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丞相公孙弘整人术 坑死主父偃 逼走董仲舒

汉武帝丞相公孙弘整人术 坑死主父偃 逼走董仲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652 更新时间:2023/12/9 9:27:4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汉武帝刘彻独具慧眼,听取董仲舒等人的意见,推行“更化”政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生的遭遇宛然新旧两重天,“换了人间”,其身价地位就像当今股票市场的“牛气”似的,一个劲的往上猛蹿。

网络配图

其中最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齐地菑川人公孙弘在“耳顺”(六十岁)之年,以白衣而为博士、内史、御史大夫,直至丞相,封平津侯,风光无限,显赫一时,成为普通儒生用孔子这块敲门砖撞开利禄大门的一面旗帜,使天下读书人在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苦难,无赖皇帝刘邦拿儒冠当作尿盆使的屈辱,窦太后逼着辕固生赤手空拳搏斗野猪淫威之后,终于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亮光,冬去春来的希望,扬眉吐气有期,弹冠相庆可待,于是乎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准备到官场上一显身手,大展抱负,用东汉大历史学家班固的话来说,就是“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书·儒林传》)

公孙弘仕途腾达,官运亨通,当然是际会风云所致。但是,不可否定的是,这也包括他自己有几把刷子的因素。首先,处事谨慎,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不做出头鸟,更不和汉武帝抢镜头,“其行慎厚,辩论有余”,“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汉书·公孙弘传》);“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同上)。总之,为人做事十分低调,收敛锋芒,宁可犯政治错误,也决不犯组织错误,与汉武帝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生活比较俭朴,能比较高明地展示自己道德上的优点,符合朝廷“以孝治国”的基本原则。如对待自己的后母,奉养尽孝,胜于亲出,自是人子的典范,堪为社会的楷模:“养后母孝谨,后母卒,服丧三年”(同上)。又如生活上清廉自律,乐于助人,将俸禄都用来安顿亲朋好友的生活,常堂堂丞相居然毫无积蓄:“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同上)。积德行善,有口皆碑。尽管汲黯等人辛辣指出公孙弘这么做动机不纯,是狡诈的表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同上)。可在公孙弘太极推手式的表现面前,汲黯等人的指责根本不能动摇汉武帝对公孙弘的信任:“上然弘言”;“上益厚遇之”;“上以为有让,愈益贤之”。能在风波险恶的官场上如此游刃有余,进退从容,公孙弘的能耐不可不谓极大,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第三,谈吐颇有幽默感,为人不乏亲和力,史称公孙弘“为人谈笑多闻”就是明证。这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是调节气氛,改善关系的有效润滑剂(就像今天的官场里,能信口便来“段子”的哥们儿,始终要比整天拉搭着一张苦瓜脸的家伙受到欢迎的情况一样)。公孙弘具备这方面的天才,无疑对其在官场上立足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汉书·循吏传》称道他“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缘饰吏事”。正是他不同于一般“迂远而阔于事情”的陋儒的地方,为“天子器之”也就十分自然了。可见汉武帝将他树立为学者从政的典型绝非是无的放矢,心血来潮。

网络配图

公孙弘虽然不乏才干,也有政绩,所谓“居官可纪”,可是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即心地十分狭窄,心理相当阴暗,患有无可救药的“红眼症”,“文人相轻”、“官场倾轧”到了极端的地步。史称其“性意忌,外宽内深”;“多诈而无情”,这就是说,他小鸡肚肠,大奸似忠,大恶如善,表面上一副谦恭和顺、彬彬有礼的正人君子形象,实际上城府极深,自我中心欲膨胀。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同僚当中凡与他有隙怨者,“无远近,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汉书·公孙弘传》)真可谓台上握手叙欢,脚下却猛使绊子,怀恨在心,睚眦必报,迟早让人家吃不了兜着走,稀里糊涂撞个头破血流。

主父偃也是朝廷重臣,同样颇得汉武帝的信任,“上从其计”,“岁中四迁”(《汉书·主父偃传》)。尤其是他提出“推恩”削弱诸侯王实力的建议,深得嗜权如命、专意独裁的汉武帝的欢心,成为武帝身边的大红人,恩宠有加,权倾朝野。主父偃的得势,让公孙弘在一旁瞧着十分的不爽,他遂与主父偃结下很深的梁子(“有隙”),时刻等待着报复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主父偃由于惩治齐王、燕王等诸侯过于严酷,激起了王公贵族们的强烈反弹,加上他自己手脚也不干净,曾“受诸侯舍金”,因此激怒了汉武帝。“大人豹变”,武帝遂下令将主父偃下狱惩办。不过,直到此时,汉武帝还不想取主父偃的性命,“上欲勿诛”,可公孙弘不干了,他知道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下个店了。只有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对主父偃落井下石,才能永远除去这个自己在官场上的强劲对手,彻底释放长期憋在自己心中的怨气。于是他一改“不肯面折庭争”的做法,旗帜鲜明,振振有词,坚持要将主父偃处以极刑:“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汉书·主父偃传》)。在他执着的坚持之下,武帝最终改变了“欲勿诛”的初衷,下令将主父偃处死并夷其九族。可怜的主父偃,就因无意中得罪了这位“外宽内深”的公孙弘而招致惨痛的杀身灭族之祸!公孙弘的阴险和歹毒,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公孙弘整治一代大儒董仲舒,更是典型地体现了其大奸似忠、大恶如善的卑劣“小人”伎俩。

董仲舒是汉代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治《公羊春秋》学独步天下,无人出其右者,对汉代儒学的复兴和发展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汉书·董仲舒传》)有人把他比之为姜太公和伊尹,认为其功业卓绝,要远远胜过管仲和晏婴:“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霸)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引刘向之语。连王充这样的汉代正统思想异端者,对董仲舒也是敬仰有加,喻之为周文王、孔夫子的嫡裔传人:“文王之文在仲尼,仲尼之文在仲舒。”

