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蜀汉北伐的真的有可能成功吗?是什么支撑着诸葛亮和姜维北伐?

蜀汉北伐的真的有可能成功吗?是什么支撑着诸葛亮和姜维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222 更新时间:2023/12/17 13:32:34

蜀汉北伐的真的有可能成功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并不是什么空想家,而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会去做一件自己都觉得不会成功的事。要说刘备留给他的绝对是一个大大的烂摊子,刘备在夷陵死了一堆人才,例如冯习、马良、张南、王甫、程畿、李朝、傅肜。由于记载缺失,这些人除了马良之外听上去都是些龙套,然而冯习官拜领军、大督,论地位不亚于赵云,傅肜和辅匡同为别督,辅匡是在刘禅继位后就被任命为镇南将军的人,而张南在这次出征里还是地位更加重要的前部督。这些人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小人物,他们的死对蜀汉的打击相当之大。

另外,驻扎江北的黄权部队更是夸张,他率众降魏后,一行里被封侯的有42人,拜将者上百人。

对蜀汉来说,这波人才损失简直血亏,造成的打击可以说伤及骨髓。外加刘备丧失的数万精锐,最后甚至没脸回成都见群臣。

接着在刘备还没死,汉嘉太守黄元就造了反,刘备一死南中几个太守一起反了。

如果不站在事后诸葛的角度,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说是蜀汉彻底没戏唱了估计也能得到一票人支持,所以连曹丕都派了不少说客劝说诸葛亮投降。

然而诸葛亮是怎么做的?他没有被刘备气得撂挑子不干,也没有对曹丕表示臣服,而是稳扎稳打,先稳定内部,然后和孙权恢复盟约,等到条件具备后出师平定南中,最后甚至出兵北伐。他直接让一个刚刚遭受巨大打击,内忧外患不断的国家起死回生了!

看看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是怎么写的:

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确,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很糟糕,但并不是说就死路一条,要看清自己的实力,不要说些丧气话,自绝生路。

一个人很容易察觉到过高估计自己的危害,却不容易察觉到过低估计自己的危害。实际上高估自己和低估自己都是同样有害的,真正客观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出师表》的内容来看,当时蜀汉朝廷甚至刘禅本人都说过一些悲观失望的话。诸葛亮批评了这些言论,要看清自己自然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如果连自身的优点都看不到了,不也是同样不可取的吗?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政策并不是建立在单纯报答知遇之恩或者给蜀汉延长国祚,而是他在充分认识到魏蜀两国情况之后认为具备可行性,才做出的决定。无论是差不多同时代的张俨,还是后世无数文人,包括现在不少蜀粉,都喜欢说诸葛亮以一州抗九州。

这是无视了客观条件和客观事实,胡乱神化诸葛亮,营造出一种悲壮感。诸葛亮之所以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不止是因为他忠诚,忠诚但能力平庸的人多了去,诸葛亮被推崇的重要原因在于他的能力。如果真的拿一州去对抗九州,那就是以卵击石,也低估了诸葛亮对北伐成功的决心。

诸葛亮的北伐处处透露出合理二字,他不但联络孟达孙权,还联络起了远在塞外的鲜卑轲比能,甚至和西域诸国有往来。事实上除了孟达造了个没头没尾的反,孙权和轲比能也确实给魏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前者导演出了石亭之战,后者把护乌丸校尉田豫围了整整七天七夜。再加上幽州的公孙渊也上台搞起事来,曹魏谈何集九州之力对抗蜀汉?这样设计精密,出兵合理的北伐,是可以在曹魏西北掀起震动的,怎么可能只是一场以卵击石的悲壮之旅?

