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衡:中国古代真正的发明大王 发明名传千古!

张衡:中国古代真正的发明大王 发明名传千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582 更新时间:2023/12/26 16:47:43

一、勤奋治学,不懈追求

少年时期的衡就态度谦虚,勤奋好学,喜欢思索问题。他给自己定的求学信条是:如果对一件事情搞不明白就放弃,是可耻的行为;平时要善于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望,把精力用到钻研学问上。为此,他以旺盛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先后熟读了《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名著。他越学越感到学海无涯、知识的永无止境,越学兴趣越浓、疑问也越多,由于在家中苦学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于是他要出外求学,要跟别人探讨,要水平更高的人学习。

为此,公元94年,张衡刚满十六岁,就独自一人走出家乡。先是到西汉时的都城长安地区游历。饱览关中地区的名山大川、辉煌建筑市井民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仅让他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体会,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学素材,为文赋写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一年后,他又来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城洛阳。在这里,他到太学去参观旁听,遍访名师,单独请教;在这里,他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他的视野大开,学识大进,学问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飞跃。在张衡看来:君子不必担心自己的地位不够尊荣,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不够高尚;君子不必以待遇低俸禄少为羞耻,真正值得羞耻的是学识不够渊博。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他放弃了多次做官的机会,专心于学习,专心于知识的积累。

公元112年,张衡担任了朝廷的太史令。这是一个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等事务的中层官职(东汉以后,修史的职能分了出去),虽然地位不高,但他对这一符合自己兴趣、学以致用、能进一步开拓天文研究领域的职务,感到十分满意。在任内,积极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创制了用来演示天体运行的浑天仪,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报告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系统观测天体运行,写成了天文学巨著《灵宪》,对天地生成、宇宙演化、天地结构等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张衡还研制了众多在当时世界上具有领先水平的器械:利用机械原理和齿轮制造了“指南车”,被西方学者称为“是一切控制论机械的祖先”;创造了计算里程的“计里鼓车”,西方一千八百多年后才有类似机械出现;制造了“瑞轮英”,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计时器;创造了“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飞行器,早于西方一千五百多年;制造了气象学中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候风仪”,西方一千多年后才有类似发明出现。

张衡的科学研究精神与取得的科学成就,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全部理解。当时人讲求的是读书做官,科学创造常常被当成是没用的技术,是低下的工作。面对一种种非议,乃至嘲热讽,张衡意志坚定,不为所动,而是更加发奋进取。这种不受外界浮华干扰的品质和自强不息、勤奋治学的科研精神,同他的各种发明创造一样,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二、为官淡泊,不慕荣华

张衡的一生,官做的不大。他不慕荣华,不拉关系,不把时间用在无益的迎来送往方面,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

由于张衡少年时期品德优良、才华出众,曾被推荐为孝廉(这是做官的基础),但他不去应荐;后来官府屡次召请他离家做官,他也不去应召。有名的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多次派人上门相请,他坚辞不就,而是安心读书,沉浸在书山学海之中。在他看来,功名富贵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目标,学识渊博、修身克己才是君子应该有的品质与态度。后来,由于长年游学在外,没有收入来源,而家境又不富裕,再加上当时家乡南阳郡的太守鲍德诚恳相邀,张衡就从京城回家担任南阳郡的主簿(秘书长),帮忙办理郡政。在任的九年时间里,推广铁制农具,兴修水利,开办教育,提高科技水平等,为南阳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是,当鲍德由于政声卓著被调入京城任主管农业的大司农时,张衡却拒绝了鲍德邀他共同赴任的盛情。放弃了这一晋身京官、为自己飞黄腾达创造条件的机会。在张衡看来,世间该学的东西很多,自己学业还没有完成,还不能出外做官。所以,鲍德去洛阳赴任的同时,他便辞去了主簿的职务,回到自己的老家,专心钻研学问,这一呆就是三年。

后来,张衡虽然响应皇帝的征召,来到朝廷,也是不羡慕那些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官职,不结交权贵显宦,而是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学术研究之中。虽然官职多年不能升迁(如在太史令的职位上就前后干了十四年),也是处之泰然。不少人惋惜他空有一身才能,有人替他抱不平,有人叹他不得志,更有人嘲笑他说:你不是能叫三轮车自己转、让木头鸟自己飞么,为什么不也修理一下你自己身上的机关,赶快往高枝上飞啊?那些人还煞有介事地告诉他,应该放弃自己的原则主张,低下头、弯下腰,对别人吹吹拍拍,多说好话。张衡对这种嘲笑嗤之以鼻,他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回敬那些闲言碎语:有些人把邪门歪道当成升官的捷径,我绝不愿意前迈一步;那种靠取悦权贵以求得自身功名的人,我绝不同他为伍;如果得到的东西不是来自正当途径,我就是不得也不是什么可惜的事情。对那些为了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空有堂堂七尺男儿身,却处处表现出一种奴颜婢膝的丑恶行径,表现出了十分的蔑视和憎恶。