公孙弘与他相比,不仅学术经历要浅薄得多(他“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出道晚的多),而且水平更是要略逊一筹,“不如仲舒”。本来这是事实,也无碍于公孙弘做自己的丞相大官,因为学者与政客,毕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

网络配图

但是,他气量极其狭小之性格特征,决定了他根本无法容忍有人比自己在某些方面要强的现实,所以,他妒火中烧,忿恨满腹,《汉书》用“嫉之”简单两字,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他对董仲舒的阴暗心理、仇视态度。

于是,公孙弘开始想方设法,处心积虑与董仲舒作对为难,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当时,汉武帝有一位胞兄,爵为胶西王,其人骄横狂悖、凶蛮残忍,把杀人视作小菜一碟,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太守一级的高中层官员)。”于是公孙弘就郑重其事地向汉武帝举荐:“独仲舒可使相胶西王。”就是让董仲舒离开中央朝廷,去当胶西王的国相,企图借胶西王的屠刀,取董仲舒颈上的人头。

汉武帝不知就里,还以为是公孙弘为朝廷举贤,尽做丞相的职责,自然是钦此恩准。董仲舒当然也不笨,完全洞悉公孙弘的险恶用心,可是圣意似天,皇命难违,只好强打精神,接旨前往赴任,落得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所幸的是,“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还多少有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姿态,没有太为难董仲舒。而董仲舒本人又有自知之明,处处谨慎从事,三缄其口,终于保得首领,最后以“病免”告退,巧妙地挫败了公孙弘借刀杀人的图谋。

从公孙弘对待董仲舒的行为看,公孙弘的的确确是典型的“小人”。具体而言,他因学问逊于人而萌生杀机,足以见得其性格之狭窄残忍;欲借刀于暴戾纵恣的胶西王之手,又足以见其害人手段之阴险毒辣,防不胜防。真称得上是“内行整内行”的行家里手。更加令人叫绝的是,此人十分善于伪装,明明是要置人于死地,却偏偏能装出一副诚心诚意,和蔼热情的样子,“阳与善”,诱使你不经意中松懈警惕,门户洞开,以致深陷绝境,饱尝苦果,轻则下狱,重则丢命。

古今同源,又有谁能说当今世道上就没有公孙弘这类“小人”呢!与此类人交,可不慎欤?借用捷克著名革命领袖伏契克的话来说,便是“善良的人们,你们可要警惕啊!”

标签: 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

更多文章

  •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大师和经学家。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和社会稳定,也对之后近千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学识渊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

  •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董仲舒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在中国古代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了许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依据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及变迁,提出了许多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和发展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不仅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西汉时期,就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

  • 董仲舒为何会想用神秘主义来制约皇帝的​皇权​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朝,汉武帝,董仲舒

    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从董仲舒开始的,可是董仲舒在思想史上一般被称作新儒家。新儒家和传统儒家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和秦制兼容,不能反对秦制。但是也不能说,董仲舒就完全放弃了儒家的这些东西,他实际上也还是想对皇权有所制约的。那“革命”不能讲了,怎么办呢?董仲舒就想了一招,就是大量引进所谓的“谶纬之学

  •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董仲舒,新儒学,汉朝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思想核心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的意君临天下,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 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真相:大而无当光说不练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汉武帝,董仲舒

    自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以来,作官就成了读书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归宿,很多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入朝理政,参与政权建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知识优势,不断获取权力,晋升职务,有的甚至爬到了最高位。另有一些人却相反,虽然有抱负,有思想,也能勤奋工作,但始终得不到重用,有时甚至还会受到伤害。这样的例子很多

  • 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

  •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儿子 刘嫖为什么认为他能够当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刘彻

    还不了解:汉朝刘彻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彻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为何刘嫖认为能够让他当太子?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他的母亲王娡很受宠,窦太后也喜欢她。可是,她毕竟不是皇后,所以刘彻也并非嫡子。虽然刘启也很喜欢刘彻,而且在立长子刘荣为太子的同时,也

  • 馆陶公主刘嫖是如何扶持刘彻上位的?她是何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馆陶公主刘嫖,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馆陶公主刘嫖是如何扶持刘彻上位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馆陶公主刘嫖,对于这个名字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但这位公主的所作所为,即使放到历史上所有公主当中,也绝对算得上名列前茅。她不仅与王娡联手,将汉武帝刘彻扶上了皇帝宝座,而且在其皇位差点不保时,出手帮其稳住皇位。虽说晚年

  • 历史上馆陶公主一共有四个 她们为何都没有刘嫖那么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馆陶公主,古代

    很多人都不了解馆陶公主,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看过《美人心计》的,都被里面戚薇演的馆陶公主恨得牙痒痒吧,她像极了自己的母亲,却也不同。她凭什么安排汉武帝的事业,包办他的婚姻呢?就因为她是亲姐姐吗?其实只是为了行自己之便。历史上还有另外三位馆陶公主,她们没有刘嫖那么出名,但他们也真实存

  • 50岁的长公主刘嫖生理需求旺盛 丧夫后养男宠求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嫖,养男宠,馆陶公主

    汉武帝刘彻早年,身边有一位特殊的亲戚,按血缘关系她首先是刘彻的亲姑姑,按姻亲关系她又是刘彻的丈母娘(她的女儿阿娇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她就是西汉皇室有名的长公主刘嫖,也有根据封地称其为馆陶公主的,汉武帝时期又称其为窦太主。刘嫖出生很高,她是汉文帝有史料记载的两个女儿中的一位,还是汉文帝和窦太后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