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尚的虚实真假解围战

袁尚的虚实真假解围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3/12/8 0:50:48

建安九年五月,过于自信的审配开始为他的失误付出巨大代价!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邺城无辜的百姓,紧接着的是可怜的守城士兵,态势如同孤岛的邺城彻底断绝了粮食供应之后,人们首先作战的对象是自己填不满的肚子,灌满了漳河水的围城堑壕割断了人们一切逃生的希望,把自己的同类作为食物的惨景即将在邺城重现了。

围攻邺城的曹操大军现在省略那个攻字,成了围而不攻的警戒部队,唯一的任务就是巡逻在堑壕的岸边,防止有人偷渡求生,可惜那时候还没有神通广大的黑道“蛇头”出世,欲偷渡出境难于上青天,这下百姓们惨了!

自信的审配开始失去自信,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发出了向袁尚求援的告急信,一名天生水性绝佳的亲信成功的顺水潜游到了漳河,奔向了也在平原进行着围城战的袁尚。

僵持在平原城下的袁尚来不及将斩草除根进行到底了,毕竟老巢邺城比亲哥的性命更加重要,慌忙中集结了一万多精锐,亲自率领紧急回援邺城。

平原城内的袁谭松了口气之余,不免暗恨曹操无情:如此解围,究竟是为了救我?还是为了你自己的私利?——蠢才!还用问吗?

邺城中的审配感觉度日如年、时光如止:邺城被围成死地已经接近百日,城中的军民已经被生生活活饿死了一半!但却并未动摇审配的坚守意志,他相信:袁尚会给邺城解围的,即使不能,自己也决不降曹!大不了慷慨赴死就是了,哪个人的旅途终点不是死亡?

终于盼到了!一天傍晚,望眼欲穿的审配在邺城东门城楼发现了远处的烟火,那里是距邺城仅十七里的阳平亭,按自己求援信的约定:今晚就是里应外合突破曹军的时刻!

审配动员了全部尚能作战的士兵,集结在了北门--曹军必在东门严防,北门外数里就是漳河天险,曹军理应防守最弱,这里就是与袁尚预约的汇合处。早就准备在东门城头的火堆也点燃了,远方瞬间火熄,那是袁尚已经接到了信号。

邺城外的曹操其实早几天就接到了袁尚来援的急报,众将及谋士都建议及早撤围退军,事情明摆着:那袁尚倾力来援,士兵归家心切,必定人人死战,理应避其锋芒。

曹操经过熟思,向大家说道:“袁尚军若堂堂正正顺大路进兵击我侧背,我即全师退回黎阳;若顺西山小道隔淦水来兵,即说明其心必虚,尚留自己逃路,怎会死战?吾必破之!”

果然如曹操所料:袁尚犹豫再三,终于没敢将自己全军至于与曹操拼命的死地,还是从西山小道经邯郸进军到了邺城东北方向十七里的阳平亭,先临淦水结寨扎营,才向邺城的审配点火发出了信号:今晚突破曹军北门防线!

诸将见邺城东门火起,俱都建议集中主力于城东,曹操冷笑:“此小儿伎俩,安能瞒我?从未闻欲战先示其形者!三门撤半,集于北门险要处,谨防城中人突出,诸将随我伏于城北我寨两侧,今夜破袁尚必也!”

诸将接令临行之时,曹操踌躇满志宣布:“冀州已经到了我的手里了,诸位知道吗?”

诸将只好老实回答:“不知道。”——明白也要装傻呀!

曹操断言:“诸君很快就会看到的。”

以后实际发生的战斗实在没什么精彩之处:审配率城中饿兵如约出北门接应,哪知强渡堑壕时遭到了数量庞大的曹军阻渡,再三死冲不见战果,只得退军回城,落了个损兵折将,未能如愿。

欲趁夜色劫寨的袁尚更惨:突入曹军北门营寨后突然发觉是座空寨,紧急退军不及,还是遭到了曹军的伏击,部队建制一乱,只得各自为战,且战且逃,幸得袁尚作战彪悍,将士们都是玩命求生,才得突出重围,检视部队,已损失三成。

好不容易才收拢残部依曲漳扎下了大营,曹操又趁胜跟踪而至,指挥大军围了袁尚营寨,现在将士们已被曹军打得心裂胆寒,哪里还有战意?袁尚无奈之下只得派出了原豫州刺史阴夔及陈琳向曹操乞求投降,这总该行了吧?

谁知得势的曹操却意外的拒绝接受袁尚的投降,为什么?难道曹操非要赶尽杀绝不成?

正是如此,原因有三:一是曹操对去年败于袁尚耿耿于怀,认为这是生平莫大耻辱!收这位胜过自己一次的后辈为部属?想起了就让人不舒服,不取其脑袋难洗败羞;

二是邺城的审配已成瓮中之鳖,眼前的袁尚已成落水之狗,何妨痛打解气,强似眷养费神,还是一刀杀了利索,一劳永逸的手段还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宰尽敌人称霸王!

三是还有一个袁谭呀,收降了他不共戴天的兄弟,对这大义灭亲的哥哥怎样交代?难道还要给他们兄弟俩当一辈子和事佬不成?或者是替他们做终身制自由搏击赛台上的裁判?关键是:万一他们以后来个血浓于水怎么办?