再说街亭之战,在诸葛亮设计如此之精密的情况下,依然遭此大败,他却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实际上张郃此时的兵力并不多,而且因为急行军和战斗,战力有所削减,诸葛亮的蜀军主力完全有一战之力。但诸葛亮马上忍痛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三郡,因为诸葛亮不是想赌一把就跑,就算这次出兵已经功亏一篑,他依然没有气馁,还在考虑下一次出兵的事。于是在当年年末他又策划出了声东击西,攻克阴平武都二郡的事。这不得不说是有如明镜一般的睿智再外加钢铁一般的意志才能做得到,他无论在受到怎样挫折的情况下都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冷静地考虑之后的行动,止住损失甚至扳回一城。

北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诸葛亮从来不会想要一蹴而就。一伐的目的是夺取凉州,即使这个目标实现,一来会把战略线拉得过长,而且在政治上整合难度较高,二来凉州一带过于贫穷,一直需要靠内地的财政供养,以益州的赋税既要供应北伐又要供养凉州,非常艰苦。诸葛亮并不是认为趁曹魏这次不备,自己就能立下不世奇功。即使按魏延的外星方案吞下了整个西北加关中,曹魏政权依然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因为关中平原是处于一个三面被包围的地形,十分被动,加上连年战乱的关中地区生产力尚未恢复,在战争后勤方面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奇谋的效果要分情况,即使是邓艾最后玩起了心跳,也是因为他正好撞上了刘禅。换成其他有骨气的君主,如果能坚持抵抗到江州的阎宇、南中的霍弋、甚至是东吴的任何一方赶到,邓艾也是有来无回。想要靠一次大开脑洞而完成灭国壮举,只能发生在大国对小国的身上,小国对大国根本不要指望来这一套,就算吞下了关中和西北的蜀汉也无法取得对曹魏的优势。而这些,都是诸葛亮看得到的。

他既能看清现状,又能放眼长远,这几乎就等同于上帝视角了。对于后人的我们来说,对前人开个上帝视角十分容易,但让你对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开个上帝视角试试呢?如何不偏不倚分析现状?又如何合理预估未来?再试试对国际形势开个上帝视角呢?

因而像诸葛亮这样一个对手,对于曹魏来说是有多么的可怕。诸葛亮历次发起北伐时,曹叡先后的动作包括亲自坐镇关中、紧急召集中央军支援、亲自为张郃送行、亲自拜托司马懿、加派卫臻当援军、命令辛毗强行阻止司马懿出战等等。相比之下,听说孙权来袭时,曹叡的态度却是游刃有余。

两相比较,差距明显。原因很简单,作为当事人,曹叡很清楚诸葛亮是真的来干大事的,不认真对待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司马懿在诸葛亮四伐时损兵折将,事后还得到了曹叡的嘉奖。这其实不难理解,诸葛亮一伐时曹魏整个凉州震荡,三郡失而复得,紧接而来连贯行动的二伐和三伐直接吃下了魏国两个郡。因而司马懿可以在没有丢失任何地盘,且没有遭到严重打击的情况下逼退了诸葛亮,这份表现当然是要好过之前的魏军不少。只是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觉得诸葛亮北伐不过是拿下了两个郡,这都是因为他后来面对的对手也是当世一流的军事家司马懿,而且还是疯狂龟缩的司马懿。对于时人而言,一个不谨慎,被诸葛亮吞下地盘毫不奇怪。

关于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佐证。从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开始北伐起到去世为止,他长时间没有在成都办公,而是驻扎汉中讲武运粮备战。如果诸葛亮真的只是出于政治原因加整合国内不得不出兵北伐,他完全没有必要做到这种程度,除了例行北伐之外都留在成都,或者把力量用来开发南中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因而诸葛亮会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收到成效。

综上,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并非所谓只是为了延长蜀汉国祚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是很明显的知其可为而为之。许多人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忠义而强行夸大了曹魏的强大,洗刷掉了诸葛亮行事合理的方面,只能说诸葛亮的责任实在太重,没有帮手的他已经没有条件再继续承担下去,偏偏刘备留给他的帮手又是个拖后腿的。如果压在他身上的担子没有这么重,再给他足够的时间撑到曹魏起变化(例如公孙渊起兵、曹叡病故),到时候人们讨论起他的北伐又会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论调。