张衡的这种操守和品格,这种不慕荣华、严肃对待自己人生和事业的精神,在争名于朝、逐利于市的世俗纷扰中,显得是那样的可贵,那样的卓然独立、令人景仰。

标签: 张衡

更多文章

  • 张衡简介 东汉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什么东西?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衡,东汉

    张衡简介: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主要成就开创了我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代表作品有《灵宪》、地动仪、《四愁诗》等。于公元139年逝世。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

  • 张衡简介 东汉章帝时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衡,汉朝,东汉著名天文学家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少游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通五经,贯六艺,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两次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

  • 皇甫嵩、张温、张奂和袁隗四人在历史上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皇甫嵩,汉朝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权臣,因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朝廷从此名存实亡。董卓

  • 汉末名将张奂:凉州三明之一甚至被匈奴所敬仰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凉州三明,张奂,匈奴,

    张奂(104年—181年),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凉州三明之一。汉阳太守张惇之子。少年时师从太尉朱宠,学习《欧阳尚书》,又自行删减《牟氏章句》。在东汉对外战争中功勋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宁静一时。后入朝,为宦官所利用,率军前往进击窦武。事后自责

  • 张奂简介 东汉时期名将汉阳太守张惇之子张奂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奂,汉朝,汉朝将领

    张奂(103~181),东汉后期名将。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肃玉门西北)人。少欲建功边郡。初为议郎,后任安定(治今甘肃镇原东南)属国都尉。南匈奴攻掠美稷(今内蒙准格尔旗西北),东羌起兵策应,奂率兵200余人进至龟兹(治今陕西榆林北),断羌、胡联系,招降东羌后,联兵破南匈奴左奥鞬,迫伯德降。延熹元年(

  • 不拘一格:张释之凭啥一年升职五次?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释之

    汉初,之所以能在吕氏覆灭后,很快迎来使国家走向繁盛富裕的“文景之治”,除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开明贤能、治国有方,以及朝廷聚集了一批能干的大臣外,还有一批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时刻帮助皇帝纠正错误,这才使国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些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中,张释之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网络配

  • 汉朝大臣张释之穿袜被辱竟是别有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大臣张释之

    张释之在当庭尉的时候,皇上出巡的过程中经过魏桥,有一个不知情的百姓突然从桥底下钻出来,皇帝的马平日里娇生惯养的,就受到惊吓,差点把皇帝摔在地上,皇帝非常愤怒,就派侍卫把这个不懂事的市民抓起来。被抓起来的人被交给张释之来审问,那个被抓起来的人说我冤枉啊,我刚从县城里出来,知道不能惊扰了皇帝的巡视,会被

  • 张释之简介 汉景帝刘启时期中郎将张释之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释之,汉朝,汉朝大臣

    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曾事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官至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有一兄张仲、一子张挚。司马迁著《史记》,将其与冯唐合立《张释之冯唐列传》;班固《汉书》列入《张冯汲郑传》。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中国西汉法律家,法官。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毒王后昭信折磨死所有情敌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刘去,皇后

    据史料记载,刘去最先宠爱、王地余二姬,答应将他们立为王后。可荒淫无度的他后来又喜欢上了另一名女子昭信。王昭平、王地余二姬嫉妒之余便私下合谋,想要加害昭信。事情败露后,刘去便对昭平用刑逼供,鞭笞之下昭平不服,换以铁针针之,昭平勉强招供;于是刘去召集诸位宠姬,令其以剑刺杀地余,令昭信刺杀昭平。又绞杀三名

  • 探索西汉大臣郑当时的一生,他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郑当时,西汉

    郑当时,西汉时期大臣,郑桓公二十二世孙,陈人,荥阳郑氏先祖,任侠善交,在梁、楚扬名。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西汉时期的郑当时,是一个谦恭好学,乐于助人,谨慎小心的人。在汉武帝时期,他最高曾经担任过大司农的职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部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