。授编修。弘治中(朱佑樘),逐渐做到学士、少詹事。王华很有度量和才能,在讲幄时间最长,孝宗(朱佑樘)很眷恋他。李广受世

  • 李如松指挥的抗倭援朝战役是什么结果?让他名垂青史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如松,明朝

    李如松指挥的抗倭援朝战役是什么结果,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大明朝是我们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我们都知道明朝非常有骨气,这源自于他们军队战斗力给予了他们强大的自信心,明朝和汉朝差不多,都是战斗力保持非常持久的军队,从开国到亡国军队都很能打,横扫蒙古铁骑建国,

  • 李如松在平壤之战中是怎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如松,明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如松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军队入侵朝鲜。大明朝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决定出兵援朝。在这场抗日援朝的战争中,身为东征提督的李如松指挥有方,连败日军。特别是平壤战役中,他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