袁尚见求降无望,只得设法突围保命。

说起来这袁尚也不是没两把神沙就敢倒反西歧的莽汉,对突围计划就设计的极为巧妙:曹操现在还未及合围,那当然是越早越好,立即就行动;突围之后的逃窜方向论理应该是向北或向东,实在不行向西奔并州也是一个选择。但袁尚这时却异常聪明起来了,向南!绕过邺城,奔向曹操的老家许都方向!

这招大大出乎曹操的意料之外,的确无法防范,等到发觉袁尚奔向自己的后方时已经迟了一步,被袁尚出走滥口在祁山扎下了营寨,这里在邺城的正南方向,距邺城五十里,恰能起到骚扰曹操围城部队的作用。

气恼的曹操干脆亲自点了五千轻骑,直袭岐山!这下袁尚不跑了,竟出动全部剩余兵力迎头击向曹操,论局部兵力袁尚并不占弱势,还是有拼一下的资格的。

袁尚派往前敌的是自己忠勇将领马延、张顗,谁知忠勇二字要看用在什么时候,现在袁尚的处境实在是应该用可怜二字来形容,困兽犹斗也应该以身作则吧?此时迎击曹操无疑于走向死亡,你不一马当先还想让兄弟们给你打头阵?算了吧,咱把忠勇献给曹操去!

马延、张顗率部战场起义,归降了曹操,这下袁尚再也没有拼一下的资本了,倒是非常机警,断然抛下了闻讯崩溃的全军,还是逆向折返向北,又越邺城,逃往了北方的中山国,这下可称为真正的远遁了。

可惜曹操还是没能准确判断出袁尚逃走的方向,怎么也没料到袁尚竟有北来自投罗网求活路的胆量,等发觉后欲再追捕却是实在来不及了。


标签: 袁尚

更多文章

  • 曹操高智商计杀袁尚 借刀杀人不可谓不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袁尚

    三十六计里的第三计,借刀杀人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作品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在三国时,三十六计被灵活的用于战争等事件中,以下

  • 袁绍为什么要传位袁尚?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袁尚,三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袁绍传位袁尚,你以为只是袁尚长得帅?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确立天下大势,奠定北方霸权的关键一役是官渡之战,但其实此战只是缓解了曹操来自于北方的压力,在实力对比上,袁绍的河北依旧强过曹操的中原,真正改变南北均衡局面的诱因是袁绍病故传位于幼子袁尚,长子袁谭不服

  • 水淹七军:名将于禁到底在哪里比不上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关羽

    于禁在三国时期堪称一代名将,为曹氏集团的振兴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樊城之役,因为一着不慎,被关羽水淹了七军。于禁兵败后先是被关羽羁押,吕蒙夺取荆州以后,又被孙权软禁在江南。曹操死后,孙权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刘备,从改善孙曹关系的角度出发,才把于禁放回江北。回到魏国后,曹丕对于禁战败后没有杀身成仁的做法

  • 揭秘于禁对曹操衷心可嘉为何会投降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在曹操麾下效力长达三十年之久,为什么面临险境,就投降了关羽呢?这到底是为什么?要知道,在于禁投降的时候,官职是左将军,假节钺。当时曹操属下,除了夏侯惇,就数他,完全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啊。而且投降之后,曹操哀叹良久,说:“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关于这个命题,大家不妨跟着小编一

  • 如何评价魏国武将于禁临阵投靠敌军的行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于禁

    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但后期与关羽对战时战败,被关羽俘虏,归降了刘备,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后关羽战死沙场后,于禁辗转从吴国逃回魏国,被曹丕接收,但众人皆瞧不起于禁,认为变节之人实乃小人,众口铄金,议论纷纷,于禁老矣却

  • 揭秘三国于禁最后选择背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作为魏军的五子良将,有名的左将军,却晚年节操不保,在魏国与蜀国的战争中,为了救助曹仁,同庞德一起与蜀国的第一大将关羽阵前对垒,惨败于关羽,当时庞德因誓死不降,被蜀将关羽斩立决,同为魏国的大将,于禁却不同于庞德做法,临阵投降于关羽,降于蜀国。为何于禁在同伴庞德被杀后,没有立即追随庞德而死,相反却

  • 三国时期被羞辱而死的曹魏大将 于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自古以来,将军战死沙场都是一件成全名节之事,“马革裹尸还”更是一种英勇和壮烈。当然,能够建功立业,受赏封侯从而终生得享尊荣也是一名战士所愿。然而,有的人立有赫赫战功,也被拜将封侯,却由于“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没有了这番荣耀。三国时曹魏的大将于禁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事例,因为他虽然拜将封侯,却没有战死在战

  • 如何评价三国魏国武将于禁临阵投敌的行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但后期与关羽对战时战败,被关羽俘虏,归降了刘备,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后关羽战死沙场后,于禁辗转从吴国逃回魏国,被曹丕接收,但众人皆瞧不起于禁,认为变节之人实乃小人,众口铄金,议论纷纷,于禁老矣却

  • 为什么同是投降 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役大家都不陌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于禁的狼狈窝囊。有多少人想到作为此时此刻胜利一方的关羽曾经也同样有过兵败投降,屈身事敌的经历。可结果却是关羽的投降不但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其留下了忠肝义胆的美名

  • 张辽曹洪于禁曹仁: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将

    曹操手下有很多名将,比如张辽曹洪于禁曹仁等,那么,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呢?在三国演义里,夏侯惇也很勇猛,比如这段: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惇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