标签: 蜀汉北伐三国

更多文章

  • 魏国降将姜维在蜀汉是什么地位?他为何能掌大权?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姜维,三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姜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姜维是三国后期的将领,很有才能的将领,可以说文武双全,文的方面还是差一些,诸葛亮实在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接班人,也没有办法,姜维也算可造之才!姜维本来是魏国将领没有得到重用,在和诸葛亮的战争中被诸葛亮降伏后,对诸葛亮也是非常

  • 魏延文武双才不次于姜维,为何诸葛亮选姜维当继承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魏延

    在汉末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在和杨仪的斗争中落败,并被马超之弟马岱斩杀。至于获得诸葛亮一生绝学的姜维,则继续率领蜀汉大军北伐中原。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姜维多次北伐中

  • 如果蜀汉不投降的话,姜维是否能抵挡得住曹魏的进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姜维,蜀汉

    姜维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蜀国人才凋零,贤臣和大将已去其三,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姜维已然独木难支。伴随着五虎上将的逝去,中流砥柱的诸葛亮也已病死,但靠一个姜维苦苦支持,灭亡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对面的魏国的司马懿也在诸葛亮死后一命呜呼,但他还留下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

  • 姜维为什么能够得到诸葛亮的重视 姜维有什么独特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姜维,诸葛亮

    很多人都不了解姜维和诸葛亮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我们知道姜维是后三国时代不可否认的人才,其人文武双全,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朽功绩。可以说延续了蜀汉政权存在的时间。三国演义当中的姜维姜维是在诸葛亮北伐过程当中被迫投降诸葛亮的,诸葛亮曾经也吃过姜维的亏,诸葛亮认为姜维是个不可多得的

  • 诸葛亮谨慎又从来不冒险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爱冒险的姜维做徒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姜维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和姜维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而且从来不冒险的人,但是他却看中了姜维这个徒弟,姜维这一辈子都在搞冒险主义,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姜维做自己的徒弟呢?首先在蜀汉后期。除了蒋琬和费祎之后,只有姜维能够担得起大任。姜维实力不差,只不过

  • 姜维的军事策略是什么?为什么他会丢失汉中?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姜维,蜀汉

    姜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魏延可不是一个莽夫,他武力值很高,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良将。当刘备夺取汉中准备回成都时,准备安排汉中的防御工作,汉中作为西川的门户,对于蜀汉帝国来说意义非凡,守住了汉中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位

  • 姜维很有军事才能,为何他却没能守住汉中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姜维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可不是一个莽夫,他武力值很高,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良将。当刘备夺取汉中准备回成都时,准备安排汉中的防御工作,汉中作为西川的门户,对于蜀汉帝国来说意义非凡,守住了汉中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位置非张飞莫属,张飞本人也有意出任汉中太守,与关羽统领荆州遥相呼应。然而

  • 陆逊势力有多大?孙权一半宦官都是陆逊的亲戚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权,陆逊

    陆逊与孙权之间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每当拿起那份陆家亲戚图,孙权的手总在哆嗦,这可是一双打猎时曾经与野兽格斗的手啊!本来,陆逊并没有这么多的亲戚。可是,亲戚关系具有传导性。孙权上朝,看到满朝重臣一多半是这人的亲戚,整个人都不好了例如张昭,本来与陆逊是普通同事关系,甚至二人利益冲突,因为他们一个是前朝遗

  • 揭秘:夷陵战役刘备惨败给陆逊的致命失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夷陵之战,刘备,陆逊

    “七百里连营”背后的谜案,刘备惨败给陆逊的最大失误是什么?公元221年7月至222年8月进行的吴蜀夷陵战役,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有关此次战役的许多情况,已经有很多的论著。在这次战役中,刘备的“七百里连营”遭到军史界的一致批评,认为这是刘备在本次战役中犯的一个重大错误——连营七百里,分散兵力

  • 书生拜将陆逊:破刘胜曹赢关羽为何被孙权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陆逊,关羽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诗句,表达诗人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战争似乎与书生无关,但历史一次次的证明,书生也能成为一代名将。之前编者独孤雁曾介绍过大破金兵三十万的南宋名臣虞允文,本文介绍另一位三国时期的书生名将,他就是陆逊。陆逊,本名陆议,字伯